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迪奥 阿巴多(1933-2014),意大利指挥家,音乐艺术家。对中国的爱乐者来说,阿巴多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早在1973年,他就率维也纳爱乐乐团来北京演出。2009年,阿巴多率琉森节日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为北京的爱乐者奉献了四场高水平的音乐会。 阿巴多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音乐艺术家之一,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担任过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伦敦交响、芝加哥交响等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团指挥,以及斯卡拉歌剧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世界*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伟大的柏林爱乐正是因为有了阿巴多,开启了艺术生命中的全新篇章。阿巴多一生录制过几百部音乐作品,为音乐的普及做出了很大努力。 本书以时间为轴,从阿巴多儿时的家庭音乐氛围,到他在米兰音乐学院和维也纳的求学历程;从他连续获得两项国际指挥大奖,到步入伟大的
与很多人通常认为的迥然不同,贝多芬从来并非一个纯粹的音乐家。一如鲁迅,他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面对跌宕连绵的政治风云: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兴衰、维也纳会议。也一如鲁迅,贝多芬从未想过 躲进小楼成一统 ,而是积极投身政治洪流,而音乐则是他所擅长的武器。 本书从政治视角入手,记述了一个无畏的革命者,如何在这个从近代向现代转变、 破 与 立 并存的时代,革故鼎新,致力于政治和音乐新秩序的建立。这,或许是他的音乐至今仍具有持久力量的原因所在。
刘炽,被誉为 新中国代表性的人民音乐家 ,他以六十年的创作生涯,创作了包括《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众多经久传唱的音乐作品。评价他的作品 很有中国气派 ;周总理曾说刘炽是 我们延安长大的孩子 ,创作的《祖国颂》 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本书以刘炽在延安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为祖国、为人民谱写时代乐曲为主线,讲述了刘炽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弘扬了这些经典音乐作品传递出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是一本能够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
本书是宁波文化丛书第三辑的其中一本,是33位近现代甬籍音乐家的小传。本书将音乐家按他们专长领域划分,分为钢琴、声乐、弦乐、管乐、指挥、作曲六个板块。本书从这些音乐家的家庭背景谈起,继述他们的成长经历,求学经历,走上音乐道路的过程,以及所取得的音乐成就,这些音乐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甬籍音乐家多出生于实业家家庭,是宁波帮后代,例如钢琴家巫漪丽的母亲李慧英为北仑李家之后,有些音乐家的成名具有家学传承,例如作曲家陈钢乃是歌仙陈歌辛之子。宁波音乐名家辈出,与宁波开放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可见宁波成为音乐家诞生的沃土有其优越条件。他们中既有音乐界的扛鼎之才,又有后浪推前浪的后起之秀。宁波的 十三五 蓝图里,有将宁波打造成 音乐之城 。宁波音乐家的成长史见证的恰恰是中
本书是叶永烈先生为*名作曲家、小提琴家马思聪所作的传记,记录了马思聪完整的一生。马思聪是驰*中外的作曲家、小提琴家,曾以一曲感情深沉的《思乡曲》牵动着无数海内外赤子之心。但在 文革 中遭受迫害,被定以莫须有的罪名。叶永烈为了破解马思聪的身世之谜,曾先后多番走访搜集资料,并查阅公安部档案室里有关马思聪一案的档案文件,更获得马思聪本人及其家人提供的宝贵意见和私人照片。叶永烈以充满感情的笔触,翔实记述了这位大师从童年时代初登音乐之殿,至抱憾客死异邦的一生历程,真实完整地记录了马思聪在 文革 中受到的迫害,又生动地描绘了他在遭遇厄运时仍以一颗赤子之心情牵祖国的心境,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莱斯特·扬,比莉·哈乐黛,瑟隆尼斯·蒙克,艾灵顿公爵,切特·贝克……受难圣徒般的传奇音乐家,电影蒙太奇般的人生场景:无论你是不是爵士乐迷,无论你有没有听过那些歌,这本书都会让你想去听一听——或再听一听。而当你听过之后,你会想再看看那些句子。你的心会变得柔软而敏感,像只可怜的小动物。有时你会微笑,有时你会莫名地想哭,有时你会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的某件事,某个人,有时你会站起来,走到阳台抽支烟。而当你看完,你知道你会再看,你会自信(甚至自豪)地向朋友,你会永远把它留在书架,希望有一天,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也会去读它。因为,这是一部小小的爵士乐。
