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知名编辑出版家叶至善先生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叶圣陶一生事迹的传记,本书为读者写出了叶圣陶这位睿智而智慧的老人不平凡的一生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经历,把近一个世纪波澜起伏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娓娓动听,特别是与叶圣陶相知相交的朱自清、郑振铎、茅盾、丰子恺、周作人、胡愈之、夏丏尊、俞平伯、冯雪峰、丁玲、老舍、巴金、冰心等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名人逸事生动有趣,让人看到一位大家的人生风采。 本书的优点在于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物的传记,从书稿丰厚的史料和独具一格的顺序描写中,读者可以看到中国新文学史的发展及其重要事件,看到叶圣陶带动和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为人生和写实的风格;可以了解20世纪初叶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础教育的状况和教育工作者的探索,看到叶圣陶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规范和走上正
本书是以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著称于世的当代历史学家李新先生的回忆录。书中所记述的党从延安到 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些历史,经这样一位有过切身经历的老革命写出来,极具真实性。
41 岁到50 岁,打破学界的 玻璃天花板 ,当了院长和美国有史以来位华裔大学校长。 对不少 老美 来说,与你一起当 阳春教授 没有问题,让你来 管 则是另一码子事。当上热菲尔学院院长已经很不寻常,被选任为旧金山州大校长简直不可思议。 埃特金森说我去旧金山州立大学当校长是职业选择的战略上的错误,一些华人朋友后来也这样说。可是当时推使我去旧金山州大当校长的也是这些华人朋友:华人必须尽快打破 玻璃天花板 。 一般当校长的总该是55 岁光景,45 岁确是早了些,放弃专业教研不觉得可惜?旧金山是个政治很复杂的城市,州立大学系统校董会内部经常不和。我能适应吗? 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当校长的第五年间,传出我将辞职回国到香港创办科技大学的消息。中文报纸纷纷说: 呼吁华人落地生根的人,自己决定落叶归根!
本书是以研究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著称于世的当代历史学家李新先生的回忆录。书中所记述的党从延安到“”时期的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些历史,经这样一位有过切身经历的老革命写出来,极具真实性。
本书是对萨特的评介、研究。 这位二十世纪的见证人,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但他的思想内涵远远超出哲学界。本书通过萨特的经历,他的哲学、文学、戏剧著作以及社会政治活动三个方面,展现历史处境中的萨特思想的真实风貌。这位一生都在追求存在真谛和介入自由的思想家,为人们揭示了一个令人绝望的世界,但也指出了一条通过行动显现存在的希望之路。
17 岁到28 岁,上学和成家。 我在学术要求极低的学院里念了一年大学就算本科毕业,还凭空拿了个双学位。老师们好心但莫名其妙地把我看作天才青年,让我莫名其妙地自以为是。一所名大学莫名其妙地让我进入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理所当然,所遭遇的是连串挫折。不久后被迫辍学就业。 所幸老天送来了一位贤淑可爱的小姑娘,又送来了几位良朋益友,他们都为我创造了合适的心理环境,让我在工作上、学业上发愤图强,成功复学。 其间更逢上合适的时机,搭上计算机科技的先行快车,赶上理论物理的研究高潮,终能在学问高超品德卓著的老师指导下结业,从此走上终生的学界征途。
28 岁到41 岁,当了博士后、教授、系主任。 在圣迭戈加州大学当了两年 助理物理研究员 后,既不愿意接受哈佛的 赐予 ,又不愿意接受别的大学聘请,而是选择到西北大学自起炉灶,做好教研,开拓自己的科研领域。 在学术界初露头角,获得几位理论物理界卓越人物的赏识,令西北大学另眼相看,把我越级递升,五年里从助理教授升到正教授,第六年当上系主任。 在系里、院里的会议上坦诚发表己见,参与制订了一些关键的学术和人事政策,使校内高层委以行政重任。 这些不同方面的努力,无意中为踏进大学领导层做了准备。 保钓运动 及尼克松访华让我们这群留学人员走出象牙塔,从怀念故国走向关怀祖国,从 忆根 走向 寻根 。参加留学人员活动,接待祖国来访学者,唤醒了民族意识,从 寻根 走向 追根 。回国访问讲学、进行教研合作、推动中美交流
一所具特色的大学,春光秋色,樱开枫谢;一位全中国曾经最年轻的校长,风流云散,潮起水落。八十章精彩文字,八十年传奇人生,石琢成玉,玉化作石,为理想的教育垫基,为精彩的学子铺路。他眼里的学生没有身份之别,只有青春、学子、人才;他的心中没有高官、大权、重利,只有百年武大、学者风骨、教育改革。誉之者称其为中国的罗素、当代的陶行知、武大的蔡元培……在百年武大的历史上,他成就一段传奇岁月。在魂系母校的学子记忆中,他永远是“我们的刘道”;他的全名叫刘道玉……
本书重在探讨梅贻琦办理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及其高教改革活动,总结其治校经验,弘扬思想自由、教授治校、勤俭办学、通才教育等大学精神,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借鉴和启迪。
北宋后期,基于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过渡,文化落后的金人又将灭宋,承担不了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重心由北方的中原往南方转移,儒佛道诸种形态都聚焦于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朱子在武夷山五十多年,进一步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道之学,建立起完整严密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在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形成为新的国家文化重心——武夷文化。朱子拨千年之乱而反正,把中国文化的主导权从佛道那里夺过来,使中国文化返本归位,重新树立起中国主体文化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