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身份问题研究(英文版)》以文化研究中 身份 这一概念为核心,从文化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译者身份等各个角度对身份问题进行探讨,重在探讨身份与翻译的关系。具体来说,身份影响着翻译的方方面面,从译本的选择到翻译策略的运用,从对异质文化的态度到目的语文化的接受程度等;反过来,翻译既解构了身份又建构了新的身份,这不仅有助于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树立积极正面的民族身份,更有助于推进 中国文化走出去 战略,实现文化兴国。 《翻译中的身份问题研究(英文版)》适用于笔译或口译从业人员、高校英语相关专业师生翻译爱好者等,既适合用作普通读者的阅读材料,也适合用作英语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
《翻译的技巧》为钱歌川先生 经典的百科全书式的英语翻译技巧指南。全书编写严谨、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辨析与讲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册在手,读者可以在牢固掌握英语语法和句型特点的基础上,游刃有余地学习翻译的技巧。 全书共分为三编。 编重点为中译英,系统梳理英语的各种句型, 读者迅速进入英语语境;第二编重点为英译中,包含12项134条语法知识点,基本覆盖英语常见的惯用句和特殊表现法,令读者迅速摆脱洋径浜式英语;第三编主要为长篇的中译英和英译中材料,中文材料有浅近的白话和艰深的文言片段,英语材料全取近代人作品,主题多样,可使读者接触到英文表现的各种面貌。附录部分选取了16篇英美名家代表作的节译,可为读者打造直接阅读文学名著的基础。全书三编皆附有大量习题以供读者练习之用,
《文化对比下的英汉翻译研究》首先研究了文化与翻译的基础内容,然后论述了文化对比对翻译产生的影响、文化对比下翻译的原则与策略,接着分析了英汉词汇、句法、语篇的对比与翻译。在此基础上,书中主体部分的各章节主要对英汉修辞文化、语用文化、称谓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节日文化、色彩文化、数字文化的对比与翻译进行了探究。 《文化对比下的英汉翻译研究》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新颖,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都与翻译有着不解之缘,翻译就像一个神秘的世界,而本书将带你探索这个世界。 本书首先为你解读翻译的本质,带你探寻翻译的历史,为你剖析翻译中的矛盾,让你认识翻译的主体;然后带你更深一步了解翻译文化、翻译审美以及翻译评价等内容;后与你漫步 译 界,让你领略翻译的魅力。本书揭开了翻译神秘的面纱,让你透彻认识翻译,并掌握翻译知识和技能。
本书例句取材于大经贸英译汉的实务,经验为基础,方法为主线,编排顺序从常用方法到创新技巧,讲解并举证国际商务类题材英译汉中的方法和技巧。 这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过之后,译出的商务类文件能够做到原文信息转达准确,译文表达通顺流畅,至少一个篇章之中大多数句子是这样,即整体上的沟通效益高、实际商务活动中的交际效果好。其理想境界是在忠实反映原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之上,汉语读者可以小的时间投入,花费少的精力,轻松获得原文的主体信息。 按照这套教材的定位,本书叙述之中多少带一些研究的性质,多少超越了“正常的”教科书的范畴,所以多有译法探讨,而不限于给出“正确的”译文,即便标为“正确”,也经常提供多样化的参考译文,在“译对”的前提之下鼓励多样化。
本书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英汉隐喻的深入研究,探索和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表达形式上存在的跨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探讨了英汉隐喻中的文化认知和跨文化视角,以便英语翻译时能够更好地把握不同语言在形式与意义表达上的基本规律,并在具体的英语翻译实践中注重跨文化翻译策略的运用,为隐喻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本书是刘宓庆翻译思想较全面的整体性概括。全书涉及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翻译理论基本模式、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翻译思维、语言的互补互释性和可译性、翻译过程、翻译的程序论、翻译的方法论、翻译的技能与技巧、翻译风格、翻译美学、翻译的接受、文化翻译、翻译理论的中国价值等课题。作者力求突出地显现翻译基本理论的系统结构及各理论项目的大体框架,理论完整、系统,内容充实。总体而言,本书适于通用的翻译理论引论, 多着眼于翻译的共性,同时也提纲挈领地触及中国翻译理论的特性。
本书分别从语言积累、口译技能、数字传译三个方面引领学习者打下坚实的口译语言和技能基础。语言积累部分以口译常用的情景为主线,给学习者提供口译中语言处理技能,辅以该场景下典型的表达方式及句式。口译技能部分为学习者进行基本口译技能理论讲解,辅以实例。数字传译部分精选译员的数字传译类型,聚焦数字,锤炼数字传译的准确和快速。
本书共收录了30余篇文稿,它们都是徐式谷在商务印书馆工作30年期间撰写的。分为翻译探讨篇、辞书研修篇、翻译实践篇三部分。具体有:《现代学术论著翻译的易和难》、《商务印书馆对中国科技翻译出版事业的贡献》、《哲学社会科学翻译的回顾与现状》、《国际译联第十三次世界大会侧记》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