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常书鸿传,可谓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为写作此书,叶文玲六次前往敦煌,与常书鸿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非常好友谊,收集了大量*手资料。 著名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本书讲述了常书鸿在时局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守护敦煌的坎坷一生。全书30章,从常书鸿的少年开始讲述,娓娓道来,直至常书鸿病榻前的人生回顾。 常书鸿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是为敦煌献身的一生。1936年,常书鸿毅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回到面临抗日战争严峻局势的祖国。1943年,常书鸿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有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的
沙飞,著名摄影家、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著名记者。原名司徒传,1912年5月5日生于广州,1950年3月4日殁于石家庄,时年38岁。 沙飞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留下了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白求思做手术》、《战斗在古长城》等,我国曾发行过沙飞摄影作品的纪念邮票。 沙飞走在中间。他昂着头,默不做声。……这时,持枪者突然立正,向沙飞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然后就朝着他的背影瞄准。沙飞依然如故,只等着那致命的一枪。那一枪响了。沙飞倒了下去,脸朝着他所热爱的土地。 是的,沙飞是个悲剧,但那是何等的悲剧?那悲剧透着铁色,在历史深处闪耀着,再也不会消失了。 《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以30万字全面详尽地记录了沙飞38岁却充满传奇的一生,并收录有100余幅珍贵的沙飞摄影
本书是一部引进自荷兰的人物传记。收录了凡 高一生中写给弟弟提奥的重要信件。在这些信件中,凡 高把自己对于艺术的向往与追求、对于爱情的憧憬与责任、对生活的苦闷与期待向弟弟提奥和盘托出,娓娓道来。有时候他的笔下充满愁云惨雾,有时候他的信中充满激情。字里行间描绘出的,不仅是疯狂的天才画家凡 高,更是一个孤独寂寥的创作者,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一个饔飧不继的 打工人 ,一个忠于婚姻的丈夫。在信件中,凡 高丝毫不吝啬表达自己对于弟弟提奥的信任与感激,浓浓的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本书是我国部从整体上认真审视和研究马勒音乐的尝试,它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部著作研究的重心侧重在马勒音乐的精神内涵方面,性质上偏重于社会学的视角和纬度。这个选题取向和论域是恰当的。作者紧紧抓住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奥社会的特殊情势、艺术思潮及传统文化特征,特别是作曲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在这人基础上悉心地阐述马勒音乐深层的精神内涵。这也是西方大量的马勒研究文献中,相对比较薄弱的方面。作者在研读了相当丰富的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勒音乐本身的实际感受、领悟和分析、阐述了他对马勒音乐中所蕴涵的内在精神和意蕴的理解。应该说,这部著作弥补了西方相关著作中在这方面的薄弱和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马勒音乐实质的领悟和认识,这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总是不断在变化,可是又始终讲着自己的、不曾变更的习惯语言;他可能做一些正确的事情,但也不过不适应的时候;他既不惧怕丑闻,也不为了获得赞扬而去挑起它,他不寻求却找到了对于他来说并非无关紧要的成功;他是我们时代作曲家中的惟一者,既惊世骇俗,又是世界公民,既是大贵族,同时又是知识分子;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堪称只做了他自己愿做的事情,他能够实现自我,同时又能够被整个世界很好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