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科学还在,这本书就会在人间流传。 从如此简单的发端,发展出无穷的至美丽至惊奇的类型, 在这生命观里蕴有一种恢宏 《物种起源》是耐心的、富有想象力的实验,与清晰动人的论证相结合的典范。在一方不足一平方米的小小地面,观察自然界竞争生存的残酷规律;在一小片模拟的海水中,验证植物种子能越过大洋。鸽子的奇异造型、蜜蜂造巢的本能、植物跨越冰山的分布、地层中埋藏的化石 纷杂的事实,首度被一个深刻的理念联结在一起,构成一种至为宏伟的生命观念,一个清晰动人的长篇论证。 若无演化论之光,生物学的一切都毫无意义。 1859年11月24日,《物种起源》出版,首版当日便销售一空,此后160年来影响不衰。本书的译稿是一个失而复得的奇迹,译者韩安是中国近现代林业奠基人之一。译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却因故未能出版。韩安之
青藏高原是地质活动的杰作。大自然的伟力在这里改变了海陆的分布,大陆之间的碰撞消亡了古海,地壳的变形与褶皱塑造了雄伟的山脉,曾经的海底崛起成雪域之巅,无数的生命故事就此被折叠在这部由千万层岩石堆积而成的时间之书里。 本书作者以亲身经历的青藏高原科考为线索,将艰苦卓绝的科考历程、苍凉壮美的高原奇观、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激动人心的化石发现融为一体,辅以亲手绘制的精美古生物插图,讲述了青藏高原2亿年以来鱼龙、攀鲈、古犀牛、三趾马等各类生物的演化传奇,呈现了一部令人惊叹的青藏高原生命史诗。
作为通常比细菌还要小得多的寄生物,病毒存在于万物之中,无处不在。它们演化迅速,是高度的机会主义者,堪称无情的效率机器。从病毒最初的发现,到最新的研究,人们的目光往往聚焦于病毒作为致病因子的角色: 病毒 这个名称已经让人闻之色变,而我们刚刚经历的新冠大流行更是清楚地提醒世人其可怕之处。本书清晰地阐述了病毒何以如此强大,而在此之外,更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认识到病毒的另一面 病毒并非为致病而生,很多病毒是有益的,它们保护宿主免受其他微生物的侵害,或者让宿主得以将不可能化为可能。在经历了新冠大流行肆虐的今天,了解病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让我们跟随本书丰富而有趣的讲解,认识病毒的真面目 尽管病毒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危害,但它们同样对维持动物、植物和我们共同生活的自然界的健康至关重要,而
心脏因何跳动? 生物史上的五大灭绝事件是什么? 入侵物种到底对环境有什么危害? 可以永生的海拉细胞到底是什么? 这些只是这本插图精美的书中涉及到众多引人深思的问题的一小部分。作者迈克尔 C. 杰拉尔德与格洛丽亚 E. 杰拉尔德探讨了生物学发展历史上250个令人着迷的里程碑事件,从史前期到21世纪。从生命的起源到实验胚胎学,各个条目涵盖广泛的主题,包括细胞理论、遗传学、进化学、生理学、热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等。同时,这些里程碑所涉及到的著名人物也是本书的特色,包括亚里士多德、泰奥弗拉斯托斯、希波克拉底、查尔斯 达尔文、卡尔 林奈等等。 本书采用编年体结构,每个条目包含一篇简要的文字和精美的彩色插图。在 注释与延伸阅读 部分列出每个条目下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资源。
提到真菌你会想到什么?是发霉的面包、暴发的瘟疫?还是一夜之间从落叶中钻出的红伞伞、白杆杆?事实上,真菌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和这个星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依赖着真菌。作为地球分解者的它们,甚至掌握着其他生物生死存亡的关键。 这本书会用引人入胜的文字与精美绝伦的图像,带我们走近隐秘的真菌家族,感知地球生命间的互联关系,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们 与腐败有关,更与新生有关。
詹姆斯 T.科斯塔仿佛驾驶着一部时光穿梭机,带着我们从达尔文的童年时代一直走到 小猎犬号 航行之旅,这次旅行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开端。作者还带着我们来到达尔文生活了40年的故居。这栋房子的花园和温室、周遭的草坪和林地,乃至地窖和走廊,都成了达尔文的田野观测站。达尔文在这里做了一系列令世人震惊的实验来验证其进化理论,整个过程并未借助专门的设备。通过这些实验结果,他从中总结出自然规律,也为《物种起源》和其他重要著作的开创性论点提供了依据。
