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让华夏民族屡屡从废墟重建文明的 天书 宋朝是中国文化的极点,宋朝建筑学集大成者《营造法式》,被史家称为 天书 。一方面指其难懂,二方面喻指读懂了可造出天堂。梁思成先生从父亲梁启超处获赠此书,发誓要读懂并让别人也能读懂。本书完全保留梁先生多年研究所作的注释、解说以及手绘图,并新增全本译文以及图文并茂的知识小链接。曾经连大学教授都挠头难读的 天书 ,现在人人都能读懂了。
梁思成和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夫妇。一个是中国现代建筑学之父,一个是中国历史上位女建筑学家。他们自始至终,比翼齐飞,一起出国求学,学成回国后携手走遍大半中国,调查中国古建筑;一起著书立学,让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赢得应有的地位。他们推动中国建筑学从蒙昧进入现代科学,开创了中国建筑系。他们创办的清华建筑学院,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极重要的建筑学府。他们终生为保护中华古建筑奔走,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集齐梁思成重要作品的 梁思成建筑大系 从书中,也包含林徽因建筑作品。两人的作品和两人情感一样,水乳难分。
《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是一本以 人居环境艺术 为视角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普及类书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六个章节,介绍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徽派、闽派、苏派、晋派和川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中国悠久以及丰富的古建资源。第二部分四个章节,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形制样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艺(材)和装饰艺术(艺)。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更突破传统宏观讲解的专业壁垒,着重以图景教学的思路,直观地普及建筑的美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光的构筑 建筑照明设计》精选了方方照明设计团队近10年的15个建筑照明设计作品,比如杭州国家版本馆、富春山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上虞博物馆等,不少作品曾屡获国内及国际照明大奖,比如中照照明奖、国际照明设计师协会奖(IALD)、美国IES照明奖、美国照明设计奖(LIT)、伦敦国际创意奖(LICC)、伦敦设计奖(LDA)等。 不同于以往的照明设计作品集,本书主要聚焦于照明设计的手法、过程和思考,展示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以及光对建筑的构筑作用,因此更有启发性。此外,特别汇编了15 实用设计专栏 , 覆盖当下热门照明设计需求:间接照明常用的灯槽形式、建筑轮廓的照明手法、窗户照明的常见技法、台阶照明的常见技法、顶面漫反射照明技法、清水混凝土灯具的预埋灯。 本书适合照明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建筑师作为提升照明技能的
《苏州园林园境系列》是多方位地挖掘苏州园林文化内涵,并对园林及具体装饰构件进行文化阐释的专门性著作。本书(上、下册)包含苏州园林中的沧浪亭、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艺圃、留园、天平山庄、环秀山庄、耦园、怡园、曲园、拥翠山庄、退思园、虎丘,通过解读苏州园林的品题(匾额、砖刻、对联)及品题的书法真迹,使读者感受苏州园林深厚的文化底蕴。
新中式风格凝聚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式元素家居文化的使用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内容包括新中式风格的起源与发展、新中式空间居住美学与设计特点、传统色彩在新中式空间中的应用、新中式风格软装六大设计元素、新中式风格软装设计实例解析五章。书中以理论结合实战的方式,图文并茂,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新应用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剖析。可以作为室内设计师和相关从业人员的工具书、软装艺术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本书是对伊东忠太1902年4月至次年6月在中国进行历访调查时所保存的5册野外笔记原书进行了拍摄、整理、附加图注以及解说等编纂而成。900余幅手绘图片,包含建筑文物、风俗古迹,其中大部分图片为彩图。其中所绘建筑,因战乱及自然灾难,有的已损毁,有的已不复旧时模样,伊东忠太的手绘笔记是中国建筑文物难得的历史记录。
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的逐渐复苏,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复兴,古老又迷人东方文化重新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来越多人的关注,设计师们也更加关注东方美学风格的设计。 本书案例根据设计风格,分为自然东方、现代东方、禅意东方、古典东方四个章节,详细且深入地介绍了近30个案例,这些案例均是由国内一线景观公司设计的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本书案例新颖、图片精美、内容丰富,每个案例既展示了项目概况、设计手法、设计落地后的高清实景图,还展示了施工图纸。内容从设计理念到设计细节,再到设计总结,知识点多,参考性强,并随书赠送电子版施工图纸。
《公共交通街道设计指南》是美国国家城市交通官员协会 街道设计指南丛书 的第四本,将街道设计的核心放在如何规划公共交通上。 本书描述了各种规模的城市街道应该如何重新设计,以创造伟大的公交街道,支持社区发展并满足城市中心的巨大交通需求。 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第 1章绪论,第2章公共交通街道,第3章车站和停靠站,第4章车站和停靠站的组成要素,第5章公交车道和公交专用车道,第6章交叉路口,第7章公交系统策略。 详尽介绍了如何设计高质量的公共交通街道,从当地公交到 BRT ,从有轨电车到轻轨 ;示意图采用鸟瞰的视角,运用简单的线条、不同的颜色以及编号的图例符号将每一种设计的特点展现无遗,同时相关实践案例,旨在为不同规模的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书由北宋时期李诫编著而成,被学界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典”。全书共三十六卷,其中图样六卷,几乎包括了当时建筑工程以及和建筑有关的各个方面,把当时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并提供了珍贵的建筑图样,,体系严谨,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其不但总结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建筑方面的经验,而且为后世留下了有关建筑力学和材料力学方面的丰富史料。正是该书成就了中国现代建筑学大师梁思成的学术地位,更成就了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建立,20世纪初期甚至还成立了以《营造法式》为研究核心的“中国营造学社”。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深入解读传统建筑经典,以及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将有着非常
这是一部建筑巨匠的手绘力作,历时40余载集结成册;这是一部匠心之作,彭一刚院士手绘系统整理出版。精湛丰富的绘画技法和独具匠心的表现,让一栋栋建筑在大师笔下出神入化、令人震撼。收录300多幅精美绝伦的建筑手绘图,让读者尽享建筑手绘的盛宴。彭院士的手稿堪称旷世大作,他将建筑手绘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他的作品让无数建筑师顶礼膜拜、惊叹赞赏,为无数建筑学子提供可以学习、临摹的卓越范本。本书是建筑师、建筑院校师生重要参考用书,值得学习和珍藏!
