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 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 各章中间嵌入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前彩页全部系常书鸿不同时期创作的与敦煌有关的画作,使人可以直观感受敦煌四时之美。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点,领略其丰姿。 “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奋
本书记录了汪友农先生痴迷诗与画的一生。 汪友农出生于人杰地灵的安徽芜湖南陵,自幼即因家庭的培育和熏染,形成良好的艺术感觉与文化基础。绘画创作早期以人物画为主,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转向山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对新安画派优良传统的挖掘,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所作诗歌与绘画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时代风貌。其在美术教育领域耕耘数十年,曾师从著名女词人丁宁和著名国画大师黄叶村,在两位恩师身后为他们的作品出版和展览奔忙。其退休后寓居深圳,2015年因病辞世。
冯雪松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频道副总监, 南开大学硕士。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电视艺 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客座教授,河北大 学兼职教授,范长江新闻学院兼职教授,温州医科大学 客座教授,新华通讯社穆青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任 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综合处长及澳门记者站首席记者。 1 999年底开启寻找战地记者方大曾之旅,拍摄纪 录片《寻找方大曾》,18年来,曾多次前往保定、石家庄、 太原、大同、蠡县寻访,查询大量史料,采访百余人,数易 其稿,完成了反映七七事变现场报道**人的专著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填补了中国新闻史和摄影史的 空白。 代表作品:纪录片《寻找方大曾》《二十世纪中国 女性史》等,专著《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 遗落与重拾》《解读方大曾》等。倡建方大曾纪念室, 发起
《一生 一刻:木口木刻家张忠信传》是一部人物传记。 本书提到的木口木刻是一种使用木头的横截面进行雕刻的艺术,是木刻版画艺术中的一种。木口木刻与传统木刻的差异在于木材的取材方向:木口木刻的板材为横向式的切割,即与木纹垂直的方式。这样的木头表面质地紧密坚硬,可刻出极为细密的线条,表现的形象因此更为精致和清晰。18世纪后半叶,木口木刻发源于英国。位从事木口木刻艺术的是木雕刻版大师是托马斯 比伊克(1753 1828)。清末,木口木刻传入中国。但自鲁迅、刘岘等先生之后,参与这门艺术的人一直较少。而现存早的藏书票是1470年德国青年画家伊格勒的作品。木口木刻技术诞生以后,不知何时起,与藏书票 走 到了一起,使之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 本书的传主张忠信投入木口木刻的学习和创作时,已经七十岁高龄。 投入木口木刻
《神思陌路:叶锦添的创意美学》内容简介:叶锦添以一种自传性的方式,历数了他创业以来所做的各种工作,以及他的心路历程,一直到《赤壁》的设计。在这本他的“自传体”随笔创作中,叶锦添提出“告别文字、图像胜出”的图像时代宣言,他在跨国展览、设计的经验中指出,未来世界里,“图像”才是全球共通的语言,他并找出背后的时代理路。另一方面,他在回忆中细数成名前的心路历程。孤独、被忽略的童年,文化失根的香港,欧洲流浪,为了创作来到,曾经三餐不继、住在木板隔问出租公寓里,但坚持高度、坚持视野,终于走出贫乏,跃上国际。
本书从前期策划、整体运思、拟定篇目、细定条款、申报选题等,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快乐的过程。尤其是季羡林先生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特别高兴,热情勉励我们。同样,当本人与就读北大期间的老师登门拜望张岱先生的时候,张老也热情鼓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士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本书旨在利用符号(文字)去言说第二符号(图象),阐发第三符号(意象),以雅俗共赏的方式达成真正意义上符号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中华文化精深的深切感悟。 符号文化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己或文化的杰作时,惊叹其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原因?
《沈周六记/知趣》分六个专题,通过居、游、观、友、隐、忧六个面向的深入解读,呈现沈周生活、艺术、心灵的丰富细节。透过遗存的诗文绘画,还原一位生活在明代中叶、居住在苏州乡下、终生不远游的文士的所见、所思、所感,展示沈周如何在应对生活中获得艺术的灵感与心灵的力量:对乐趣的发掘,对忧患的阔达。《沈周六记/知趣》的六位写作者,都是在沈周研究领域不断耕耘的青年学者。就今日学科体系划分而言,三位来自美术史界,三位来自文学史界。对于六位写作者来说,此书的写作,既是对日常学术写作范围及写作方式的一次打破,也是一次深入沈周心灵的旅行与对话。
《诺阿·诺阿:芳香的土地》所描述的就是高更第壹次在塔希提度过的长达两年的生活。在此期间,作者选择了与土著人相同的生活方式,并与邻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过着一个普通“野蛮人”的生活。在一次短暂的探险中,他找到他的塔希提新娘,他沉醉在爱情的狂喜中。但作为一个艺术家,作者从未停止过对生活的思考。塔希提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女性滋养着高更的生命、艺术和灵感。
香草山在哪里?香草山与伊甸园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爱在哪里?爱与泉水和泥土一样,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 《香草山》不仅是一个纯美的爱情故事,也不仅是一段纯粹的精神体验,而且是我们每一个渴望爱情与获得自由灵魂的人所要经历、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的朝圣之旅。它像一面镜子,照亮自己的灵魂。 香草山像伊甸园一样,充满着纯真、幸福、罪孽和苦难的地方。它既是一个不可抵达的彼岸世界,也隐喻着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世界。“香草山”上有香草,有羊群,还有牧羊人。如果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和困惑时,他便可以来到香草山寻求慰藉,而这片神奇的土地将会给予他一次又一次奋起与追求爱情、自由灵魂以及幸福生活的力量。
本书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常书鸿传,为写作此书,叶文玲六次前往敦煌。著名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常书鸿作为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守护敦煌近40年,敦煌融入了他的生命,他视莫高窟为“家”。“敦煌守护神”这5个字永远地镌刻在了敦煌莫高窟对面的常书鸿先生的墓碑上。本书讲述了常书鸿这个早年留学法国的杭州人,只因为在异乡偶然见到伯希和整理的一本关于敦煌壁画的图录,惊叹之余,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来到敦煌,守护敦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