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包括如下系列:岭南园林系列,岭南古村落系列,岭南祠堂、书院、学宫系列,岭南民居系列,岭南精品建筑系列等。丛书内容丰富全面,涵盖了岭南建筑各个方面,全方位反映从古代到当代、从传统民居到现代建筑、从功能建筑到文化教育建筑等岭南建筑的成果。丛书的出版将对岭南建筑艺术经典进行一次梳理和记录,有极大的文化积累价值:对我省的文化建设以及普及岭南建筑知识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文庙建筑》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对中国各地的文庙建筑如山东的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及国子监、上海文庙、长沙岳麓书院文庙、岳阳文庙、广州番禹学宫、登封嵩阳书院、南京夫子庙、泉州文庙的历史源流、建筑风格、象征手法、华美而庄严的装饰与陈设、儒学与儒文化、祭孔与办学等多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详细的宣传和介绍,书后还附有大事年表,对孔庙的建造和维修进行了记载。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阿摩斯·拉普卜特著的《宅形与文化》是以一个环境设计师的视角,关注风土建筑与聚落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探究促成这些民间居住建筑形态及可识别特征的作用力,反观今日住宅之得失。本书试图提出一个概念框架,以观察千姿百态的民居类型和住宅形态,探究其背后的成因,并不断对这一复杂领域加以限定,以便更好地理解宅形的决定因素。这一课题要把建筑学、文化地理学、城市规划、人类学、民族志、跨文化研究,甚至行为学结合起来。
福建偏居华夏东南一隅,在地貌、水系乃至气候等方面,都呈现的独立性,亦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样貌。本书对福建各地重要古建筑的分布、类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汇总,对各古建筑所在地情况、各古建筑的历史沿革作出介绍。此外,在对各古建筑的形制特征和保存状况的详细解说中,也融入了作者的切身感受和评价。通过这种全面梳理和勾勒, 生动呈现福建古代建筑文化的风格特征和历史演变;而作者自身点滴感受的汇总,也或许能够鼓励读者去实地寻访、自己发现。
厦门古建筑是厦门古代人们建造的,反映古代社会历史、科学、艺术以及人们生活等方面的建筑物。它包括古代民居、庙堂、城寨、炮台、宫寺、书院、拱桥、牌坊、塔、亭、墓上建筑等众多种类,是我国古建筑中的代表,是反映古代历史和社会文化的体量、最直观的人工制造物,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古代历史、科学文化方面的信息和艺术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而其中的闽南台湾型传统建筑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书对现存厦门地区的主要古建筑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和介绍。希望本书能揭示厦门古建筑的价值及其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促进厦门古建筑的抢救、保护和研究。
北宋东京城,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繁华都市,城内各种游艺场所如勾栏、瓦舍如春笋勃发,遍布各地,酒数饭店、商号店铺鳞次栉比。满城金翠耀目,罗绮飘香,天子与民同乐:调弦弄管于茶坊酒肆,宝马香车驰骋于御路天街,挥金如土,竟相,给东京市容带来奢华的富饶气象。至今我们从北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还可约窥见当年的繁华景象。
《云南双江:茶祖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与人文两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澜沧江流域古茶区双江(勐勐)近600年来茶叶发展的历史轨迹。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客观最详细介绍双江茶叶历史的书,通过本书,读者可看清双江(勐勐)茶叶六百多年来的历史脉络。
《宁波老桥》的编著们在历时几十年的文博生涯、业余爱好中,逐步调查、收集、考证了老桥历史、特色和相关的文化。书中选择了宁波市一百余座老桥为重点考证与研究对象,包括1999年市文化部门组织评选的“宁波十佳老桥”,还将数百座老桥分各区域以“名录”形式列表于后,以方便读者对宁波老桥的文化作系统全面的了解。《宁波老桥》的出版,将有力推动对宁波老桥的研究和保护,提升对老桥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宁波文物保护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
《西藏:世界围绕着冈仁波齐》是《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丛书之一。《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专题,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本专辑聚焦西藏。尽管许多人参观过布达拉宫,但布达拉宫内部到底结构如何,整个宫殿是如何修建的,一般不为人知,通过布达拉宫的大修,走进布达拉宫内部,展现神秘的布达拉宫的另一面。
本书是《哥特形式论》的基译本,作者用这种一般的艺术理论来解释哥特艺术,是现代艺术批评中启发性的论文之一。在对以前所有哥特艺术批评标准的批评方法,它有性,因而也是依照一种推想而产生的有关哥特艺术的再评价。这种推想,作为其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还包括了作者的对哥特艺术真切、直观的感知或愉悦的体验——这里并不仅仅是社会的和经济的状态,而是指哥特人,他的世界与意志的一般的精神性渴望。哥特在这个意义上就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汇。确实,沃林格尔教授在艺术理论方面原创性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哥特艺术与一般的哥特精神之间建立起联系。这篇论文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分析的著作,它还是一部富于想象力与洞察力的著作。不但中世纪的外在现实,而且它的宗教与知识生活都在针对着我们理解力的情况下得到了创造和阐释。拉
中国古代曾是造船大国,广船是中国船型之一,而阳江木船则是广船的典型代表。《阳江木船:传统建造技术与风俗》通过实地考查、走访、座谈、收集和整理等形式,从传统造船技术、阳江木船的结构与名词术语、造船习俗等几个主要方面做了一次尽可能全面的调研,并进行系统的记录整理。
《海南天书 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讲述了南海诸岛范围内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暗滩、环礁,以及邻近的海域,自汉代杨孚《异物志》以后的文字记载,充分说明其在中国历史上代代沿袭并且由中国实际控制。海南渔民的“更路簿”传抄本,是民间文书。从海南渔民到南海作业时起,“更路簿”即随着生产的需要而在渔民中不断创造并口头流传,明代初年逐渐形成传抄本,并成为渔民去往南海海域的航海手册。机动船代替风帆船以后,老船长们背记的耕海路线在航行中仍有价值。卫星导航及海图普及以后,“更路簿”进入历史,成为南海海洋文化遗产。“更路簿”的内容包括海区的划分、岛礁的地貌和海况、航行路线、观天知识、气象和水文知识等。“更路簿”以地名作为航海标志而进一步证明中国在南海的主权范围。
《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编写运用文献、影像、人物采访等多种手段,立体式呈现近现代上海城市与市民生活发展的轨迹,反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巨变和风土人情。 《走近上海高校老建筑/上海城市记忆丛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上海高校老建筑因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其他院校的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