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在一线工作中的诸多鲜活案例,其中个案工作20篇,小组工作20篇,社区工作10篇。这些案例从社区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需求、困惑出发,记录了上海市青少年事务社工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在服务社区青少年过程中的策略运用。本书旨在总结上海一线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工作经验,记录他们的专业发展历程,以期为后来者抛砖引玉,提供借鉴。
20世纪50—60年代,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为历时十余年的公开论战,导致两党关系断绝,国际共运分裂。 1962年底,钓鱼台写作班子成立,负责起草论战文章和文件。论战期间,苏共发表文章和文件上千篇。中共发表文章30余篇。 作为钓鱼台写作班子的助理人员、“前七篇”、“二十五条”、“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入之一和惟一在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者以大量独家的一手资料和真实生动的讲述,披露了当时中苏关系演变和中苏大论战全过程的内幕及一些领导人的轶事…… 毛泽东60年代曾说过:苏联领导搞大国沙文主义,……就是因为这个实质问题不能解决,所以连带许多问题都不得不在公开论战中展开了。……我们争的不是居人之上,而是平等的地位。 邓小平80年代曾指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
This is a major new English-language edition of one of the central texts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presenting students with the most accurate and accessible translation yet of Machiavelli’s famous treatise. In his introduction to Russell Price’s translation, Quentin Skinner presents a lucid analysis of The Prince, seeing the text both as a mentary upon the immediate world of Florentine politics, and as a response to the genre of advice-books for princes published by a number of Machiavelli’s contemporaries. Emphasising the specific message of warning beneath its surface generalities, Professor Skinner examines the intellectual context of The Prince, and highlights Machialvelli’s repudiation of Renaissance moralism and its classical antecedents Numerous aids for the student reader are provided, including brief biographies of persons mentioned in the text and notes on Machiavelli’s sometimes problematic vocabulary, as well as a chronology of important events and a guide to further r
近年来,“盛世”已经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主题词。什么是盛世?盛世是否就意味着安逸和太平?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所谓汉唐清盛世真实情况是怎样的?盛世是如何崛起、发展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都有待深入探讨。本书从安全战略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汉唐清封建盛世进行深入分析,对上面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第七届中国文化论坛(2011年)集中探讨了有关政体分类与理想政体的一些问题,比如:是否有必要对西方传来的概念体系加以厘清与反思?如果中国历代先贤进行政治分析的关键概念不是“政体”,那是什么?他们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思考与西方思想家有哪些重大差别?古今中外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探求对当代中国政治有何启示?论坛分八场进行讨论,每场有一个主报告,两个评议,以及一小时的开放讨论。《理想政治秩序:中西古今的探求》记录并整理论坛的报告和发言,由此完整呈现论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