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力求以史料为基础,注重考掘“时代与人”的关系,以客观审慎的笔墨和图文互证的方式,再现赵少昂的艺术人生。作者认为,“少小而立,昂扬向上”的执着精神,“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澄明艺境,“侍母至孝,勿忘国族”的回报之情,“竹同君子节,蝉与我心清”的高洁之心,是赵少昂值得关注的四个方面。
1907年毕加索创作了一幅震惊世人油画 《亚威农的少女》。这是*张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也成了这一画派的创始人。 毕加索完成《亚威农的少女》时,年仅26岁,他栖身在巴黎一个叫 洗衣船 的地方,既落魄又贫穷。那时巴黎的 洗衣船 ,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在。此之前,毕加索像 北漂 一样,已经在西班牙和法国的文艺圈混迹了十多年。 毕加索是个天才,但他的成功并非偶然。他是幸运的,也很努力。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毕加索
目录中的前半部分,是根据作者在2010年秋冬对五十余位当代艺术家进行电视访谈的录音资料中整理出来的,近二十位艺术家,占全部录音资料的三分之一;内容分别涉及艺术家的童年往事与“文革”记忆、创伤与梦想、个人艺术经历,以及各自对历史与现实、传统与艺术形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技术与媒介、宗教与信仰、人类与生物、过去与未来等命题的感受和见解。目录中的后半部分,是作者平时各种谈话录音的整理,形式接近日常聊天,两人或多人聊天、还有接受采访、会议发言、在学校或美术馆讲演;内容庞杂,涉及政治、理论与现代史、当代文学、八十年代、先锋派、中国当代艺术的多重历史脉络、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的文化差异、作者口述自传,以及对艺术家个人和作品的印象。
众人皆知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可面对一个简单的追问 徐悲鸿是谁? 恐怕脑海里的骏马已经脱缰而走,徒留一片空白。而在徐悲鸿的学生杨先让心中,徐悲鸿是永远也说不完的。 杨先让 1948 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也就是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徐悲鸿的学生,在徐悲鸿生命*后的五年( 1948 1953)得到他的教导。在本书中,杨先让以学生的视角讲述了徐悲鸿的一生:从徐悲鸿年少时随父习文学艺,独闯上海滩、北京,留学欧洲八年,回国后献身美术事业,到徐悲鸿的美术创作理念、美术教育思想,丰富而曲折的情感经历 ,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追求与选择 学生记忆里老校长的音容笑貌,来自徐悲鸿亲友学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绘画作品与历史照片,展现了徐悲鸿在艺术家、丈夫、父亲、教师、校长等多重身份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选择,
齐白石的一生,可以说是与勤俭相始终。他一辈子持家和律己,处处不忘“勤俭”两字,他的生活,是朴素而严肃,丝毫治有过去封建士大夫和资产阶级艺术家那样奢侈、流漫、蔬懒、身废等种种的坏习惯。他每天起床很早,夏天,清晨四点来钟就起来了,冬天,也不过六点钟。无论冬夏,他起自总在天刚放亮,晨曦未上的时候。晚上入睡,关东多在九点钟前后,除了身体不适卧床患病,和偶或在外看戏应酬以外,从没有晚起晚睡的一天。他作画是每天的日课,向来没曾间断过,从早晨到夜晚,不是默坐构思,就是伏案挥毫,尝有试句道:“未能老懒与人齐,晨起挥毫到日西。”
一封发自北京颐和园藻鉴堂的中国画创作组邀请函,揭开了李国华近百年不为人知的从艺历程。一系列大型公共空间创作——棒捶岛、白云山山庄旅舍、广州碑林墨迹碑刻……在其艺术生涯写下一笔笔厚重的印记。愿这位岭南画派重要的传承者艺术流芳后世。
这是一本有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美术发展的访谈录。收入此书中的10位美术家吴冠中、邵大箴、靳尚谊、范曾、刘大为、龙瑞、冯远、王明明、陈丹青、刘小东,他们的人生经历及艺术创作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美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他们的访谈从各自的专业、职务及关注的方向等方面,展示了新时期中国美术家们的生活状态、艺术人生、思想感情、艺术风貌以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意在向读者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当代美术所走过的路程,以唤起读者对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关注。
我喜欢艺术家的口语陈述,不完全因为我经常与各种各样的艺术家聊天。在这几年里,我陆陆续续整理修订了数十位艺术家与我的谈话录音,每当完成一个口述记录文本,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异常美妙 我眼前开始出现了幻觉,某个艺术家的声音在我耳边萦绕,一个逝去的场景隐隐约约重现了,我们相对而坐,多半是在他本人的画室里,应我之邀,他正在追述另一个存在于他当时记忆中的往事 这几个重叠的时间和空间会以一种并不在场的形态若有若无地呈现,通过几个层次递进的话语被捕捉,后落在了纸面上,今非昔比物是人非,文字却能够让一次日常谈话永续其存在,简直不可思议。 吴亮 吴亮,现代著名艺术评论家,本书是他对中国当代27位艺术家的访谈录,访谈对象包括著名画家何旸、杨福东、施勇、胡介鸣、李斌等,访谈主要围绕艺术家的创作体会
吴昌硕诗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画家。他主要以花卉、果蔬为创作题材。他的突出成就以其深厚的书法、篆刻、诗文修养入画,以“重、拙、大”的力量感,一扫清末画坛的柔媚轻俏的清艳画风。作为“金石派”艺术的一代宗师,诗中国近代美术*富独创精神的艺术家之一,是中国文人画史上迟开而绝艳的奇葩。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幼年丧母,靠其乳母教养,中年又丧父。命运多劫。他坎坷的一生经历了卖画——为吏——再卖画的曲折道路。在画坛上取得了极高的声望,高居“八怪”之首。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诗、书、画、印这几个本为姐妹艺术的独立体上,但是郑板桥把它们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开创一代先河……
本书为张大千先生生平传记。可读性较强,穿插了百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并附有较为详尽的大千先生年谱。本书以一种平实的、亲切的形式引领我们走进这位“五百年来人”,使我们清晰地看到,博大精深、多才多艺的一代艺术大师的生活、情感、艺术、精神世界。
齐白石,现代书画家、篆刻家。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早年曾为木工,后结交当地文人,学习绘画、诗文、篆刻、书法,靠为人写照、卖画、刻印为生。中年多次出游南北,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在艺术上常与陈衡恪相切磋,推崇徐渭、朱耷、原济、李箪及吴昌硕等诸家,六十岁后,画风逮变,重视创造,融合了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擅作花鸟虫鱼,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并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地结合一起。亦画山水、人物。论画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见解。篆刻初学浙派,后多取法汉代凿印,布局奇肆朴茂,单刀直下,劲辣有力。能诗文。建国后,他对书画、篆
杨善深的画作众多,人生也跌宕起伏,多姿多彩。《适我无非新:杨善深小传》除了展示杨善深的艺术丰绩,还极力挖掘他与朋友肝胆相照、与学生情同父子、多次曲折寻根问祖等鲜为人知的故事,以期树立其血肉丰满、有情有义的学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