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由具体的物质构成的。物质在自然界中并无任何固定的特殊的形状,我们把物质的形态归结为圆形、方形和三角形,这是一种近似理想的结果。几何学不过是在对自然的表达和模仿以及数学、物理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约束。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形体都带有人为的痕迹。 构成自然和建筑物的形体带来空间的变化和联想,在正常的情况下,形体的存在在建筑学的意义上有两个层次:个层次是基本的、稳定的、可解读的;第二个层次,由于变构的存在,而变成复杂、动荡、不确定、暧昧、含糊的设计基调。 如果说安藤忠雄的作品基于一种正规的现代主义建筑形体的话,那么蓝天组的作品就完全是另一层次的东西了,它们突破了我们对建筑形体的基本定义,突破了人们对空间一般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蓝天组的出现意味着革命,他们一直冲在当代建筑
桢文彦,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 桢文彦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在《三大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长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怀着强烈的激情写就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称,这本书凝聚着他三年的劳动和心血。 比起巴尔扎克,特别是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更富戏剧性,经历更为坎坷,命运也更残酷。茨威格把他六十年的生活看做是一场与命运之间的无休止的斗争并把自己对命运的操纵权交还给了命运:茨威格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成是一个性格分裂的人,是一个完善的矛盾产物,是人类中,也是艺术中的一个伟大的二元论者。“淫欲产生纯洁,罪行产生伟大,喜悦产生痛苦,而痛苦又产生喜悦。矛盾永远都是互相牵连的。他的世界横跨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在上帝和魔鬼之间。”茨威格用诗一样的语言对陀恩妥耶夫斯基的性格和命运进行了散文化而非学究式的论述,并把他的笔深深掘进
本书四十年来,安藤忠雄从没没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学院出身建筑师,至今日争相为世界各大学建筑系聘请授课、并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作品的建筑家,他的六十八岁人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实现梦想。 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照片——安藤忠雄幼年、青年等私人照片、手稿、建筑照片。安藤忠雄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但并不是事事如愿,人生很多经历都以失败收场。但他从剩余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现在,他不只是为建筑而生,更致力于环保理念的宣扬、透过种树与环境改造,倡导永续共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