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吧,生活》为摇滚界大腕基思·理查兹的目前自传。通过《滚吧,生活》,基思·理查兹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的童年、创作、恋情等,重现他由无名小卒到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生。 基思·理查兹自小受外祖父加斯耳濡目染爱上音乐;在母亲影响下听摇滚乐;在斯图牵头下创立滚石乐队;为做音乐、为生存而偷酒瓶;遇上心爱的女子;像偷窥狂那样为写歌找灵感;一连九天不睡觉录歌;在美国巡演,和警察过招;逃离英国;成家;结识圈内各色人士;遭遇亲朋故去;遭到队友米克的背叛…… 《滚吧,生活》记下了基思·理查兹的名言:这就是我的摇滚人生。信不信由你,我没有忘记这之中的一丝一毫。谢谢夸奖。
众多令人仰慕的作曲家都曾被卷入动荡的历史大潮中。莫扎特、贝多芬、威尔第、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 只要聆听他们的音乐,几百年的历史浮沉就会再现眼前:我们似乎可以闻到法国大革命的气息,看到一个统治时期的辉煌与衰落,甚至感受到旧时独裁政权的冰冷。一个又一个音符划过耳畔,我们仿佛又经历了他们当年所经历的,连他们的时代也变得熟悉起来。音乐里蕴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当然,我们可以单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些作品,但我们无法否认:音乐家们也在乐谱中讲述着自己的信念,勾勒着周遭的社会百态,描绘着心中的理想世界。
《贝多芬传》是罗曼 罗兰的代表作《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在贝多芬、米开朗基罗与托尔斯泰三位文艺巨人的传记当中,罗曼 罗兰冠以贝多芬首席地位,足可见这位饱受命运摧残却依旧热爱真理的旷世奇才的影响力。古典主义后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的先驱的人格魅力给予罗曼 罗兰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如其交响乐中人同命运的对抗与和解一般,崇高而壮丽。仅仅聆听过贝多芬的音乐的人,会为其作品中极富感染力的旋律如痴如醉;而那些翻阅过贝多芬生平的人,再听贝多芬,则会领略到不同以往的风景:听那寂寥的月光下,一个孤单却绝不媚俗的高贵灵魂,时而怒吼,时而悲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本书由傅雷先生翻译,语言精湛,文辞雅致,实为外文名著的中文译作中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
本书是一部我国著名作曲家刘炽先生的个人传记。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刘炽先生一家在北京、沈阳、盘锦等地的工作与生活,通过点滴细节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形象,披露了《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赞歌 》等经典旋律的创作历程,展现了刘炽先生乐观幽默、正直豁达、尊贤爱才的性格特点及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执著与探索。 全书以刘炽小女儿的视角讲述了 我的父亲刘炽 的生活往事及艺术人生。在作者笔下,刘炽先生既是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喜怒哀乐;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卓越的音乐才华谱写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子女言传身教;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与其他艺术家们一道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殚精竭虑。文笔细腻真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宏观处见时代背景,微观处见细节亮点,是一部
马卢雅文忆述了儿子马友友童年及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带领读者一起经历这位传奇大提琴家由出生到入读哈佛大学这一时期的成长过程 他惊人的音乐天分如何被父母发掘与培养,他与家人相处的片段、小时候淘气的事迹、父母亲对他个性发展的影响,还有他如何克服成长时必须经历的困难、怎样面对文化冲击和危机,后如何踏上成功之路,成为古典音乐界璀璨的明星 生命是艰苦的奋斗,而痛苦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 马卢雅文讲述儿子早年的故事,是希望其他父母亲及年轻人读了这本书以后,会受到激励。这是一本关于马友友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奋斗与成长,关于家庭的爱与关怀的书。
《肖邦传》综合各国肖邦专家的研究成果,基于肖邦在波兰和法国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的众多史实,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肖邦的故事,被视为权威传记。
不管迪伦还有多少其他身份,他终归是一个明星 带着偶像的光环,散发着无穷魅力,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神秘莫测,本书重新强调了迪伦的摇滚明星身份。作者既是流行音乐的研究者,又是鲍勃 迪伦的粉丝。从自己亲历鲍勃 迪伦演唱会的体验写起,以时间为节点,在空间叙事中,以新的视角洞察迪伦的职业生涯,探讨了他在民谣复兴运动中以明星身份的亮相(作为 一代人的代言人 ),以及他在创造一种全新的音乐类型 摇滚 和一种全新的明星类型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还重新阐释了迪伦后来的职业生涯,如何受其早期明星形象的影响,如何在他挣脱明星身份限制和责任的各种尝试中得到重塑,这些内容无疑使本书愈加贴近当下,而毫不过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流行钢琴曲集。对时下最流行、较舒缓、琴友钟爱的100首曲目进行简易编配。本书适用于初学者、初级钢琴爱好者,拜厄及车尔尼599水平足以演奏书中曲目。每首乐曲基本保持在一个升降号以内;伴奏织体简洁、清晰,以方便演奏的手位与适中的音区;右手旋律声部上方配有和弦标记,能够加快演奏者的读谱速度;此外,乐谱中加入歌词能够达到自弹自唱的效果。 本书每首乐曲都附双手示范、右手示范、左手示范、音频示范,三个视频一个音频文件,扫描曲目旁二维码即可观看与视听。以观感和声效来培养乐感,会使弹奏变得更易上手。 目录 芒种 把孤独当晚餐 说好不哭 告白气球 无羁 知否知否 凉凉 体面 无名之辈 病变 说散就散 追光者 往后
