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包含社会秩序、技术水平、宗教信仰、文化思想、生存状态、艺术情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民居到宫殿、从桥梁到宝塔、从长城到石窟、从园林到城市布局,建筑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集工程技术与艺术于一身,融人工与自然于一体。古老的建筑,展示的不仅仅是丰功伟绩,而且折射了我国悠久的历史。
《空间的诗学(精)》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空间的诗学(精)》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加斯东·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
现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建筑。这里的文字,就是对建筑之美有所发现和感悟的记录。其中有对校园之美的品评;有对城市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来的美学要素的提炼;有对古遗址之美的定位;有对城中村建筑的怀念;有对庙宇环境的品鉴;有对山川古地家园的眷恋;有对无言陵墓的畅想;有对祖先建筑智慧的欣赏……总之,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建筑现象,在这里成为了一个个审美对象,成为我们获取审美感受的场所。
改革开放30年来,作者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发展道路。在综合论述城市文化并对地区建筑文化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对若干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经验进行较为自觉的理论分析和总结,力图探讨中国城市与建筑发展战略,以及新世纪亚洲与国际建筑学发展方向。作者论及乡土建筑、地方建筑、文化建筑、城市更新、城市复兴、城市化、城市特色、文化景观以及建筑科学等诸多方面,并且特别强调要以东方文化理念,进行建筑与城市文化建设,迎接中国城市与建筑科学文化的复兴,呼吁发展全社会的建筑学,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立志为吾土吾民服务。
本书是“上海?精神的行走”系列之一。全书是一个上海女作家独自穿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探寻老房子的前世今生。岁月流逝,多少曾经的荣耀终归平淡?而镌刻着往日风华的老房子外墙上布满的爬山虎和青藤,就像它们用来包裹内心的外衣,矜持地和试图窥视的好奇者保持着距离。犹抱琵琶半掩面的后面隐藏着多少难与人说的心事?
《杭州文化丛书:杭州的古建筑》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杭州目前还保存着的一些古建筑,为人们欣赏这些古建筑提供一些帮助,以唤起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些古建筑的保护。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建筑的大规模展开,对古建筑保护既是严重的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希望我们能抓住机遇,把杭州城乡的古建筑妥善地保护好,合理地利用好。
这是一本包括梁先生在建筑学有关诸领域学术思想的选集,着重收集了粱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解放后发表的关于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建筑理论和设计等方面的文章和信函。这本选集并未收集那些只供少数专家研究的专著和科研报告,倒是收集了不少梁先生为报刊写的科普作品,所以也适合于有兴趣了解和欣赏建筑艺术的读者阅读。 本书重点编选了城市规划、古建保护、建筑理论等方面的文章,三十余篇。建筑界业内人士、青年学生以及文化爱好者,都是本书的读者对象。
几乎所有的城市、建筑遗产都可以说是前人留下的“墟”——在这个砖石木头围合的空间里有历朝历代人折腾的痕迹,有许多生命和文明存在的证据,可其中那些者如罗马斗兽场、北京故宫在今天已经演化成热门的景点,这让它们变得无比“实用”:要收门票,要修缮,要吸引更多的参观人群。而作者去的这些地方仍然保持废墟的本色,大多在主城区以外,在地图的最边缘,也很少有游客愿意去拜访。 这些地方和那些游人如织的景点相比,有一种残缺之美——没有经过后者那样严密的维护和修补,毫无遮掩地呈现时光的刻痕;有一份安静之美,没有导游的絮叨和小贩的招揽,留给人更多遐想的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是先民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丰赡、弥足珍贵的宝藏。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汲来中国传统文化这渠活水,它可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习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 建筑不仅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而且还渗透着由历史沉积而来的人文关怀。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其实,建筑比诗更美妙、更厚重、更震撼人心。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民族,使得中华建筑艺术异彩纷呈。别具特色。当你步入横空出世的宏伟工程,或登临美轮美奂的楼台亭榭,不仅可以与古人进行会心的对话,而且还可以领悟