昆虫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员,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庞大,几乎在各种环境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本书作者李文柱先生痴迷于昆虫家族中*特色的甲虫,惊叹于它们千差万别的外形、靓丽的体色、奇巧的结构及婀娜的体态。多年来,每获得一枚甲虫标本,都如获珍宝、爱不释手。因为爱,李先生便用画笔为它们 照相 。经年累月,这种积累便成就了一部科学 艺术的精品。书中全部的彩绘都是李先生用 原始 、 粗笨 的方法手绘完成的,为普及昆虫知识,还配有介绍甲虫生境、习性、食性及嗜好的文字。今天,李先生希望把自己珍藏的这份美丽、这些年 独享 的那些快乐通过《中国观赏甲虫图鉴》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通过本书认识到自然界中这些小成员的魅力,希望您也能和作者一样由衷地感叹自然界的神奇和伟大,希望您能由此爱上它们、保护它们。
地球生命在地球形成约5亿年后就已出现,然而在这之后的20亿年内,生命一直停滞在简单的细菌水平。在大约20亿~15亿年前,一种拥有精细内部结构和空前能量代谢水平的复杂细胞一跃而出。这份复杂性遗传给了大树和蜜蜂,也遗传给了人类中的你和我。我们与蘑菇有着天壤之别,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又如此相似。从有性生殖到细胞衰老再到细胞凋亡,复杂生命共有的一套细胞特征在不同的物种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生命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在4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从简单的细菌到令人敬畏的复杂生命,这样的演化飞跃事件为何只发生了一次?不得不承认,在生物学的核心地带,横亘着一个巨大的认知黑洞。 生命究竟为何沿着这么令人困惑的路径演化?生物化学家尼克 莱恩从生物能量角度,交给了我们一把有望解开生物起源之谜的钥匙。怪异的生物
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 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 坎德尔的自传, 在 书中他 不仅表达了 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 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 , 更能窥见**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 思考路径 ,以及 一个伟大 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 。本书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十多个语种,先后荣获 2006 年度《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和 2007 年度美国国家学院知识传播奖。
意识是科学上至今还未解决的超级秘密之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是怎样产生的?意识有什么益处?只有人才有意识吗?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动作并不需要意识参与其中?回答这些问题,将使我们对人之所以为人有全新的认识。本书是作者与克里克对上述这些问题长期合作研究的结果。本书探讨了动物和人主观心智的生物学基础,探讨并提出了一种意识研究的框架 用实验方法找出表达意识的神经相关集合。全书以视知觉研究为切入点,结合注意、记忆、自动行为、失认症和 裂脑人 等病理现象的研究,总结了意识研究的科学基础,概括指出了我们知识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方向。本书的语言风格亦以洗练生动见长。
你知道吗?燕子南飞、旅鼠迁徙、螃蟹取经、小偷袋鼠 这些匪夷所思的动物行为会让你目瞪口呆。当你了解这些动物的行为时,脑海中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没有想去探索个中的奥妙? 这本关于动物的小百科全书,它将带你走进妙趣横生的动物世界 蜜蜂、飞蝶、狗狗、猫头鹰的奇异行为,去探寻动物世界的真实面目。 翻开这本书,你将在神秘动物这个舞台上,看到会歌唱幸福的鸟儿、用手语交流的动物、飞蝶扑火的奇观,无数的动物行为扮演的一个个生动而鲜明的角色,上演的一幕幕奇趣横生的动画片。 你知道吗?夜半鬼火、隐身法术、电闪雷鸣、超级清洁工、狮吼功 这些现象让你惊心动魄。看到这些科学现象时,脑海中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没有想去探索个中的奥妙? 这本关于奇妙科学的小百科全书,它将带你走进奇妙无穷的科学世界 暖水瓶、微波
BBC 、 DK 王牌作者爱丽丝 罗伯茨重磅作品, BBC 人体与健康经典科教纪录片! 详解 36 个重要器官, 48 种常见疾病, 60 种保持健康的简单方法! 人人都要懂的身体使用手册,小行动,大改变,用科学照顾自己! 身体如何应会真实世界的挑战? 当它们发生故障时,会发生什么事呢? 怎样让它们运行得更好、更长久? 没有任何人的生活方式是完美的,但是如果有了正确的知识,所有人都能通过微小的行动,来照顾好至关重要的器官,让身体保持自如运转,充分享受人生乐趣。 《BBC人体如何工作》是BBC人体与健康科教纪录片 Don't Die Young 的同步图书,它开启了一场奇妙的人体之旅。艾莉丝 罗伯茨博士详述了肺、心脏、胃、肠、肝、肾、脑等30多个人体重要器官的形态、功能以及工作方式,向大家解释了哮喘、高血压、食物过敏、胃癌、腹泻
