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政治思想家。她批判极权主义,反观现代社会,思考反犹主义。她关于“平庸的恶”的概念引发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时至 ,人们对阿伦特的误解要多于真知。 本书汇集了阿伦特本人认为尤其重要的数次电视访谈、她写给雅斯贝尔斯夫妇的书信节选等。这些文本真实呈现了阿伦特的人生与思想图景。我们在此听到一位女性的真诚谈话与有力自辩,关于爱、 与惶惑,关于疾病、车祸与衰老,关于政治与自由,关于20世纪历史中的暴行与恐怖。在这里,阿伦特是可以直面恶意与抨击、坦然谈论死亡的智者。今时 ,她的声音穿越时空,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共鸣。
《忏悔录》是卢梭在晚年写成的自传体小说。全书分为上下两卷,通过卢梭自己的坎坷 生反映社会对人的残害和压迫。它是卢梭晚年处于悲惨地时的悲愤自省、呕 沥血之作,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 皮埃 岛,共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卢梭通过举世无双的自我忏悔,把他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都展 世人眼前,并引导读者去认识、去思考关于人和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内容简介 《视差之见》是齐泽克最重要的理论作品,斯拉沃热?齐泽克把它视为自己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自己原本分散的哲学见解整合起来,使之鼬为一体,提出了一套独特的存有论。 何谓视差?视差本是天文学概念,指从保持一定距离的两个点观察同一个目标时所产生的方向差异。在齐泽克看来,审视同一个客体时,视差是由两个互不兼容的视角构成的,这两个视角之间存在着不可化约的非对称性。以视差为起点,齐泽克透过黑格尔和拉康解读哲学、科学和政治理论,借助辩证思维和精神分析范畴分析当代文化,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
本书是布伦塔诺的教职资格论文,也是其一生所著四部有关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专论之一。该书上篇提纲挈领地对由来已久的有关亚氏《论灵魂》中“主动理智”学说的研究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下篇则以对《论灵魂》及亚氏其它相关思想独到而充分的解读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有关“主动理智”学说的精微、自洽而不失传承的创发性诠释。该书至少有三个目标:对亚氏《论灵魂》文本的一种解注:针对某些神秘化的误释而对亚氏思想的捍卫;以亚氏作为一位可信赖的顾问而对人类思想活动本身所进行的探究。该书也可被视为布伦塔诺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从经验立场出发的心理学》的秘密发源地。
本书以生命为主线,对20世纪法国哲学史的两位重要人物的思想,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和考察。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下半叶法国哲学中的精神论传统和实证主义传统,持续不断地通过与当时的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展开对话,有力地批判了笛卡尔以来西方生命哲学的机械论倾向。柏格森通过绵延、记忆、生命冲力、变易等概念,重新建立起一种关于生命、精神的形而上学,从而构成20世纪上半叶最具原创力和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康吉莱姆的思想,作为20世纪战后法国哲学的一位隐蔽的大师,其思想对福柯、西蒙东等人影响甚大。康吉莱姆和柏格森一样,持续不断地与诸种生命科学进行对话,并且在尼采、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康吉莱姆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本书对21世纪哲学的建制以及哲学所面临的严峻的社会政治环境进行了深刻反思,对21世纪哲学的合法性与未来命运进行了系统思考,对在“苏格拉底也不能得到终身教职”的当今时代“如何做哲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元哲学层面的回答,对哲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哲学的建制如何影响哲学的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书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田野哲学”(Field Philosophy)理念,主张哲学家应该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并参与现实问题的解决,以增强哲学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心灵自我与社会(精)》作者乔治·H.米德是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米德的理论和思想奠定了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哲学流派的研究主题。本书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虽然米德教授发表了许多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论文,但却从未用 长的篇幅把自己的观点和结论系统地表述出来。本书旨在通过整理材料以及在适当地方参考已发表的文章来做这个系统化的工作。它将是给人们提供一条进入乔治?H.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
