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夫妇。一个是中国现代建筑学之父,一个是中国历史上位女建筑学家。他们自始至终,比翼齐飞,一起出国求学,学成回国后携手走遍大半中国,调查中国古建筑;一起著书立学,让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赢得应有的地位。他们推动中国建筑学从蒙昧进入现代科学,开创了中国建筑系。他们创办的清华建筑学院,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极重要的建筑学府。他们终生为保护中华古建筑奔走,拳拳之心,令人动容。 集齐梁思成重要作品的 梁思成建筑大系 从书中,也包含林徽因建筑作品。两人的作品和两人情感一样,水乳难分。
《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是一本以 人居环境艺术 为视角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普及类书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六个章节,介绍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徽派、闽派、苏派、晋派和川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中国悠久以及丰富的古建资源。第二部分四个章节,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形制样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艺(材)和装饰艺术(艺)。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更突破传统宏观讲解的专业壁垒,着重以图景教学的思路,直观地普及建筑的美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本书是对伊东忠太1902年4月至次年6月在中国进行历访调查时所保存的5册野外笔记原书进行了拍摄、整理、附加图注以及解说等编纂而成。900余幅手绘图片,包含建筑文物、风俗古迹,其中大部分图片为彩图。其中所绘建筑,因战乱及自然灾难,有的已损毁,有的已不复旧时模样,伊东忠太的手绘笔记是中国建筑文物难得的历史记录。
本书综合介绍了1750年至1848年间的建筑与美术艺术,读者可以从中领会到其丰富性与多样性。并精心挑选组合了多位国外有名的专家学者的文章,从建筑与艺术的角度生动的阐述了复杂的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集中展示了新古典主义艺术与浪漫主义主潮的整体面貌,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本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加之海量高清精美图片,真实地还原了历史遗迹的本来面貌。
本书由罗尔夫?托曼主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为辉煌的时代之一。人们对1300-1600年间这一艺术多产时期至今仍兴趣盎然。本书重点介绍了在视觉艺术各个领域令人印度深刻的作品,充分诠释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方方面面,并提供了海量插图以飨读者。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文艺复兴的发展历程。文艺复兴是美术史上--辉煌成果和深远意义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大批作品流传至今的美术天才。本书将带着读者们回归文艺复兴时期那个黄金年代,那些耳熟能详的伟大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生活的时代。本书围绕雕塑、绘画、建筑、素描四个主题,从宗教艺术讲到世俗艺术,全面又及其精彩地向我们呈现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光辉。
这部大开本著作以全新的视角,将中世纪哥特呈献给读者。尽管谈论起这一时期,作者主要讲述建筑风格和宗教艺术,但无论是夏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亦或是卢昂大教堂在本书中都并非是仅仅是了解哥特艺术的线索,宗教木板绘画、圣母玛利亚的雕塑、彩色玻璃窗、祭坛屏风及其背后的文化同样是本书重要的一部分。作者以学术及批判的角度阐述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流派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并再现了其美学价值,围绕历史与社会,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艺术家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向人们完整讲述了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中世纪哥特艺术逐渐向以人为本、表现世俗生活的文艺复兴前期艺术演变的过程。
本书除了详细介绍艺术形式和技艺的章节外,还用了大量篇幅对具体国家进行研究,进而阐释了罗马风格艺术的各个门类。本书例举了德国的罗马式建筑、意大利的罗马式建筑、法国的罗马式建筑、西班牙与葡萄牙的罗马式建筑、英国的罗马式建筑、罗马式雕塑及罗马式绘画艺术。读者通过本书中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可以更好理解罗马式艺术及中世纪教堂、修道院的特点。罗马建筑的特点是西侧有一两座塔楼,少有比较独特的前院。在带有侧堂的长方形会堂中,中堂和耳堂相交,形成交叉通道,侧堂向东方延伸出来,形成回廊,回廊一般配有礼拜堂,还可能有许多后堂,如唱诗堂等。两侧建有平顶侧堂的中堂,末端是半圆形的后堂。这些外部结构通常会被非常明显地加以强化,建筑本身也具有一种结构上的美感,它们各式各样的变化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
