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是林语堂唯一的一本自传,作者描述了自己快乐的童年,以及之后的求学经历和人生感悟。在这本书中,我们看着一个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成为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他的一生,是一部成长的历史,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才情与风骨。本书是林语堂的自传,也是那一代文人的成长史、思想史和精神史。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心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王维的全部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评论、考证王维生平、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王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部作品。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传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在这本由丁玲长子、长媳写就的《我的母亲丁玲》里,不仅倾注了更多亲情关怀和深切怀念,也更加侧重于建国后丁玲坎坷境遇以及乐观态度的真实记录。在这一层面上,与丁玲自传重点在于“自说自话”所不同的是,《我的母亲丁玲》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更加客观和翔实地向广大读者提供了自解放区到建国后丁玲生活经历的第一手资料,其史料价值是其它回忆文章、评传所无法比拟的。“妈妈是一个非凡的人,却又是多么平凡的人。她的非凡在于她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在于她的光辉业绩,在于她的坚毅顽强的性格;她的平凡在于她也有缺陷,在一些事情上也脱不开凡俗”,这就是作者蒋祖林、李灵源对于母亲的评价。非常朴实的语言中透露着对母亲的敬爱,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表露出客观、公正的一面。或许这也正是《我的母亲丁玲》的难能可贵之处。
《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为王培元所编著。 《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是一部以列传形式书写的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命运史。 冯雪峰、聂绀弩、牛汉、绿原、舒芜、巴人、孟超、楼适夷、严文井、韦君宜、张友鸾、秦兆阳、林辰、蒋路、陈迩冬、王仰晨……这些名字不仅深深嵌入了风云激荡的中国现当代文化和文学的历史,而且也与北京朝内大街166号——人民文学出版社息息相关。 刚直,狂狷,率真,超然,勇毅,坚韧,倔强,谦和,笃实……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足以构成一个社会单元,具有独立的精神文化价值;而当作者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人生画面,钩玄提要,有机铺陈,力图揭示历史的同一性时,则呈现出了更加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是人格的力量、悲剧的力量,更是情感的和理性的力量。
《汤一介传》是国学大师汤一介的传记。汤先生出身书香门第,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和动荡漂泊的中学时代。上中学时他曾留过级,甚至想过放弃读书,所幸在父亲的鼓励下坚持下来。后来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北大的岁月不仅给了汤先生广阔的学术视野,*让他结识了妻子乐黛云。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即将迎来钻石婚。 汤先生在满怀深情地对自己的好友和师长进行深切怀念的同时,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治学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提倡学术自由、全面研究国学,创建“中国解释学”,并且**次在中国提出了“新轴心时代”的问题,使中国哲学在二十一世纪的。“反本开新”,中重新燃起火焰。作为中国杰出的哲学家,汤一介先生*希望中国哲学对人类文化和世界哲学做出贡献。 《汤一介传》文风流畅,语言平实自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让读者在
本书介绍:国民党“一党专政”;反文学:“革命文学”;自由与人权;书报审查制度;专制与改革;知识分子的内战;国家、民族、统一问题……
启功先生圆寂以后,当天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的灵堂,挽联换,幢,悼词悼诗,唁电唁函,花圈花篮,每小时每小时地增加着。七月七只赴八宝山革命公墓送行的人们,耄耄长者,髫龄儿童,南自香港,北来辽宁,多达六千!没有权势进行号召,没有富贵可资攀附,有的,只是启功先生的精气神和他拥有的善缘。 “启功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骄傲,是师生敬重的立身榜样、学问导师。学术精深,成就卓著,品德高尚,道德文章堪称典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先生虽逝,但其崇高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思想境界、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为此,编者特从数以百篇计的怀念文字中,选择亲疏、视角、写法各各不同的篇什,加上特约的十几篇,编为一集,聊寄共同的哀思与感念。
《杨澜访谈录Ⅱ(2007)》为大型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实体书,分Ⅰ,Ⅱ两辑出版。 Ⅰ辑主要选择政经类人物;Ⅱ辑则侧重择文化、艺术界明星入册。 第Ⅱ辑文化、艺术界明星篇精选代表性的对谈编辑成书,受访嘉宾有著名的尼可·基德曼,看这个斗志昂扬的女人和演员是怎样生活的;有音乐剧夫人忆莲·佩姬;还有华人世界的骄傲——功夫明星成龙。有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集光荣与梦想于一身的飞人刘翔;有号称“烂片之王”的香港影星黄秋生,还有麻辣先生易中天、周国平等等。 每一访谈均十分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涵盖嘉宾其人及其眩目作为的方方面面,揭示出每一嘉宾的财富人生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读之有如与众嘉宾面对面聊天,有身临其境的无声感动。 访谈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华彩片断,为使声音、图像与文字相得益彰,
本书对于每一位名家与翻译的探讨,基本做到了全面而深入,篇幅一般不下两万余言。对每位名家发表的散见各处的翻译见解进行了发掘淘炼、爬罗剔抉乃至发幽显微的工作,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找出了其特点、渊源、发展和影响,指出其在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事业中的地位、作用或意义。给读者提供的是一种摆脱了“初探”性质,可谓迄今最为完整的研究成果或参考资料。