坂本龙一是谁,而“我”又是谁? 本书集合了音乐艺术家坂本龙一和天才编辑后藤繁雄从1996年到2006年10年间不间断的采访、对话,让读者全程目击坂本龙一的内心变化起伏。 话题内容涉及童年时代的音乐启蒙、成名的创作、海湾战争与“911”、世纪末、疾病、不断探索音乐类型的边界、诗歌与文学、人类与自然……《skmt:坂本龙一是谁》强烈地反映出了“这个时代”,它不是对时事事件进行表面的反映,而是对时代深处流淌着的东西有感而发,很多时候分不清两者的对话谁在提问谁在回答,坂本也始终保持着不被定形的状态,是音乐家、是思考家、是环保斗士、是病人…… 与时代紧密关联、不断思考又轻盈游走其间,比谁都更激进地敲响时代的警钟(自我中心地!)但又不断继续着未知的音乐旅程。 这是一本满载着新世纪底层的流动、预兆、和预感的书。
作为华语乐坛 影响力的乐队,Beyond的作品流传甚广。《乐与怒:Beyond传》以另一种形式,恰与Beyond的音乐形成互文。作者收集、整理、研究了大量文献,采访了十余位Beyond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发掘出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现了Beyond从创队到当红直至解散的曲折历史,尤其挖掘了黄家驹的成长史、创作史与思想质地。书中还 梳理了家驹的感情史,以及乐队成员在世纪之交分别的诸多原因。作为Beyond的全传,作者以其专业的精神和诗性的笔触书写了一部Beyond真正意义上的“乐与怒”史,是广大歌迷和相关研究者深入了解Beyond的 之书。
“音乐之父”巴赫还是个写浪漫情诗的高手? “乐圣”贝多芬居然没有在晚上和冬天工作的习惯? “天才”莫扎特成名后为什么 讨厌自己的故乡? “钢琴诗人”肖邦原来也是“孤独症患者”? “如果你把一位作曲家的某一首作品弹了一千遍,那位作曲家就会出现,和你聊一会儿”。作者以此打开畅想的大门,设想肖邦、贝多芬、李斯特、巴赫、奠扎特、柴可夫斯基等古典音乐大师来到自己的钢琴前,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访谈。问题包括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成长经历、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等,还有同时代音乐家的一些“小八卦”。 穷、早死、独身、高冷真的是古典音乐大师的标配吗?其实并非如此!他们会为了稿酬与出版商讨价还价,会在乎自己的出场费;也追求生活品质,而非“安贫乐道的苦行僧”;也会对同行毒舌、对竞争对手冷嘲热讽……作
理查德瓦格纳作为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和最重要的艺术创新推动者之一而闻名于世。与此同时,几乎没有第二位艺术家像他那样引发争议。他所具有的排犹主义意识,同他在音乐和歌剧方面的革命性创新相对立;在涉及瓦格纳的人生构成方面,特别是他与尼采和路德维希二世的关系方面,他与科西玛冯比洛的桃色事件以及后来的婚姻方面,使得人们对他的评价在魅力和拒绝之间摇摆。在这部鸿篇传记中,狄特波希迈耶尔凭借对瓦格纳数十载的研究,力图把瓦格纳偏离中心的人生同他的戏剧作品及其理论著作联系起来,丰富了传记的内容。谁要想了解瓦格纳的作品、人生与时代,就必须阅读这本书。
这是部描写舒伯特生平的书不是编年史,而是通过舒伯特的形象展示了19世纪初叶维也纳精神世界的天才群体。舒伯特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
音乐是什么?它如何自我表达?它的方式非常简单,通过声音,实际上也就是空气(布佐尼说它只是“发声的空气而已”)。音乐不只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它本身也是人类的一项创造,意在模仿自然最深刻的层面。时常有人认为,音乐只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像爱与恨,尤其是在剧场音乐中。但是在音乐中,特别是在没有歌词的与无标题的音乐中,我们应该知道它也表达一个人内在的自我,他与世界和宇宙的关系。因此音乐也有能力感情甚至与感情无关。它经常提供人类关系的一种缩影,因而它具有一种超脱的特性,能够一段爱的二重唱中的叙述性,无论这是威尔第、莫扎特或瓦格纳。
莫扎特向来是传记作家们偏爱的人物。过去二十年里有两本出色的莫扎特传记:一本出自Maynard Solomon,小心翼翼、精细地分析莫扎特早已被神秘化的人物性格;一本出自Wolfgang Hildesheimer,以更为讽刺性的笔调尝试去剥掉长久以来固化的莫扎特形象。本书不同于以上两本的在于,这是一本由历史学家为莫扎特写的传记。在这本小书里,作者融合了Solomon对莫扎特恋母情结的分析以及Hildesheimer对神话的破除(如委托莫扎特创作的《安魂曲》并非所谓的地狱使者,而是一个出钱购买他人作品填上自己名字的欺世盗名者),同时以一种史学家的冷静、准确而平实的风格为读者介绍了莫扎特的一生。尽管作者对莫扎特作品的评价和大多数人一样,但其行文的流畅生动、对名言与参考书目的旁征博引使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亦可使读者对莫扎特这位音乐名家有相对理性的认
理查德瓦格纳作为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和最重要的艺术创新推动者之一而闻名于世。与此同时,几乎没有第二位艺术家像他那样引发争议。他所具有的排犹主义意识,同他在音乐和歌剧方面的革命性创新相对立;在涉及瓦格纳的人生构成方面,特别是他与尼采和路德维希二世的关系方面,他与科西玛冯比洛的桃色事件以及后来的婚姻方面,使得人们对他的评价在魅力和拒绝之间摇摆。在这部鸿篇传记中,狄特波希迈耶尔凭借对瓦格纳数十载的研究,力图把瓦格纳偏离中心的人生同他的戏剧作品及其理论著作联系起来,丰富了传记的内容。谁要想了解瓦格纳的作品、人生与时代,就必须阅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