《中国古典园林图像艺术》(全三卷)集文化性、艺术性、历史 性、研究性、资料性于一体,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地展现 我国古代园林图像艺术成就的系列专著。全书深入发掘、整理了 中华古代园林图像遗产,从图像的视角来阐述中国优秀古典园林 的景观艺术特征,打破了以往中国园林史著作以朝代分期为脉 络、以园林风格变化为主线的叙述方式,而是在梳理古代园林图 像相关文献资料、仔细甄别图像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专题分类模 式,以图像所表达的园林内容和性质为主线展开阐述。全书分为 皇家园林图像卷 、 风景名胜图像卷 和 私家、寺观园林图像卷 三卷,各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析 1200 余幅中国古代园林图 像的绘制内容、风格手法、媒介材料,并重点阐释、探讨图像中 所呈现的园林营造背景、空间格局,以及建筑、装饰、植被和水 系的营
本书综合介绍了1750年至1848年间的建筑与美术艺术,读者可以从中领会到其丰富性与多样性。并精心挑选组合了多位国外有名的专家学者的文章,从建筑与艺术的角度生动的阐述了复杂的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集中展示了新古典主义艺术与浪漫主义主潮的整体面貌,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本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加之海量高清精美图片,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
本书除了详细介绍艺术形式和技艺的章节外,还用了大量篇幅对具体国家进行研究,进而阐释了罗马风格艺术的各个门类。本书例举了德国的罗马式建筑、意大利的罗马式建筑、法国的罗马式建筑、西班牙与葡萄牙的罗马式建筑、英国的罗马式建筑、罗马式雕塑及罗马式绘画艺术。读者通过本书中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可以更好理解罗马式艺术及中世纪教堂、修道院的特点。罗马建筑的特点是西侧有一两座塔楼,少有比较独特的前院。在带有侧堂的长方形会堂中,中堂和耳堂相交,形成交叉通道,侧堂向东方延伸出来,形成回廊,回廊一般配有礼拜堂,还可能有许多后堂,如唱诗堂等。两侧建有平顶侧堂的中堂,末端是半圆形的后堂。这些外部结构通常会被非常明显地加以强化,建筑本身也具有一种结构上的美感,它们各式各样的变化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
本书由罗尔夫?托曼主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为辉煌的时代之一。人们对1300-1600年间这一艺术多产时期至今仍兴趣盎然。本书重点介绍了在视觉艺术各个领域令人印度深刻的作品,充分诠释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方方面面,并提供了海量插图以飨读者。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文艺复兴的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是美术史上--辉煌成果和深远意义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大批作品流传至今的美术天才。本书将带着读者们回归文艺复兴时期那个黄金年代,那些耳熟能详的伟大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生活的时代。本书围绕雕塑、绘画、建筑、素描四个主题,从宗教艺术讲到世俗艺术,全面又及其精彩地向我们呈现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光辉。
本书主要讲述了现存三门峡地区207个地坑院聚落中*有特色的23个窑洞民居。全书共分三章,*章对地坑院聚落的历史和产生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回顾,简要回顾了地坑院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二章为调查呈现阶段,讲述对窑洞民居的调查过程和经历,并着重介绍了在现存的207个地坑院聚落当中*有特色的23个。介绍包括每个聚落的历史背景、空间特征、平面图、立面图等。第三部分为三门峡地坑院聚落不同年代对比,直观呈现地下窑洞近些年的变迁过程。本书将作为历史文献与档案,以图像与文字形式记录当下窑洞民居的现实状况,这些都将是留给未来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