本书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个缺憾得以弥补。它完全可以看作《词语》的一个续集,是萨特的口术自传,另外再加上波伏瓦关于他最后十年生活的传记,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萨特一生接受的采访和谈话不计其数。他的谈话是很有特点的。生动、活跃、风趣,闻其声如见其人;对人生的深层体验结合着精辟的哲理分析、时时闪现着睿智的光芒。这个回忆录保持了波伏瓦的一贯风格,记载事件准确明晰,详略得当;勾勒人物简洁有致,生动传神;描绘景色明丽如画,使人如临其境。而她对萨特的深厚感情流动贯于文字之中,悱恻缠绵,体贴入微,感人的力量更甚于以前的作品。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思想家、杰出学者。本书系统叙述了自具特色的章太炎学说形成、成熟、嬗变的历史过程,在充分肯定章太炎在革命史上业绩的同时,结合其生平,重点突出了他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成就,说明他如何来自旧学营垒,适应时代潮流而一步步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学术史的一位巨人,展现了近代中国国学的新的内涵及章太炎为中国国学贡献一块的瑰宝和根源。
马曜,1911年10月生,字幼初,白族,云南首洱源县人。 马曜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他既是杰出的革命战士,又是卓有成就的诗人、学者(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燃起赞他为“云南学界领袖群伦”、“道德文章并重”的著名学者。 可贵之处还在于,今天已九十高龄的马老,仍然活跃在学术的前沿阵地,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马曜是云南的有代表性的一代世纪学人。 本书记叙的就是作为诗人、战士、学者、教育家马曜一生不平凡的学术生涯。
传播学视角的重要性还可以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得到更宽泛的理解和运用。长期以来,人们经常是以静态的非传播学的方式来探讨学术史或思想史。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自然而然地从当前的理解状况出发,而不是从研究对象的构成因素——文本的实际传播状况出发去描述学术史或思想史,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各种学术史或思想史著作的可信度。
无论是时势造就英雄,还是英雄造就时势。不可否认,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人类历史上更加奇丽与壮阔。我们不愿去评价那些巨人们,因为我们能从他们身上汲取人生的智慧和经验。 本书撷选了几十位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以生动简洁的文字和大量的图片资料为您展示的人生历程。其中,有风范传世的思想大家;有名垂千古的史学巨擘;有运筹帷幄的帝王良将;有清高飘逸的文人墨客;有跨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也有厚黑乱政的宦海奸佞。这些深富历史影响又极具个性的人物,往往有多角度、多层面的风貌,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客观而详尽的评述,因此只能在人类历史的沉淀中“挖掘”他们最基本的特征和最有价值的功绩,使得他们波澜壮观、充满传奇的人生和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个性能够透历史的烟云,再现在我们面前,从他们的身上感悟沧桑
本书是采访中国近现代一批“大家”,或领域内集大成者的作家、学人,如梁启超、冯友兰、沈从文、刘半农、钟敬文、韦君宜、晏阳初、杨振声、顾颉刚、陆费逵、汤用彤、钱端升、张申府、浦熙修、冯至、沈钧儒等,由他们的后人对其生平做出的口述或追忆。或讲述大人物的生活琐事,或讲述亲历历史的具体细节,或讲述不足为人道的心路历程,或讲述彪炳青史的气节下的信念。
内容简介:该书记叙了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少年刘大铭的青春生活。全书以时间为序,详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病魔之下,艰苦学习,顽强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欲望,与高尚的生命情怀。作者用切实的经历,完美的笔触,深入的思考,向世人展现着病痛与挫折之下,苦难而富有希望的大世界,他向当代社会传递着生活的希望,展现着活着的标准,阐述了生命传承,存活的意义,激发人们对生活自然地崇敬与热爱。
内容简介 失业必然导致贫穷,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数百万美国人一年到头工作,却只能赚得微薄的薪水。作 者芭芭拉·艾伦瑞克,出身于美国底层,拥有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却选择成为一个洞察社会百态的专栏作家。她 决定抛弃过往的一切,去体验底层劳工是如何依靠6—7美元的最低时薪生存的,由此开启了一场“卧底”生存的冒 险之旅。 艾伦瑞克流转于不同的城市,从佛罗里达到缅因,再到明尼苏达,先后担任过餐馆女侍、旅馆房务员、清洁女工、看护 之家的助手、以及沃尔玛的售货员。在底层职场中,她遇到了诸多来自不同背景、性格迥异的上司与同事,而她预先制定的 规则与计划也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各种挑战,“卧底”之旅波折不断。全书以细腻生动而又幽默辛酸之笔,记录下了这段汗泪
本书汇集了历年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所写的一些有关文章,有的是多次讲话,最后成文,曾在内部或其他刊物上发表过,本次又加修订者。内容涉及医德、素质、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医疗、教学、临床研究等方面,大都是个人的经验和体会,是一些原则,也有一些具体方法。我希望能给刚刚进入医学大门和已经进入大门的不同年资的同道们参考和借鉴。 2007年适值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校九十周年,恩师张孝骞教授诞辰110周年,谨以本书表示我对母校和老师的衷心感谢。 多年来,学校和医院领导给我多方鼓励,使我有可能完成此书。刘谦院长和鲁重美副院长对本书出版给予鼎力支持,袁钟社长积极推动,特此向他们致谢。
内容简介:该书记叙了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少年刘大铭的青春生活。全书以时间为序,详实而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病魔之下,艰苦学习,顽强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人类强大的生存欲望,与高尚的生命情怀。作者用切实的经历,完美的笔触,深入的思考,向世人展现着病痛与挫折之下,苦难而富有希望的大世界,他向当代社会传递着生活的希望,展现着活着的标准,阐述了生命传承,存活的意义,激发人们对生活自然地崇敬与热爱。
季羡林是一位笃实敦厚,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要“竭泽而渔”,这四个字正是表现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来作为度人的金针,亦是再好没有的。
本书中的这些人物,大都不在人世了,但是他们在人类历史的广场上留下过庞然背影,留下过空谷足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存在,提升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类的光荣。因此,这些人物完全有理由成为一种典范,激励成长,激励心灵。
本书是易学研究界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揭开了奇门遁甲之谜,展示了来源于军事上排兵布阵的这种时空数理模型,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广泛的实用价值。本书是一部以学论术,以术证学,雅俗共赏的易学研究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