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兹特克人的同类相食,到墨西哥城的 陷落 ,人类的态度和欲望在历史中始终占据显著位置。从因鸟粪而起的战争,到 香蕉共和国 的出现,人类文明所依存的自然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以1492年哥伦布 发现新大陆 为节点,拉丁美洲历史被分割为截然不同的两段。遗失的文明曾如何生存与发展?欧洲的殖民者又带来什么变化?走遍新热带地区,跨越六百年时间,带你探索 离人间天堂不远之地 上生生不息的文明。 同一颗星球 丛书从 全球史 的宏大视野出发,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下的 星球危机 ,反思和再叙述时代浪潮中的人与社会关系。它既包含千百年来人类繁衍兴盛的古老话题,现代资本与人性贪妄的惨痛教训,也包含对未来命运的戚戚忧思与长远谋划。
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 梅比说,杂草的定义取决于人类看待它们的方式。 杂草和我们比邻而居,梅比一方面为自然界不被待见的植物辩护,一方面从历史、小说、诗歌、戏剧和民间故事中钩沉杂草与人类的复杂关系。 文明背后的野性从未走远。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博弈史,同时也是一幅庞大的杂草迁徙与流浪图景。
碳达峰、碳中和的 中国30 60 行动,有力推动了全人类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历史进程,吹响了新一轮全球化的号角,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从衣食住行到影视作品,从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从江南小镇到青藏高原,从大漠长河到星辰大海,从世界首富到中国少年 本书从生活篇、环境篇、生命篇、空间篇、金融篇、创新篇、文艺篇、哲学篇、大学篇等多个维度向读者讲述了全球变暖引发的时尚故事 三十六计 。无论是领导企业转型升级,还是谋划个人职业生涯,或者仅仅做一名欣赏时代风云变幻的 吃瓜群众 ,本书都可以给您带来启发与思考。
2015年巴黎会议前夕,中国承诺2030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一般性辩论时宣布中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与碳中和不是简单的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的问题,而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结构全面绿色转型的问题。因此要引导 双碳 目标切实落实到各行各业甚至是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中来。思想引导行动,理论指导实践,这本《碳中和全民科普指南》就是为此准备的。 能源革命是 2014 年国家提出来的,在提出能源革命以后,2020 年又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和碳中和就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把能源革命往哪走具体化了。先要做到碳达峰,也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总量达到峰值,然后再进一步降低,我们 2060 年前要实现碳中和,也就是排放的二氧化碳
从17世纪初至今, 可持续性 如何从一个思想概念发展为席卷全球的实践运动的完整历程,且听该领域的顶级专家卡拉东纳为您娓娓道来。从可持续林业思想的出现,到工业革命的挑战、环保运动的诞生以及促进平衡发展的具体实践,本书表明可持续性不仅借鉴了社会公正、生态经济学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并且后来居上,将它们整合成一种动态的适应性哲学。本书拓宽了我们对可持续性的理解,指出它将重塑从个人生活方式、企业战略、国家政策直至国际格局的方方面面。对致力于令世界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的人们来说,本书是一册极佳的入门之作。
在过去的人们眼中,未来是什么样子? 科幻故事时常出现在电视节目、电影和图书报刊中;新闻机构不断推送关于人工智能、太空探索和延长寿命的医疗创举;广告激起大众对未来各种技术形式的兴奋感;智囊团也热衷于预测哪种新武器将赢得下一场战争 故事、图像和预测就像建筑的砖瓦,慢慢构成了一个宏伟的未来期待模式:人类可以掌控环境,可以在有限的地球资源下,实现无限的增长。 作者阅读了几个世纪以来由科学家、作家、政府官员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所编写的数百个故事和预言 它们被称为 叙事 ,讲述着人们对未来的畅想,每个叙事都是一张小小的未来蓝图。本书是一部关于未来的历史,一项对环境之梦的研究。在跨越几个世纪的阅读体验中,我们将读到耳熟能详的明日寓言,也有许多已被遗忘的故事。在环境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故
本书承袭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注意到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并且敲响了迫在眉睫的环保警钟。曾获艾美奖的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发出警语,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快的资源,他的使命便是在这些抚慰心灵的地球声境因与日俱增的人为噪音而消失之前,完整地录制并保存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 这部叙事优美的作品,让人想起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JohnMuir)、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非(JohnMcPhee)、自然学者和作家彼得马修森(PeterMatthiessen)书写自然的大作,也是典型的美国故事,驾着1964年福斯小巴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大陆之旅。但汉普顿的旅程如此与众不同。他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音量的分贝计,好奇又深情地倾听大地多彩的自然之声。他与旅程中邂逅的人细说寂静,耐心倾听。抵达目的地华盛顿特区时,汉普顿已完成饶富意义
