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我们从远处俯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便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惊人虚掷的世纪:虚掷了机会,虚掷了资源,也虚掷了生命。外敌侵占的苦痛,更加上国内政治的恶化,怎么可能产生有序的国家建设?个人的创造力、知识的探索,又怎么可能广泛流行?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从一开始似乎就印证了上述的悲观省思。千重万叠的社会浪费,打乱并吞噬了他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这个世界就是不留给他们任何呼吸的空间。然而,在费慰梅笔下,那些动人而亲切的生活片断里,我们更加感受到,他俩情笃而紧张的婚姻生活中迸发出的。我们仿佛听见,他们高朋满座的客厅里,杯底喝尽,连珠的笑声中浮沉着杯盘碰撞响。我们仿佛看见,他们细心研究恢复古建筑典籍的本来面目,他们灵巧的手指那支笔穿梭于技术细节之间,中英文一样典雅。我们还看到,已经消
安东尼 弗林特在《勒 柯布西耶:为现代而生》一书里,生动刻画了这位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形象:一位天才,一个花花公子,永远的领结 圆黑框眼镜的绅士装扮。他想要把住宅变成“居住的机器”,从马赛公寓、朗香教堂,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的早期方案再到印度昌迪加尔新城,他杰出的发明包罗万象。通过对档案资料的细致爬梳、对当事者的深入访谈以及亲身体验柯布的建成作品,弗林特描绘了柯布一生的雄心壮志,带我们一起经历他的成功与失败。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辑录了三篇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和她参考的国徽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作品的图。 第二部分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的子女梁再冰女士和梁从诫先生纪念和回忆母亲的文章,并辑录了家属提供的林徽因先生一生各个时代的照片,其中一些以前未曾发表过。 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一是吴良镛教授的纪念文章《林徽因的最后十年追忆,》吴良镛先生是梁、林两位先生1946年秋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列约聘的位教师,在随后梁思成先生赴美离校期间,吴良镛先生协助林徽因先生操持建系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二是秦佑国教授撰《林徽因先生和国徽设计》,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林徽因先生国徽设计中的历史功绩:常沙娜、钱美华等先生与纪念文章可与部分辑录的林徽因先生的文章相对照阅读。 第四、五部分是林徽因先生的同事郑孝燮、罗哲文等先生
《华南建筑80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大事记(1932-2012)》创办于1932年的勃勤大学建筑系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之发端,其后历经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直到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薪火相传80年,培养了近万名建筑学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岭南学派。 林克明先生主持参与了很多重大的工程。如:他担任吕彦直的助手,为中山纪念堂的建造做了很多工作,华南工学院的很多建筑也是他的作品。林先生来清华拜访梁思成先生时,我们就见过面;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对广州市的规划建设有较多接触,因此与林老交往甚多;在他去世前的几年,我也曾专程前往探望。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辑录了三篇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和她参考的国徽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作品的图。 第二部分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的子女梁再冰女士和梁从诫先生纪念和回忆母亲的文章,并辑录了家属提供的林徽因先生一生各个时代的照片,其中一些以前未曾发表过。 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一是吴良镛教授的纪念文章《林徽因的最后十年追忆,》吴良镛先生是梁、林两位先生1946年秋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列约聘的位教师,在随后梁思成先生赴美离校期间,吴良镛先生协助林徽因先生操持建系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二是秦佑国教授撰《林徽因先生和国徽设计》,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林徽因先生国徽设计中的历史功绩:常沙娜、钱美华等先生与纪念文章可与部分辑录的林徽因先生的文章相对照阅读。 第四、五部分是林徽因先生的同事郑孝燮、罗哲文等先生