《西藏藏式传统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从建筑史学和建筑技术的角度,系统梳理了西藏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从城市、宫殿、宗山、寺庙、园林、民居不同角度对西藏传统建筑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解读。重点阐述了拉萨、日喀则、江孜古代城市的布局和空间;对西藏的宗山建筑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资料整理;对西藏的庄园建筑的遗存了深入的考察;对西藏古代建筑的传统技术、建造工艺通过采访匠师获得真知。以照片、图纸和文字记录了西藏古代建筑的辉煌。全书列举了大量建筑实例,并附有详细的测绘图纸,均为宝贵的一手资料,是目前有关西藏古代建筑研究的代表性专著。 《西藏藏式传统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可供外建筑工作者、文物工作者、历史学者和藏学研究者参考,也可供建筑、旅游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西藏藏东乡土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从建筑史学和建筑技术的视角,在藏东地区(西藏昌都)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和建筑测绘的基础上,对藏东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下的村落和乡土建筑加以深入研究。追溯藏东聚落起源、建筑形式、结构体系和装饰特点,发现其营造方式和营造技术,发掘其建筑文化和艺术价值,并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利用。全书共分九章,列举了大量典型村落和实例,并附有详细的测绘图纸,均为宝贵的一手资料,是目前有关藏东地区乡土建筑研究的代表性专著。 《西藏藏东乡土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可供国内外建筑工作者、文物工作者、历史学者和藏学研究者参考,也可供建筑、旅游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以厦门市中心老城区13条街道为编写的切入点。书中*部分首先对厦门近代骑楼建筑的形成历史进行了概述,对其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厦门近代骑楼建筑形成的相关原因。第二部分对厦门近代骑楼街区骑楼建筑立面进行了实景展示,还原了骑楼立面的整体效果。第三部分是从宏观层面对厦门近代骑楼建筑立面的特征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从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厦门近代骑楼建筑立面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本书特色为通过拼接方式直观展现13条骑楼立面的全貌,并详细研究厦门骑楼的立面状况,从中找出骑楼街道在骑楼建筑立面特征上的共性和规律。其目的为作为城市的记录,对当今厦门城市改造与其他城市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作用,同时将作为历史文献与档案,以图像与文字形式记录当下厦门骑楼的现实状况,这些都将是留给
《宁波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与基础研究)(精)/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与营造技术研究丛书》编著者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以保国寺大殿为代表的南方建筑研究,历来是东南大学所注重和倾注心力的研究领域,且保国寺大殿的研究,更是始自半个多世纪前的南京工学院刘敦桢先生。今天我们追随老一辈开辟的研究道路,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和收获。
中国古代建筑“五材并用”。其中,金属相对其 他材料比较特殊,金属建筑的数量也相对较少。金属 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一类,其形式、技术 、物质、艺术,以及蕴含的象征、文化、社会意义, 都使其成为以材料视角切入建筑学、建筑史学研究的 必要课题。本书展现了此项以多学科交叉为方法,以 创新性成果为目标的探索工作。作者以金属材料为切 入点,实地考察了现存全部可考的50余处金属建筑实 例,首次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金属建筑,提出:象征 意义与适应性技术是推动金属建筑出现、发展的两项 内在动力。围绕此线索,由张剑葳*的《中国古代金 属建筑研究/建筑新史学丛书》分为上篇“金属建筑 发展史”、下篇“金属建筑专题研究”进行论述,同 时呈现了作者绘制的大量测绘图、分析图?br/ 本书适合建筑、考古、历史、科技史、艺术
本书主要讲述了现存三门峡地区207个地坑院聚落中*有特色的23个窑洞民居。全书共分三章,*章对地坑院聚落的历史和产生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回顾,简要回顾了地坑院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二章为调查呈现阶段,讲述对窑洞民居的调查过程和经历,并着重介绍了在现存的207个地坑院聚落当中*有特色的23个。介绍包括每个聚落的历史背景、空间特征、平面图、立面图等。第三部分为三门峡地坑院聚落不同年代对比,直观呈现地下窑洞近些年的变迁过程。本书将作为历史文献与档案,以图像与文字形式记录当下窑洞民居的现实状况,这些都将是留给未来的宝贵财富。
《中国建筑设计年鉴2018》以记录中国建筑行业内优秀设计单位的典型作品为*原则,对*近一年涌现出的非常优秀的建筑设计项目、新的设计理念,甚至中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给出了非常直观、全面的诠释,它见证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反应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结构,记录了主流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甚至是设计价值。
黎朝斌、王风竹编*的《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测绘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与营造技术研究丛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与营造技术研究》丛书的其中一本。研究是依托国家文物局首批“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建筑精细测绘”项目,选取武当山两仪殿这个非常完整的明代建筑,首次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等高新勘察测绘技术与传统测绘手段结合进行精细测绘,“全面、完整、精细地记录文物建筑的现存状态及其历史信息”,“从而揭示中国传统营造技术对于文明发展的贡献,推进激光测绘技术在古建筑精细测绘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促进遗产保护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