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学提出:空间是否可以被分割成越来越小的单位,直至无限小?空间是否会延伸到越来越大的区域,直至无穷大? 哲学问道:虚无和无限的本质是什么?无限中的人意味着什么? 现代科学提出:意识是否可还原为物质大脑及神经元? 哲学问道:人类是拥有自由意志的吗? 莱特曼通过十余篇随笔,探讨了这些科学与人文交叉领域的大小问题 从微笑的神经科学,到记忆的反复无常,到宇宙中生命的特殊性,再到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以诗意的方式,带着我们对宇宙、生命、心灵以及比我们大得多和小得多的事物进行一次小小的深入思考。 原子内部包含着一个无限小的宇宙,而在我们的望远镜之外,存在着一个无限大的宇宙。在这想象的两端之间,是我们人类,脆弱而短暂,紧紧攥着眼前那一小部分现实的一角。
一个夏天的夜晚,莱特曼在海中小船里凝望繁星,瞬间被一种压倒一切的感觉征服:自身融合于伟大而永恒的统一。 人类存在复杂性 的探索之路由此展开 从圣奥古斯丁的绝对真理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对恒星神圣和永恒的信仰到对死亡的觉悟,从原子的统一性到亚原子粒子的多重性,以及多重宇宙......莱特曼在科学思辨中追寻: 我们是理想主义者,也是现实主义者;我们是梦想家,也是建设者;我们是体验者,也是实验者;我们渴望确定性,但却充满了《蒙娜丽莎》和《易经》般的模糊性。
本书是哈勃揭示宇宙奥秘的一部经典力作。哈勃聚焦于星云这一神奇的天文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详尽的描述,展现了星云的奇幻与壮丽。本书详细描述了星云的形态、色彩及其在天文学中的独特地位,特别展现了星云的壮丽景象。同时,书中还穿插着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引导读者深入了解宇宙的广阔与深邃。本书不仅详细描绘了星云的美丽与神秘,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宇宙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领略宇宙的浩瀚,激发对天文学的兴趣、好奇心与对未来探索的无限可能。
如果人落到太阳上会怎样?如果地球重力突然变成10倍,会怎么样呢?如果人的大脑被100%使用成为可能,又会发生什么呢?这些天马行空的科学假设一定被许多人在脑海中设想过,关于宇宙、动物、地球和人体,人类始终保持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希望能够更加了解自身,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这本科普读物汇集了这些关于 假如 的奇思妙想,为这些看似荒诞无理的假设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推论,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妙趣横生的插图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科学世界。读者可以跟随 威严士 的脚步探寻科学的奥秘,了解到科学假设背后的知识和原理,在趣味中学习和思考,深化对于科学的兴趣。
19世纪下半叶,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当时生产实践和实验的基础上,集前人力学知识之大成,奠定了古典力学的基本体系,把力学这一门古老的学科,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牛顿将万有引力定律应用到太阳系,将宇宙间天体运行的动因归之于 推动力 ,就解决了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运动问题。虽然后来的科学的实践证明,牛顿力学并不是科学上的 终极理论 ,但丝毫不可否认,它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至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部伟大的著作,在世界各国用不同的语言出版过无数的版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我们从何而来,去往何处?在时光的洪流中,我们身在何处? 这本200来页的小书,以宏阔的视野和浅易的文字,解答了我们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诸多困惑。时间、世界、生命,一切皆源于大爆炸。自那以来的138亿年里,从宇宙的诞生,到地球的形成,再到第一个细胞的出现,之后人类的产生与主宰地球,其间一以贯之的,是复杂性的显著增加。在此基础上,作者展开了大胆而不失严谨的推演,畅想百年、万年、亿年来人类与宇宙的可能性。 若有一天人类真正迈向星辰大海,本书或将成为他们了解人类往昔的入门书。
在《星际穿越》之后,这一系列问题全世界都在问!本书将会告诉你答案! 为什么黑洞会吞噬一切,甚至连光都不能幸免? 为什么虫洞不是一个洞,而是一个球? 又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米勒星球上的一小时等于地上七年? 最简明清晰的时间与空间理论入门读本。基普·索恩教授,电影《星际穿越》的科学指导,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一一破解了宇宙中的让人瞠目结舌的奇景——大爆炸、黑洞、时空弯曲、潮汐力、虫洞、引力弹弓、星际旅行等,解释了所有推动剧情的天体物理学理论,还就内容的真实性将书中的科学知识分为三种:科学事实、有根据的推测和猜想,并做了明确的标注,以帮助我们解开所有剧情设计与时空旅行之谜! 《星际穿越》是继《时间简史》之后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又一里程碑式著作。
火星(Mars)位于太阳系由内而外的第四颗行星,在火星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达95%,而且它和地球一样也有光照和土壤,有着相似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37分,有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近代科学探究表明:火星存在水和生命的痕迹,因此探索火星、寻找火星生命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热点话题。 本书分为9个主要部分:天体生物学概览,磷与火星生命探索,火星探索及太空科技发展,火星环境、火星生命与火星改造,关于火星农场的研究,空间里的时间,手性之谜与手性药物,手性分子的分析与分离技术,可持续太空探索面临的科学技术挑战。除以上主要部分之外,后另外附带了几个有趣的火星科普小实验。
《宇宙》由有名科学家卡尔·萨根所著,是20世纪末影响深远的一本天文科普读物。本书将科学思辨和人文精神结合,从很细微的人类事务追溯到万物的开端,从浩渺的宇宙视角审视我们自身。作者在天文、生物、化学和地理
本书以 静止的宇宙 为切入点,利用 宇宙膨胀了 一章,先将现代人类对宇宙起源的追寻,从头到尾简略地叙述一遍。从 宇宙有多大? 章起,开始细述宇宙起源的故事。人类的确被宇宙电磁微波 超均匀 的诡异现象震慑了。理解了 宇宙电磁微波 的来龙去脉后,人类先行以卫星观测数据,验证了宇宙电磁微波是从 黑体辐射 而来,的确出身于原始等离子体火球。在人类信心大增之余,接着就认准了宇宙在大爆炸起源时制造出来的超均匀电磁微波中,应有 不均匀 和 平直 的特性。这两个预测,终能如黑体辐射一样,以卫星观测数据证实。但这些崭新的宇宙知识,也牵引出了一个以暗能量和暗物质为主要成分的 黑暗宇宙 ,再次把人类圈入一个更深沉的困惑之中。书中简单介绍了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宇宙起源暴胀理论,并用它来解释宇宙电磁微波的超均匀、不均匀和平
【内容介绍】本书从阿波罗八号拍摄的 照片“地出”展开,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深入阐述了人类在 次完整见识地球的全貌后,对地球、对自身产生的全新的领悟。作者打破传统,并非沿着时间顺序,陈述人类技术的发展史,而是在着重讲述“地出”照片之后,整个人类达成共识的一种全新的宇宙观:从38万公里的太空回望地球,人类 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一切,都和人类息息相关;人类是渺小的,地球是 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人类的未来就在名叫地球的这颗行星上。怀着深深的人文关怀,作者在整本书中展现出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追求,以及在真正见证“地出”后,目光转回地球、保护地球的思维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