《华南建筑80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大事记(1932-2012)》创办于1932年的勃勤大学建筑系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之发端,其后历经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直到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薪火相传80年,培养了近万名建筑学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岭南学派。 林克明先生主持参与了很多重大的工程。如:他担任吕彦直的助手,为中山纪念堂的建造做了很多工作,华南工学院的很多建筑也是他的作品。林先生来清华拜访梁思成先生时,我们就见过面;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对广州市的规划建设有较多接触,因此与林老交往甚多;在他去世前的几年,我也曾专程前往探望。
四十年里,建筑家安藤忠雄不断思考着属于自己的路向。他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不断抓住机会拼命着实现自己的梦想。一开始是边工作边学习建筑,之后开启了自己的世界建筑之旅,期间从未间断反复思考建筑。包括对住宅建筑的思考、建筑师工作的要考虑问题、新时代对建筑的再思考以及建筑的未来。最终成为日本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家之一。
上海号称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或者说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到目前为止,很大程度上这一点还是通过城市形象来体现的。国际和许多大设计机构都来到了上海,上海是最早的境外建筑师的“实验基地”,因此上海本土的建筑师尤其是断代之后的年轻建筑师得以“近水楼台先得月”,通过众多项目的“零距离”接触,在合作中学习、借鉴,目的在于将来的。那么他们自己到目前为止的原创作品水平到底有没有提升呢? 2003年11月,上海市勘察设计协会和建筑时报社联合举办了“首届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的评选,对申报的众多人选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作品水平到职业道德.从表达能力到外语水平等诸多关口的“考验”,从中选拔出了10位综合素质相对比较高的40岁以下的青年建筑师.颁发了首届新秀奖。 由部分上一代建筑师个人发起的、以民间性和纯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辑录了三篇林徽因先生的文章和她参考的国徽及工艺美术设计等作品的图。 第二部分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的子女梁再冰女士和梁从诫先生纪念和回忆母亲的文章,并辑录了家属提供的林徽因先生一生各个时代的照片,其中一些以前未曾发表过。 第三部分的几篇文章,一是吴良镛教授的纪念文章《林徽因的最后十年追忆,》吴良镛先生是梁、林两位先生1946年秋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列约聘的位教师,在随后梁思成先生赴美离校期间,吴良镛先生协助林徽因先生操持建系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二是秦佑国教授撰《林徽因先生和国徽设计》,以翔实的档案资料论述了林徽因先生国徽设计中的历史功绩:常沙娜、钱美华等先生与纪念文章可与部分辑录的林徽因先生的文章相对照阅读。 第四、五部分是林徽因先生的同事郑孝燮、罗哲文等先生
本书作者采用了大量实战平面设计案例分析,配以大幅设计图片以及作者本人所写的创作心得,图文并茂。 内容分招贴海报设计、组织机构形象设计、企业VI设计、酒类设计、药品食品设计、生活用品设计、样本卡片设计、品牌标志设计等。
《华南建筑80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大事记(1932-2012)》创办于1932年的勃勤大学建筑系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之发端,其后历经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直到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薪火相传80年,培养了近万名建筑学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岭南学派。 林克明先生主持参与了很多重大的工程。如:他担任吕彦直的助手,为中山纪念堂的建造做了很多工作,华南工学院的很多建筑也是他的作品。林先生来清华拜访梁思成先生时,我们就见过面;我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对广州市的规划建设有较多接触,因此与林老交往甚多;在他去世前的几年,我也曾专程前往探望。
《荷兰建筑新浪潮:“研究式设计”解析》是一本关于荷兰建筑的传记,记录了那些性格各异的事务所对建筑色彩鲜明的探索和介入方式;《荷兰建筑新浪潮:“研究式设计”解析》是一部关于荷兰设计的方法论总结,试图从一系列案例中加以提炼总结,从而勾勒出“研究式设计”的理论轮廓;这本书也是一次对于荷兰建筑“现场”的全面报道,以图像、文字以及笔者本身的耳闻目睹对荷兰建筑的工作方式、工作过程进行一次近距离的扫描。
世面上关于思师梁思成先生的书刊文字有很多,但作为全面记述他一生的传记还不曾见到,翻阅忠如同志的《梁思成传》,没想到忠如同志不仅笔墨流畅朴实,文采飞扬,而且对梁先生的性格和情怀把握得极为到位、准确,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从事军事新闻出身的忠如同志,竟然将梁先生深邃弘大的建筑思想阐述得浅显明白,而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由此可见忠如同志为了这部传记所耗费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