我们的地球有着海洋、陆地、大气以及无数繁盛其间的生物。这种景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本书以现在为出发点,回顾地球和生命走过的数十亿年历程。地球和生命经历了多次 重大事件 :火山熔岩肆虐,导致大部分生物灭绝;全球突然变冷,导致整个地球被冻结。地球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进化,反之,生命活动也会给全球环境带来重大改变。 地球和生命历史的旅程,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上亿年前直至46亿年前星子撞击的那一刻。星子其实就是岩石。生命诞生于由岩石形成的地球上,发展到现在如此丰富的景象,确实令人惊讶。本书还将介绍生命的诞生和生物演化的机制等。希望大家阅读本书时,能像欣赏精美画卷那般享受地球和生命46亿年的景象。
生命是什么?生命的起源和历史是什么? 自我 和 非我 之间的界限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对于此类古老的问题以及其他众多问题,本书以21世纪的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为主,提供了全新的解答。 本书邀请读者开启一场深入生命内部的旅程。读者将从中了解到最近发现的新的生命形态,它们包含的关键信息不仅关乎地球生命起源,也关乎其他行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关乎意想不到的生物多样性、生命对最极端条件的惊人适应能力、重构进化树及历史上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所有生命的组分间难以置信的交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进化与机能的巨大影响、生命对寄生物或自己宿主的依赖性,还关乎所有这些科学技术革命包含的创新前景。 本书也是100多名科学家的热情的见证,他们共同为撰写本书作出了贡献,希望借此分享他们对于本世纪初生命科学带来的各项
《自然教育通识》作为入门的基础读物,力图梳理自然教育行业近十年的实践经验和思考,同时结合编写团队自身丰富的阅历和专业高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呈现自然教育整体的脉络和系统的通识内容,书籍从 自然教育是什么 常见的自然教育实践 常见的自然教育方法 自然教育的课程设计 和 如何成为自然教育导师 五个方面入手,从教育的维度回答了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本书承载了自然教育网络在自然教育领域的基础共识,汇聚了中国本土自然教育实践者的经验与思考,具有典型的中国本土性。希望它能够成为自然教育从业者进入自然教育领域,构建系统、基础的自然教育认知的指导用书;也希望它能够成为对自然教育感兴趣的公众迅速了解自然教育概貌、学习自然教育通识的窗口。
在经典遗传学史上,《基因论》是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摩尔根在书中建立的基因遗传的理论体系将孟德尔的性状遗传学说推进到细胞遗传学的新阶段。 《基因论》全书共19章,从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开始讲起,解析遗传的机制,寻找突变的起源,列举多倍体,性染色体、性转化等案例研究,最终得到结论: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和基因内部的改变产生了不同的性状。 《基因论》用了156幅插图,表格数十个,循序渐进,条分缕析,论证详细,是严谨且明了的学术普及读物。数百条参考文献则以二维码形式呈现。 本次改版增加了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J.G.Mendel,1822 1884)的划时代论文《植物杂交的试验》,正是这篇论文总结了著名的遗传规律,推翻了所有旧的遗传学理论。此后,摩尔根带领的研究团队用果蝇作试验材料,不但证明了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正确性,而且揭示了
皇后乐队吉他手布赖恩 梅怎样一边研究行星际尘埃,一边写歌?彗星猎人戴维 列维用什么器材发现23颗彗星?从未上过学的帕特里克 摩尔如何成为英国国宝级天文学家,并通过目视观测到月球东海? 自古以来,无数观星者用毕生的热情和好奇去测量宇宙、了解自然,奠定了当代天文学的基础。蒂莫西 费里斯在本书中讲述了他们探索星空的故事,并以专业、隽永的笔触,带领读者浏览从太阳系行星到遥远深空的宇宙图景。他将自己与众多观星者的人生经历巧妙地融入篇章结构,既勾画出业余爱好者在天文发展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也揭示了天文学与更广阔的文化之间的联系。 本书附有星表、星图、观测技巧和天文术语表,为我们欣赏夜空之美提供了入门指南。