帕蒂·史密斯与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二十世纪纽约最传奇、好的爱情。他们共同的人生,她以此书回忆。 1967年,他们在布鲁克林偶遇,她是离家流浪的女孩,他是荒废学业的男孩; 1969年,他们在切尔西酒店蜗居,她是爱写诗的书店店员,他是爱画画的午夜牛郎; 1971年,在摇滚乐中她越陷越深,在前卫摄影中他逐渐发现自我; 1973年,在CBGB舞台,在摄影暗房,他们于不同的领域各自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1989年,她已成一代朋克摇滚女王,他却因艾滋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1968年的夏天,那是柯川去世的夏天,是爱与骚乱的夏天,也正是在那个夏天,两个刚刚踏上艺术之路的热血青年相遇在布鲁克林。 帕蒂·史密斯会成长为诗人和音乐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会将他高度挑衅的个人风格瞄准摄影艺术。他们单纯而热忱,从科尼
1913年12月28日降临在北京东城牛角湾艺华胡同20号一座小四合院中的王洛宾,在疼爱他的奶奶的怀抱中听到了首民间儿歌。由于父亲的缘故,年幼的王洛宾在基督教堂接触到的教堂音乐启蒙了王洛宾的音乐灵魂,并由此开始了他对音乐梦想的不懈追求。在他痛苦多于幸福、灾难多于幸运、悲伤多于快乐的坎坷一生中,为追逐梦想写歌、为抗日救亡写歌、为解放军进疆写歌、为赞美新疆写歌、为歌颂祖国写歌、在身陷囹圄中写歌、在饥寒交迫时写歌、在辉煌赞誉中写歌、在生命垂危时写歌、直到生命将逝的最后一刻。本书是为纪念的人民艺术家——王洛宾诞辰100周年而创作,全书共计83章节,即王洛宾创作这83首歌时的真实故事(附赠王洛宾的珍贵歌谱手稿)。旨在让人们在欣赏王洛宾歌曲的同时了解他的歌曲背后故事,也让读者在了解歌曲创作缘由的同时来感受他的
《角色编织的花环:秦怡》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艺术访谈”,主要采用对话形式,传达被写艺术家的近况。在这方面,秦怡老师以望九的高龄,为艺术和社会无私奉献,创造了人生旅途中的又一次高峰,获得了众多荣誉,在老一辈艺术家中是很少的。经多次采访,这一部分是新写的。第二部分“艺术传评”,是《角色编织的花环:秦怡》的主干,着重展示被写艺术家的艺术经历、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
这是一个充满音乐氛围、充满欢乐笑声的工作室一声声乐音乐工作室。我们将努力做好属于自己的每一份工作。我们乐意分享朋友们的赞赏与鼓励,我们更期待有更多的建议与帮助。就像流行音乐的本身一样,我们将不断更新自己的音乐理念,做出更好、更精致、更具表现力的流行乐谱。
当前,人们对学习琵琶的热情方兴未艾。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般教程中又得不到解答。本书就是站在艺术的高度,从理性出发,科学地剖析在琵琶演奏技法中人们心理、生理及物理的动态过程。 琵琶演奏是一门十分复杂深邃的学问,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本书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择取一部分通常教科书上没有详细谈到的美学与概念性问题,以及一些在技术技巧上常发生的问题作为本书的主要内容,以问答的形式供读者参阅。 每本书的价值都在于有其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本书中诸如“力的来源”、“弹挑”等章节中有些观点与提法是作者多年的实践与寻求理论依据的总结。最后一篇“创新篇”中的大部分指法是作者独创的,现通过该书介绍给大家,旨在接受大家的鉴别,共同掌握与使用。
《大师谢晋》是导演谢晋生前少数认可的个人传记。作为谢晋生前好友,作者顾志坤先生揭开了寻常人所不知的大师谢晋在影坛燃烧五十年的情感和心路历程,还原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谢晋,娓娓讲述了谢晋如何从一个喜爱读“闲书”的懵懂少年,到叱诧国际影坛的一代宗师,如何成长为一个电影时代的典型代表,树立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从让人眼睛一亮的《女篮五号》到让人热泪盈眶的《鸦片战争》,谢晋充满着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精神的影片,始终受到万人瞩目。《大师谢晋》带您重温经典之旅,感受大师谢晋的大情大义、心理纠结和强烈似火的爱国主义情操,看大师谢晋轰轰烈烈的“生命的燃烧”。
《在黄胄大师教诲下》分上下两篇,内容包括:师恩难忘;想见黄胄;羊坊店初见;看黄胄画《出猎》;关于画速写;夜画《渔家女》;东四六条的故事;在编辑黄胄画集的日子里;在友谊医院;一封信;在藻鉴堂人物画创研班;东北之行;黄胄先生到我家等。
莱斯特·扬,比莉·哈乐黛,瑟隆尼斯·蒙克,艾灵顿公爵,切特·贝克……受难圣徒般的传奇音乐家,电影蒙太奇般的人生场景:无论你是不是爵士乐迷,无论你有没有听过那些歌,这本书都会让你想去听一听——或再听一听。而当你听过之后,你会想再看看那些句子。你的心会变得柔软而敏感,像只可怜的小动物。有时你会微笑,有时你会莫名地想哭,有时你会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的某件事,某个人,有时你会站起来,走到阳台抽支烟。而当你看完,你知道你会再看,你会自信(甚至自豪)地向朋友推荐,你会永远把它留在书架,希望有一天,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也会去读它。因为,这是一部小小的爵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