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惇实,避英宗旧讳而改名。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谥元,称元公,学者称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学的奠基人。 其在中国儒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黄百家曾评价:“孔孟而后,汉儒止有经传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学案·濂溪学案》)。此评甚为公允。 据史书记载,其哲学著作有“数十篇”,流传下来的只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篇。 《太极图说》一图一文,阐述其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关系、修养方法等,并提出了一系列理学的要领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有《周元公集》。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是洛维特流亡日本期间,为了争取哈佛大学怀顿图书馆的征文奖金而写作的,该次征文邀请德国的流亡者将1933年前后在德国的印象写下。当时可能因为内容不符主办单位期望而未得奖,此份书稿遂也被遗忘多年,直到洛维特遗孀整理遗稿时发现,终于在1986年于德国出版。洛维特在书中记录了自身早年的知识形成与纳粹主政后被迫流亡的经历,除了展现哲学家如何理解纳粹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从德国到意大利、日本各地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动。伽达默尔曾说:“洛维特是小故事的大师,这项才能并未因他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丧失。”面对景仰的师长海德格尔与压迫者站在一起,洛维特的叙述依旧锐利清楚。在这本书中,洛维特经常以简单的观察就让当年的人物活生生地出现在书页面前,纳粹时期的德国知识状况因而清晰
故人恰似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他们从民国走来,以独有的魅力点缀着百年中国的历史。他们多已羽化凋零,但从不曾真正远去。 本书钩沉民国以来数十位文化名人的生平传奇和作者亲历的点滴往事:有开启学术与自由之风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有一代儒宗、史学大家钱穆;有毁誉参半傅斯年,有一道清流吴大猷;有赋诗填词鼓吹抗战的江南才子卢冀野(卢前),有单枪匹马刺杀军阀孙传芳的烈女施剑翘;有当代“思想者”周有光、红学泰斗周汝昌,有漫画人生华君武、聋哑作家周楞伽,有胡适、苏雪林、唐德刚这三只“徽骆驼”,有朱家骅、李剑晨、袁晓园、项美丽、钱思亮、吴作人、张允和、季羡林、唐瑜、张充和、陈荒煤、戈宝权、黄苗子、郁风、冯亦代、黄宗英、周而复、周汝昌、林海音、范用、聂华苓、文洁若、新凤霞、宗璞、浩然、
他是孤儿之子,却得慈禧青睐,与宋庆龄、宋美龄两姐妹同行留美,成为耶鲁的辩论高手,哈佛最早的MBA;本是叱咤风云的外交官,却于清华学生“三赶校长”之际,临危受命,空降清华。他就是清华大学功不可没的奠基人曹云祥。 本书分为传记、文献两卷。传记卷依据详实的史料,记录了曹云祥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着重记述了他在任清华校长期间所做的种种变革之举;文献卷收录了曹云祥的著译作品及相关的历史文献,涉及留学、大学教育、体育、医疗、企业管理、社会改革、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
在胡适个人生命史上的每一阶段,一向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疑点,他的博士学位问題,他的西洋哲学素养,他对毛泽东的影响,他和蒋介石的关系……随着《胡适日记全集》的出版,其中有些问題已能够获得比较明确的解答。《重寻胡适历程》根据《胡适日记全集》的內在线索,探讨胡适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并就上述引起议论的疑点,择其较有关系者予以澄清,让胡适自己说话,还胡适一个原来面貌。
我和章含之从相知、相恋、相伴到离婚整整23年(1949至1973年),我与她的婚姻于 文革 期间破裂。 文化大革命 的年代是疯狂的年代,在这十年间有多少人蒙受不白之冤?有多少人颠沛流离?这十年也是我一生中最不幸、最灾难深重的岁月,至今不堪回首。
本书是继《先生之风》、《追忆双亲》之后,丁东先生为本社主编的第三部怀念逝者文集。 本书以怀念过世的配偶为主。全书二十四篇文章,按照逝者卒年顺序排列。编者选文的标准,不仅着眼于作者和逝者的知名度、悼文的文学性,更看重其对历史、对时代、对人性的认识价值。这一点,本书与前两本书一脉相承。 由一人之小,写社会和国家之大,曾是胡适一辈人对传记写作的追求,也是本书出版者力求达到的境界。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几本书,品味当代中国多面相的时代风云和人间冷暖。
瑞·蒙克所著的《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为责任)》完整的讲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学术成就。本书真实展现了这位思想家性格变化、形成的过程,及其深刻的灵魂生活,不仅使读者了解其人,还有助于读者理解他深邃的哲学思想。
黄侃曾对弟子陆宗达说:“记日记是很好的方法,既可留下心得,又能锻炼手笔。”黄侃作为一位经学大师、现代语言学大师,他的日记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访书、购书、借书、还书、理书、翻书、点书、钞书、订书、评书、讲书、写书,日记中比比皆是,构成了《黄侃日记》的主要内容。
许寿裳先生一生致力中华文化事业,后3年贡献于台湾文化的复归和重建工作,是两岸文化的重要使者,在二战之后台湾文化的转型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份弥足珍贵的日记记录了许寿裳先生从1940年8月至1948年2月期间,特别是在台湾从事文化重建工作3年期间的重要活动。 本书据许寿裳一九四0年一日至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八日日记手稿重新整理。 手稿整理的原则是: 一 本整理稿据现行简化字方案整理,简体竖排。 二 日记原文按现行标点符号规范整理添加 三 日记附加性文字依原稿,采用小号字加以区别。 四 日记中误记的时间、地点、品物名称等均已订正或补充。 五 日记中援引的古文字(如象形文字)、异体字、通假字原则上保持原貌。 六 日记中阿拉伯的数字按原文写法照排。 七、古今字、繁简字,均以通
张岱是明清之际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位在文学、史学和艺术理论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杰出人物。过去因资料原因,其学术地位一直被忽略。《张岱评传》的作者胡益民从大量原始资料入手,对张岱充满神奇色彩的生平行实做了全面的考述,同时重点对其社会—哲学;思想、文艺—美学思想、史学之贡献与成就及其文学创作成就等分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张岱评传》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性评传。
在胡适个人生命史上的每一阶段,一向都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疑点,他的博士学位问題,他的西洋哲学素养,他对毛泽东的影响,他和蒋介石的关系……随着《胡适日记全集》的出版,其中有些问題已能够获得比较明确的解答。《重寻胡适历程》根据《胡适日记全集》的內在线索,探讨胡适在各个阶段与中国现代史进程的关联,并就上述引起议论的疑点,择其较有关系者予以澄清,让胡适自己说话,还胡适一个原来面貌。
努马·萨杜尔是个想到长时间采访“丁丁之父”的人。 在这些访谈中,我们 可以看到埃尔热和蔼可亲的性格,他的简单,他对真实的热爱,他的生活观,他的幽默感…… 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谨慎,他不想让人失望的愿望。 我们了解了他的各种看法:作品,缘起,读者的反应,批评,成功……。 想要深入了解埃尔热其人其作品,本书就是的手资料和不可或缺的参考。
刘文典是我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他的《庄子》研究影响了一代学人。学问上,刘文典可谓博大精深,生活上可谓趣事多多。曾因不称“蒋介石主席”而称“蒋介石先生”被蒋介石关了禁闭,更曾因西南联大聘请没有文凭的沈从文为教授而“拍案而起”。《刘文典传闻轶事》记述了刘文典的种种传说趣事,读来既令人感慨,又让人捧腹,由此我们可以见出一个光明磊落而又有个性光芒的刘文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