本书分为四章:章主要介绍湿地教育中心这一形式在我国的 发展状况,包含了在我国创建湿地教育中心的原则和所具备的基础条 件;第二章主要介绍湿地教育中心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和目标,以及工作范围和工作领域;第三章选取了17位从事一线湿地教育工作的人物,记录了政府管理部门、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湿地教育,支持湿地保护发展的动人故事,展现了他们在湿地保护进程中的点滴努力,以及我国近年来湿地保护的工作成效; 第四章主要以2022 爱鸟周 全国湿地自然笔记接力活动为例,为《湿地公约》 CEPA 计划提供中国湿地教育在公众传播领域的具体案例。
植物不会说话,但是有自己的 语言 。自然界是植物的 战场 。在这里,每一种植物都拼尽全力,各出奇招,赢得宝贵的生存空间,从诞生开始,植物就根据各自需要适应的自然环境,为自己的下一代武装到牙齿。一株植物的生老病死,恰如人的一生。努力寻找水源和阳光、拓展自己的领地,是刻在每一株植物基因里,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人类和其它动物,有可能成为了植物谋求生存的搭档和亲密伙伴;而在繁衍种群的过程中,植物也应对着不同的境遇和挑战。本书将围绕植物的生存策略,讲述植物在人类难以察觉的细微之处,如何通过亿万年的演化,炼就独特的智慧。
我们的经济正在与地球上演麦道夫式的庞氏骗局。我们使用未来的资源来运作当下,使用的资源超过了地球所能补充的限度。 生态足迹 是能够追踪我们拥有多少自然资源又使用了多少自然资源的优秀整合性指标。 本书提供了针对下列内容的完整介绍: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核算; 各国的生态足迹概况; 全球示范案例,包括企业、城市和国家; 创造再生型经济的战略。 无论您是学生、商界领袖、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师、经济学家,还是对人类的未来拥有持久兴趣的普通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都是需要纳入思考的关键参数,《生态足迹》是您谋划未来时不可或缺的一本基本指南。
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两位作者从生命及其进化过程阐释生命意义,界分生命的机械模式、生机论模式、突发进化模式与生态模式,论述了生命整体性思想,论证并阐释了事件思维,批判了实体主义及其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揭示了生命的内在神圣性,而对技术时代生命伦理学问题的讨论,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解读,对可持续世界里农业、女性、能源、交通以及城市化问题的探讨,以及对社会主义有关生命质量及其担当的探讨,也都十分精彩。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作者依循怀特海的基本主张,特别贯彻和强调过程哲学同东方哲学传统的关联,读来亲切感人。中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而本著作所直面的上一世纪70年代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实分析,对于今日中国还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实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得到广泛认可。 本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蓝本,总结了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待改进的不足,发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规律、新问题,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新方法,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和农民共同参与的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海南岛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热带珍惜物种集中保存地。但另一方面,海南又具有岛屿生态环境普遍存在的脆弱性。姜恩宇所著的《海南岛原野生态考察记》便是通过照片以及文字的形式将作者在热带雨林中日常工作的所见所闻传递给读者,将读者带到海南岛,带到海南热带雨林中去,用美丽多样的生物,瑰丽壮阔的风景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敬畏,同时也激起人们保护自然的欲望。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错综复杂。目前,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主要环境问题,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而不容回避的威胁。
生活在乡村的阿霞外婆买菜用布袋,不使用塑料瓶,采用多次循环的容器来存储食物,外婆的生活方式和城里生活的父母很不一样。为什么在城市里生活需要这么多塑料袋、一次性的东西呢?塑料污染是很严重的问题,那么每个人应该如何做呢?又该如何处理生活中使用的塑料制品呢? 本书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制品,为我们讲述了这些塑料制品的元素构成以及分类方法,带孩子深入了解塑料,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同时还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如何用环保的方式生活,有数据、有实例,给孩子具体的建议和指导,是校园和家庭 的环保生活指南,是孩子常遇到的环保问题的全解析。 塑料从被人类发明,到如今被人类滥用,成为 常见的垃圾。塑料并不是不好,但是我们应该正确使用它,将它变得 好。保护地球和自然,养成环保生活的意识,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