《凝固的艺术(建筑艺术)》介绍了我国古老文明的成就.自有巢氏发明树屋,房屋便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遮风挡雨的简易房屋,到文人雅士游览咏颂的亭台楼阁,从君臣帝王居住的富丽宮殿,到供奉神佛供人礼拜的神圣塔寺,随着区域和时间的变化对建筑技术的发展和风格艺术进行了——阐述。 《凝固的艺术(建筑艺术)》知识新颖,通俗易懂,集科学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身,是青少年学习建筑知识不可多得的科普读物。
《亚洲建筑散步》是台wan建筑文化大师汉宝德的代表作之一。汉宝德游历亚洲各地,遍览圆明园、福建土楼、徽州民居、吴哥窟、东京寺庙等各具特色的亚洲建筑。他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艺术和细节, 深入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艺术家的感性和建筑师的精密,写下了大量建筑笔记散文作品。轻松凝练的文字,配以精美的照片,带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亚洲建筑之美。
本期杂志的主题为阳台、露台与凉廊 室内。阳台、露台与凉廊部分讨论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备受喜爱的专题,户外的每一平米都很重要,每次呼吸新鲜空气和沐浴阳光的机会都必须抓住。长期以来,阳台不仅是豪华住宅标准配套的一部分,而且对于政府补贴住房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几个优秀的案例展现了阳台、露台与凉廊设计的多样性。而在室内部分,我们主要探讨了这些空间概念未来是否还会有所需求?当前形势在不久的将来能否催生空间共享的全新形式?并且展示了室内设计的更多可能。
《讲给孩子的故宫·探秘建筑》精选祝勇新作《故宫六百年》中与故宫建筑知识相关、青少年读者值得了解和关注的7个主题(名字、空间、时间、地点、设计、布局、建筑物),每个主题下设置3个与建筑知识有关、青少年熟悉且易混淆的小问题。(如:“为什么故宫又叫紫禁城?”“故宫到底有多大?”“故宫是如何建成的?”“故宫的正门在哪儿?”“故宫里有哪些宫殿?”“中轴线是怎样一条线?”)作品以优美、凝练、专业的散文化语言,为青少年读者讲述故宫这座伟大而宏伟的古建筑群的专业知识,再现中华文明的营造之美。从而 青少年 清晰地了解历史,掌握文博知识, 深入地体会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本书为“南京稀见文献丛刊”的一种,《金陵明故宫图考》《南京明故宫制度与建筑考》两种合为一册。《金陵明故宫图考》所记为作者考证民国时期明故宫遗址状况、历代建宫沿革、明故宫地理位置以及明故宫布局建置等。全书分为故宫遗迹、故宫兴废、故宫地址、故宫建置、故宫宫阙等五个章节,卷末为作者经过考证并参考古籍所绘的《拟明故宫宫阙图》。此书提供了第一手研究资料,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明故宫,也是在现代学术意义上研究明故宫的开始,并体现了将地下证据与书籍史料相结合的新研究方法,对研究南京宫殿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南京明故宫制度与建筑考》是重见天日的朱偰未刊手稿《从一篇新发现的明人故宫记中研究明故宫的制度和建筑》。全书分概述、 段至第第十一段引证、综述、结论几个部分,是研究明代故宫制度与建筑的重
从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的双重角度,对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进行讨论,包含了对地域理论的介绍与解读以及对典型实例的评析,特别对一些有较高国际声誉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将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通过《瑞典与挪威的地域性建筑》可以了解瑞典与挪威地域性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中的地位,探讨多元化时期地域性建筑的思想来源、表现手法、特征几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建筑地域性的创作,丰富地域文化特色也有着可为借鉴的意义。
一名画家,以油墨跟时间竞赛,捕捉后一块石头在世间泯灭之时的情态、光影、色调。他是约翰·罗斯金,把威尼斯视为一颗“迅速融化在茶里的糖果”,一心拯救陷于颓圮败瓦的威尼斯建筑,花掉一年多的岁月,绘下三千张图稿,结集成《威尼斯的石头》。这石头的价值要比钻石永恒,因为作品把一个城市的盛衰保留下来,给世人真实呈现她的美与丑。约翰·罗斯金以娴熟而优美的文笔,写了这本关于现代建筑的书,介绍了威尼斯的设计和艺术,尤其是那篇经典的著名文章《哥特式的本质》“TheNatureofGothic”,曾被国外多家出版社单独出版。
《建筑的诗意》阐述的是被称作“建筑的诗意”的建筑科学分支。这门艺术的特色包括建筑的国民性。它不仅有用,还很有趣它将探索各国建筑的显著特征。不仅包括建筑对周围环境和气候的适应,也包括建筑与其所属国家主要精神气质的高度一致和联系。《建筑的诗意》作者约翰罗斯金努力尝试去阐释那些被忽视的原则:精神气质的―致性、优雅的基础和美感的本质。他将带领读者考察各国建筑如何受到它们气质和风俗的影响,与周围景物的联系,处于什么样的天空之下。读者会看到街市和农舍,也会看到庙堂和高塔,会更关注那些被精神气质所支配的建筑,而不是被规则所约束和纠正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