在本书中,中野善寿用浅显、轻快、简洁的语言,分享了他践行 生的工作与生活理念。这是频频 下斐然业绩却低调得几乎不在任何媒体面前抛头露面的他 度公开其70余年人生感悟。原版图书上市后,既有读者感慨作者道出了 当今时代更好的活法 。透过中野丰富且 的实践和经历,你会窥见 幅不 样的人生风景,体会到在无常的世 里,什么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更具有韧性、更为重要,自取所需 如果你感觉生活很累,你可以从中获得 套 轻松生活 的生活原则。 如果你正被工作折磨,你可以从中获得 套 自在工作 的工作理念。 如果你苦于领导决策,你可以从中获得 套 朝令朝改、果断放手 的领导哲学。 翻开本书,阅读对现代困境的别 解答,获取革新自我、进 步 生活质量和事业发展的启示和契机。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中收录了徐复观先生对故乡、至亲及人生历程回忆的文章,以及他人生最后几年的日记,反映了他对于知识、对于人格追求探索的一生。书末并附徐复观先生年表和著作系年表,可帮助读者对徐复观其人其作有更加清晰的把握。
本书通过细致的文本阐释赋予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中的“德性学说”以一种结构与义理上的清晰性,同时也寻求贯连康德18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的作品,确立“德性学说”在其伦理思想发展中的定位。本书指出,《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只是一康德道德哲学的理想理论部分,其有限的目的仅在于在一个假定的理想语境中确立道德性的最高原则,确保这一原则不受人类特殊经验限制的先天性,只有德性论才是真正属人的伦理学。此外,本书也对照了康德的德性论与古典德性伦理学,认为康德的德性学说是一种义务论的框架中的目的论伦理学,不仅提供了一种缓解目的论与义务论伦理学之间对峙的有效方式,而且也展示了一种与现代精神风尚更具契合性的德性论伦理学范型。
这是国际 数学家、《微积分的力量》作者史蒂夫 斯托加茨献给高中数学老师的深情力作。对他们师生来说,微积分不仅仅是数学的 个分支,当人生的 切都在变化时,微积分是他们不变的、共同的热爱。乔夫里老师从职业生涯的 盛时期走向 休,参加激流皮划艇比赛时,失去了 个儿子,而学生斯托加茨从高中数学天才成长为常春藤盟校教授,父母突然去世,并陷入注定失败的婚姻......幸运的是,他们躲进了微积分的避风港。直到有 天,他们发现了比微积分问题更深奥且重要的东西...... 会讲微积分的数学家史蒂夫 斯托加茨,深情讲述与他的高中数学老师之间的非凡友谊,在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讲述中,读者会惊叹微积分 然如此智慧温暖,它 然能给我们带来如此深刻的人生哲思。
英国人类学家里奇(Leach)称《阶序人》是印度卡斯特研究史上的空前巨构,而美国人类学家坦比亚(Tambiah)则称本书融汇综合了前人对印度研究的成果。路易 杜蒙著的这本《阶序人(卡斯特体系及其衍生现象)》提出的 阶序 理念,一方面揭示了印度这个古老文明的基本理念,一方面则暗指西方近代 平等 理念的局限。本书因此超越了印度研究的领域,而对各种比较文化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周国平的成名之作,是一本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热血青年的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成为一部历时三十年而长盛不衰的经典之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是半个多世纪中国本正面评价和热情肯定尼采的专著。周国平从全新的角度,把尼采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的人来分析,从而尝试着对这位人生哲学家和诗人哲学家作出全新的理解。 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的尼采,以深邃的眼光直视20世纪人类世界面临的困境。上帝死了,人该何去何从?如何重塑价值?理性真的可靠吗?尼采的问题,也是今日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普遍面临的人生困惑和精神危机。
书号:9787208186194 书名:如何思考全球数字资本主义? 定价:7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通过对西方近代主要正义观的系统的、全面的考查与梳理,挖掘出西方近代正义理论范式演变的机理,并从而论证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本书旨在梳理康德批判哲学时期的信念论题。与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的二分法,以及“真善美”的三分法不同,本书视康德批判哲学为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与信念哲学的有机统一。其中在理论哲学的部分,重点分析信念与知识、意见、认知的根本差异,以及康德由信念之维对至上的存在者的证成问题;在实践哲学部分,侧重考查康德之道德、信仰与既有的非理性主义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在信念哲学部分,借助对恩典、奇迹等概念的考辨,揭示康德之于传统信仰的基本主张和立场。通过上述思想的阐释,康德批判哲学时期的信念学说在一定意义上得到了重构。
书号:9787301339282 书名:宋型文化视野中的苏辙研究 定价:70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