本书带领我们认识那些以挖掘、咀嚼和钻孔等方式重塑地球的生命体。著名的科普作家、古生物学家安东尼 马丁通过追踪地衣、海绵、蠕虫、蛤蜊、螺、章鱼、藤壶、海胆、白蚁、甲虫、鱼类、恐龙、鳄鱼、鸟类、大象乃至人类留下的痕迹,揭示了生物侵蚀如何随着生命之树的演化而扩展,成为生态系统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重塑地球的面貌。凭借广博的学识和不乏奇思妙想的幽默感,作者利用古生物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知识解释了生物侵蚀的惊人力量,促使我们深入思考生物侵蚀的过去和现在,并探讨对这种生物行为的深入了解如何帮助我们应对地球未来的气候变化。
复杂多样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 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个被大自然筛选的人种——智人,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匮乏压力,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十万年后的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之中。 智人是如何顺利通过造物主的层层考验,很终拥有了主宰世界的力量?而同一时空的其他人种比如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呢?为何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成为智人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的陪跑者? 河森堡笔下的旧石器时代,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有混沌初开的蛮荒,有人性乍现的智慧,还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底层力量——匮乏,塑造着人类和历史。 匮乏的环境筛选出拥有足够脑力的智人,他们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来到亚洲大陆,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然的匮乏始终存在,不同时空的人类又该以何种姿态应对,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和对抗
《失落的咒语》是一本精巧便携的宝藏书,以格律优美的 自然诗 与艺术性极强的插画作品相结合,通过大声念书中的诗歌 咒语 ,向森林、田野、河岸、海洋发出呼唤,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心灵的呼唤。这些 咒语 唤回了时常从人类的视野中消失的动、植物,我们对它们缺乏关怀,这些 咒语 也激发起人类保护自然界的欲望。 从仓鸮到赤狐,从灰海豹到白桦树,从松鸦到寒鸦,这本书捕捉到了每一种动物和植物的独特的精神。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给人带来一种奇妙的感觉,让我们见证大自然给人们带来惊喜、慰藉和欢乐的力量。
《生命科学史》以广阔的文化史为背景,涉及人类一般文明,对贯穿科学史的重要主题及理论作了清晰、简洁的概述 探讨了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及其重要性、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意识形态和当前模式对生物科学研究的影响。作者尽力论述生物学中的主题、它的理论和方法的演变,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的不同态度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生动地描绘了生命科学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与虫在野》是一个有丰富写作经验的作者嫁接其大学生物学素养的背景,当了一回 荒野侦探 。作者半夏拿人类的两只单眼与虫虫们的复眼对视后,察觉所有的生命都是自然的杰作,五年来作者俯身大地,同时也平视或仰观高处,她发现,虫虫的世界令她眼界大开。 这本 与虫书 绝不是一本科学的专业论著,给读者正而八经地讲述知识、搞科普,它用图文并茂、文图互证的方式,讲述自己寄情自然的亲历故事。作者特别强调自己不是生态摄影师也不是分类学家,她五年来只用手机近距离拍摄虫子,用镜头去看渺微的虫子们的一生,看它们如何生存,看它们的爱情和繁衍,看它们几亿年来生存在地球上的非凡技艺。万物皆奇迹。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在野阅微 是作者近年来累积的自然观察笔记; 人虫对眼录 以图片和图说的形式,以日期为序,展示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