萧赜(440 493)是出身寒门却缔造了南朝 永明盛世 的传奇帝王。本书是shou部萧赜传记专著,以萧赜为核心,勾勒出围绕在他身旁的亲友、党羽、政敌等人物群像,以见历史人物如何相互扶持、相互竞争地生存在刀光剑影、内政外交当中,同时利用文学史、社会史等领域研究成果,互补互证,刻画出更立体的齐武帝及其时代。通过此书,不仅能总览萧赜一生,也有助于理解南朝动荡而精彩的历史与文化。本书的一大特色是行文流畅诙谐,妙语迭出,毫无学术著作常给人的枯燥印象。但书中所有关于史实的叙述,都是以严肃的文献记载为依据的。本书初版于2019年,原名《萧赜评传》,本次再版作了大幅增订,并添加萧赜景安陵石麒麟图、南齐皇室世系图、南齐北魏疆域示意图等图表,更臻完善,更名为《永明乐 南齐武帝萧赜传》。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本书为其作传,对曹操的事功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其诸多重要思想及其实践,以及中国历史上对曹操的诸多评议都是作了评述。
本书揭示了萧纲作为一个文学天才和悲情帝王的一生。萧纲是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在昭明太子萧统死后,成为太子,后来即位当上皇帝,即历史上著名的 梁简文帝 。萧衍、萧统、萧纲、萧绎等萧氏家族,在诗歌创作、诗歌理论、诗歌流派、诗歌美学、文化贡献等方面,把文学和文化推向更高的阶梯,萧纲就是萧氏文学的代表。萧家在中国诗学史上的贡献,代表了六朝帝王在六朝文学史上的引领作用和编织作用。作为六朝文学的组织者和倡导者,研究萧纲具有多种层面的意义。他和他领导的 宫体诗 ,成了诗歌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流派。本书对侯景之乱和萧纲生平的叙述非常精彩,对宫体诗的评价,观点新颖客观中肯。本书还不可避免地涉及了萧衍、萧统、萧绎的一些生平事迹。后附有萧纲年谱简编。
苻坚,前秦天王,五胡十六国时代重要的人物之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胡十六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个乱世,北方大乱,民族大融合,豪杰辈出,慕容氏、石氏、苻氏、姚氏、赫连氏……有一时豪杰,有残暴枭雄,苻坚,就是其中的一位。武功赫赫——第yi个带领少数民族统一北方,问鼎中原;内政修明——推崇儒学,注重教化,任用贤臣;宽厚忠恕——可以跟后来是宋仁宗相比的皇帝;他以一个未成功者列于大帝之中。台湾作家柏杨认为:“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资格称得上大帝的不过五人,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前秦王苻坚、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然而,后人推崇魏晋风度,南朝风流,对这个大帝深刻的印象竟然是淝水之战,那个他生命中不辉煌、凄惨的时刻,这对苻坚是非常不公平的。本书取材史书,客观陈述,谨慎分析,
《论经书诗》摩崖楷书,北魏永平四年(公元五一一年)刻,郑道昭书丹,在山东掖县(今莱州市)。 郑道昭《四五五——五一六》字僖伯,北魏荥伯开封人,为当时官僚郑羲次子,自号中岳先生。少而好学,综览群言,擅长诗赋。其书法成就,史书未曾记载,直到清朝中叶,包世巨、吴熙载、康有为等追述魏碑,皆谓《郑文公》上下碑等为郑道昭所书,遂名著书史。其代表作有《郑文公》上下碑、《论经书诗》、《登云峰山观海童诗》及名山题字等。 该石刻字径六雨,用笔方圆兼备,大起大落,不拘格式。字体雄浑深厚,洗练大言。结体方正舒展,开张洞达,且随字赋形,富于变化。其布局或茂密,或疏朗,依石势自右向左逐渐,具有恽然天成之意趣。康有为《广艺术舟双楫》云:{《去峰石刻》如陈房宫,楼阁绵密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蜀国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战争环境下度过的,可谓鞍马劳顿,倥偬数十载,终于成就大业。作者通过认真地梳理和研究历史资料,本着还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意愿,真实再现了刘备“折而不挠”终得一方天下及其两面性的一生,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三国演义》和一般社会观念中的刘备形象,并对诸葛亮治蜀的功过是非作了一些非传统的评议。本次修订再版。
《经典碑帖导学教程·篆:李阳冰三坟记》的最主要特点是“学以致用”、“随学随用”、“未学不用”、“不断巩固”,即学会了一个具体技法之后,既可解决此后的问题,也可以理解成一个具体的“形”;总是可以在前一个单元训练中清晰地找到训练有素的痕迹,而没有学过的技法不会在前一个单元中出现。这样,一个一个熟练的技法单元就组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技法链。这是该套教程有别于目前诸多技法类丛书的最主要特点,也是笔者近年来“书法教育教学的模式研究”课题中关于技法教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观点。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做到学科性、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相结合,所以,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在学习一个新的技法时,要做到严密,熟练到位。经过一个又一个技法单元的学习,一个一个坚实的技法链就拉起来了,读者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