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苯教寺院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梳理了苯教文化历史,详细论述了苯教的起源与发展,包括苯教自身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特点等。《西藏苯教寺院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通过对苯教寺庙的实地调研与分析,寻找并发现其与西藏传统建筑的相似性及其建筑自身的独特性,从建筑史学的角度对苯教文化影响下的寺庙建筑进行论述,如寺庙的布局和空间形式、僧人的经院制度,以及在建造寺庙过程中的步骤与方法等。从建筑技*的角度论述了苯教寺庙建筑及单体特点,包括建筑的结构、材料及建筑的形态等。全书列举了大量的苯教寺庙建筑实例,并附有详细的测绘图纸,均为宝贵的一手资料,是目前有关西藏苯教寺庙建筑研究的代表性专著。 《西藏苯教寺院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可供外建筑工作者、文物工作
《西藏藏式传统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从建筑史学和建筑技术的角度,系统梳理了西藏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从城市、宫殿、宗山、寺庙、园林、民居不同角度对西藏传统建筑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解读。重点阐述了拉萨、日喀则、江孜古代城市的布局和空间;对西藏的宗山建筑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资料整理;对西藏的庄园建筑的遗存了深入的考察;对西藏古代建筑的传统技术、建造工艺通过采访匠师获得真知。以照片、图纸和文字记录了西藏古代建筑的辉煌。全书列举了大量建筑实例,并附有详细的测绘图纸,均为宝贵的一手资料,是目前有关西藏古代建筑研究的代表性专著。 《西藏藏式传统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可供外建筑工作者、文物工作者、历史学者和藏学研究者参考,也可供建筑、旅游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西藏藏东乡土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从建筑史学和建筑技术的视角,在藏东地区(西藏昌都)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和建筑测绘的基础上,对藏东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下的村落和乡土建筑加以深入研究。追溯藏东聚落起源、建筑形式、结构体系和装饰特点,发现其营造方式和营造技术,发掘其建筑文化和艺术价值,并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利用。全书共分九章,列举了大量典型村落和实例,并附有详细的测绘图纸,均为宝贵的一手资料,是目前有关藏东地区乡土建筑研究的代表性专著。 《西藏藏东乡土建筑/西藏藏式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可供国内外建筑工作者、文物工作者、历史学者和藏学研究者参考,也可供建筑、旅游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这是一部有关天坛的普及读物,在满足建筑爱好者,及旅游者的需求之外,它同样是一部精研的学术专著。著作以天坛建筑群为主体叙述结构,包括建筑的布局规划、建造的过程、空间意境的营造、神性的表达和象征意义,还有天坛的历史由来,以及朝代更替,所带来的天坛整体,乃至各个局部的变化。全书资料翔实细致,用典很多,但并不晦涩,无论是艺术还是史料的典故,都可以说恰到好处。随着阅读的深入,将进一步感受到著作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如中国古代的天崇拜与祭祀礼仪的演变过程,甚至于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乃至东方哲学的精神内核,那是有别于西方宗教的“天人合一”的信仰。
《文庙建筑》以简要文字和大量精美图片,对中国各地的文庙建筑如山东的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及国子监、上海文庙、长沙岳麓书院文庙、岳阳文庙、广州番禹学宫、登封嵩阳书院、南京夫子庙、泉州文庙的历史源流、建筑风格、象征手法、华美而庄严的装饰与陈设、儒学与儒文化、祭孔与办学等多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详细的宣传和介绍,书后还附有大事年表,对孔庙的建造和维修进行了记载。本书可供建筑师,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及国内广大读者和国外读者阅读、参考。
就中国建筑历史而言,自中唐至北宋末年约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所遗存至今的23座木构建筑堪称为可珍贵的中古时期建筑文化遗产,而辽代建筑显然占据着其中大部分的和重要的篇幅——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建筑技术水准的*之作,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两建筑以其设计严谨、制作精丽见长,而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则以撼人心魄的大体量、大气势雄冠一时。辽代建筑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无穷魅力,代表着中国建筑的技术水平,更因在时间跨度上与北宋同期而在文化价值观上取向唐代,兼有唐代遗风和宋代建筑技术与规范方面的影响,是研究唐宋建筑发展变化乃至文化形态衍变的关键环节。 本书以近年来*的实地测绘为基础,四位论文作者分别从历史文献梳理、实测数据采集与分析和建筑设计手法与理念等方面入手,对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建筑艺术及技
早在1984年,陈明达先生曾评价道:“独乐寺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的范例。”为进一步阐释他的这一观点,约六年之后,陈先生于1990年完成了一篇重要的文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在此文中,作者似乎完全进人到了古代建筑师的世界,不但解析着一个个技术方面的疑难,更通过技术问题的解析而还原到审美性的文化层面,遂追索出若干条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 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史上,梁思成先生于1932年发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标志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正式引进了西方科学性的“田野考察”方法;陈明达先生于1966年完成的《应县木塔))则初步证明中国木构建筑是有设计规律可循的,同时,这部书为建
早在1984年,陈明达先生曾评价道:“独乐寺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的范例。”为进一步阐释他的这一观点,约六年之后,陈先生于1990年完成了一篇重要的文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在此文中,作者似乎完全进人到了古代建筑师的世界,不但解析着一个个技术方面的疑难,更通过技术问题的解析而还原到审美性的文化层面,遂追索出若干条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 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史上,梁思成先生于1932年发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标志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正式引进了西方科学性的“田野考察”方法;陈明达先生于1966年完成的《应县木塔))则初步证明中国木构建筑是有设计规律可循的,同时,这部书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