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薛定谔在都柏林三一学院做了一个系列演讲,将其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公之于众,次年这个系列演讲被整理成书出版,即是这本有影响力的小书 《生命是什么》。 薛定谔在本书中探讨了量子物理学与生物学发现之间的关系,激励了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因揭示DNA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人 詹姆斯 沃森(James Watson)、弗朗西斯 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 都声称《生命是什么》在他们通向双螺旋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真有趣系列图书,是韩国首尔多个学校的科学课老师一起撰写的科普读物。本书是通过三位小学生小智、大雄、索儿以探险的形式告诉读者小朋友们人体是什么样的?身体是由什么构成的?流血的伤口为什么会愈合?吃下去的食物去哪了?物质如何在身体中循环流动?用漫画故事的方式细致讲解人体知识、身体构造、循环原理,是小学生的人体入门书、课外辅助读本。认识世界从了解自己、爱护自己开始。 本书由北京天坛医院全科医生审稿把关,让小朋友们读有趣漫画,学严谨科学,知人体奥秘。
《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是赫胥黎在《物种起源》广受争议的背景下写成的。赫胥黎通过梳理类人猿的发现史,人类、类人猿和大猩猩在解剖结构和行为习性等方面的比较,胚胎学方面的证据,详细讨论了人类和次于人的动物的关系。赫胥黎的立场十分明确,他不仅拥护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而且他毫不犹豫地从中推论,人类正是也只能是进化的产物。赫胥黎在本书中强调,人类与黑猩猩等猿类如此接近,表明人就是源于这样的动物祖先。但是,他更深信,文明人和兽类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这就是说,不论人是否由兽类进化而来,但肯定不属于兽类。
被淘汰的器官,即过去曾经高度活跃,但后来逐渐退化,仅留下一点痕迹或转变为其他用途的器官。 本书就是围绕着人体中的21个被 淘汰 的器官展开讲述。这些器官经过时间的长河,带着退化的印记遗留下来,是完全无用的多余存在,还是保持着潜在能力、仍有发育的可能?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看似不起眼的小器官,实则关系重大? 这不仅是一本揭示*奥秘的科普书,也是一本浓缩了亿万年历程的人体进化简史。
本书介绍了人类千百年来经历过的大规模传染病疫情,以及科学研究是如何找到应对疾病的有效武器。从麻疹到非普通流感,从结核病到麻风病,从鼠疫到艾滋病 作者回顾了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漫漫长路,用小说一般的语言讲述了人类史上因流行病引发的诸多悲剧、那些为人类摆脱可怕传染病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故事,同时解释了我们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更为重要的是,科学视角外,本书还从社会意义上揭露了一些深入人心的偏见,并告诉我们应如何纠正它们,将人类的精力和凝聚力投入与病菌的战斗,而不是浪费在 不顾敌人却自己厮杀 的内耗。本书既有关于流行病和微生物的科普意义,对处于后疫情时代的人们来说,还具有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我国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长期以来在科普园地中辛勤耕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创造了许多科普读物。《中国科普佳作精选》所收入的作品,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佳作的共同特点一是不只局限于对科学知识的阐述,而是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二是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做到了科学性、可读性、趣味性的统一。作家们娓娓动听的叙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渴求知识的广大读者的心田。
一本全新观念的生物学入门书: 人类是进化的不良品?如何站上了地球物种的? 我们人类的心脏病、腰痛、难产居然是进化而来的?能自如运用复杂的工具,建立繁华文明的我们,实际上和地球上其他生物一样,竟是进化的失败之作?为了让我们更聪明,而进化得更大的大脑带来的副作用原来这么多?我们不适合一夫一妻制?如果没有肠内细菌的力量,我们连饭都吃不了! 各界盛赞的认识进化论和生物学的入门良书,用幽默通俗的文字描述人类进化历程,带你轻松了解 生物进化 的本质。颠覆你对达尔文《物种源起》旧有想法,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 适者生存,物竞天择 ! 即使人类是个进化不完美的残缺品,但依然自在地活在地球上!
当你翻开这套书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我们未曾触碰、却曾真实存在过的世界,也就是所谓的——历史的世界。彼得·帕利用亲切的第一人称视觉,用一种不拘形式和轻松愉快的方式--通常是游记的形式,向他的年轻读者做有趣的叙述。随着“彼得·帕利”在世界各国旅行的足迹,各地的风俗民情被介绍给儿童。这段历程,就好比是一次伟大的旅行探险,让人觉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
本书是《脑科学的故事》姐妹篇。《脑科学的故事》曾荣获2015年第十一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成果奖(图书类)二等奖和2016年上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本书则把内容聚焦到了“心智”这个被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称为“对21世纪科学的中心挑战”问题上。它沿袭了《脑科学的故事》力求融科学性、趣味性和前沿性为一炉的风格,通过讲故事来介绍感觉、记忆、情绪、注意和意识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这只是在心智大海岸边搜集起来的几枚闪亮贝壳,以期引起读者的兴趣。本书在内容方面虽不求其全,但是也还保持着适当的系统性,使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前沿研究有一个基本了解。
人类的历史其实也就是先驱者、首创者和改革者的历史。《人类次——世界伟大发现与发明》(作者:海宁·奥贝尔),回答了有关科学技术、社科人文、体育竞技等众多等领域的114个问题,回答了人们何时以及怎样次开创了那些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发现和发明,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展开了一张巨大的人类发明史的历史画卷——计数和文字,活字印刷术和国际互联网,汉堡包和可口可乐,试管婴儿和手机……每一个主题讲述一个有关发明创造的小故事,故事显示双面特征:一是故事的信息价值,二是阅读的趣味性。这样一个以主题为串联的时间表,清晰展现了人类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进一步的文本描述,深入诠释了每一个发现或发明的与众不同。精心选配的图片,使各个主题的介绍更加清晰和完美。此外,本书还对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
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克里克说过:“对我们来说,再也没有比研究我们自己的脑更重要的科学研究了。我们对宇宙的所有认识都有赖于它。”《脑海探险(人类怎样认识自己)》作者顾凡及结合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史、科学家传记以及*进展的材料,试图通过讲述人类认识脑和心智的一些重大探索与突破的历史过程,生动揭示人类是怎样逐步深入对于自己脑和心智的科学认识的,我们关于这些问题的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在历史上又发生过一些什么重要争论,为什么有的认识得到了证实而有些想法则最终被证明是错了,我们现在的认识已经到了哪一步,也对今后作了展望。本书同时让读者感悟科学家治学之道。
大体老师是医学院校中特殊的教育工作者。这些 无语良师 生命终了之后,遗爱人间,捐献躯体供医学生解剖。大体老师希望自己的奉献能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以及尊重生命与勇于奉献的态度,在将来执业时,温暖、体恤地面对病患,成为术德兼备的优秀医生。 本书完整展现了大体老师 以身示教 的全过程,使读者如同亲临解剖现场。作者的叙述平易近人且不乏幽默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依照人体结构循序渐进,将原本有些枯燥甚至惊悚的大体解剖过程及相关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意趣盎然。书中融入了深邃哲思与人文关怀,详细展现了遗体捐献的价值与意义,更阐明了医学教育的意涵。 这是十堂有关人体解剖的启蒙课,揭开医学解剖室的神秘面纱;是对于人体科学知识的普及课,揭示人体构造的精微奥妙;更是一场生命教育课,启发每个人思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