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版于1889年,是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经典著作,被各种城市设计思潮与实践所援引,在多方面影响与改变了现代城市设计,并为现代城市设计打开了新方向。 该中译本译自德语区的通行版本,即德文版第四版,书中还收录了西特讨论城市绿地的一篇重要文章《大城市绿地》。 作者考察了大量古老优美的城市,对传统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系统研究,对现代城市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批判,提炼出城市设计的艺术性原则与手法,并给出现代城市的改良原则及实际案例,为城市设计实践人员提供了有效建议。
随着城市的全球化竞争,智慧城市已成为城市复兴和发展的重要的新战略驱动力。智慧城市正在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寻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新的集体生活形式。这使得智慧城市成为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和政治家以及很多企业的重要关注点。本书试图将智慧城市与文化问题联系起来,并通过解读其对城市空间和经验的影响来采取真正的批评立场。这种文化和批判的视角尤为重要,因为智慧城市既是一种渗透着乌托邦信仰的理想,也是一种具体的城市转型过程。这本书一开篇就考察了智慧城市赖以建立的技术现实,从使我们能够监测基础设施内发生之事的芯片和传感器到连接个人的智能手机。通过这些技术,城市空间似乎被激活了。这种激活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愿景:一方面是以*有效的方式引导城市的新控制论的野心;另一方面是自下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实证研究-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对城市空间增长演变的效用检验。2.1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首先分析讨论国内外城市空间治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工具和实施效用,试从空间规划体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等视角对城市空间增长这一现象进行重新解释和梳理,以国内外*新理论研究动向和成果为基础,并在中国当前 新常态 下的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总目标的分析框架下,完成了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基础理论部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增长阶段特征及趋势分析;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体制设计;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制。
本书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来讲解现代乡村住宅的建造方法,直面乡村居民,指导其真正地参与住宅建 造,甚至是指导施工过程,使他们将住宅建筑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上当受骗,浪费钱财。随书附带一张 二维码,扫描即可进入武汉创鼎国瑞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官网获取本书案例图片、DWG文件以及典型乡村住宅设计施工 图纸,方便学习使用。本书不仅适用于村镇居民,同时也是建筑承包商、村镇建房施工员、村镇(乡)基层干部、村镇 土地建筑管理决策者、大中专设计专业学生和设计师参与乡村住宅设计与施工的学习参考读物。
《生态都市主义》是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莫森 莫斯塔法维主编的理论著作。这本书根植于哈佛设计学院这块沃土,汇聚了各方名家共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献计献策。近年来,我国的城市飞速发展,大批的生态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然而同时带来的还有大量的城市问题,雾霾的烦扰,城市的臃肿等等问题都为城市设计者和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们的城市该如何发展?这本书将会给你zui好的答案。全书从社会、经济、文化、规划设计和技术等各个方面阐述了生态都市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应用,从各个不同侧面,为改变现代城市的各种病症开出了药方。它不是一本生态城市建设的手册,而是为实现生态城市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方法和技术参考。
本书将海绵城市的应用范围归纳为6个场所,涵盖城市空间的每个角落,分别是:城市住宅区、绿色屋顶、城市道路、城市公园绿地、大面积硬质场地、城市水体。书中深入分析了每个场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列举了典型的海绵城市策略与技术要点,通过简洁生动的图解方式和意向图片,让读者直观地了解海绵城市技术,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通过将枯燥的海绵城市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解,让广大读者都能通过这本书迅速了解海绵城市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实现“零基础”阅读,以更好地推动我国海绵城市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本书采用任务训练模式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训练任务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 本书从智能楼宇管理员职业岗位高级工等级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目标出发,分为40个训练任务,每个任务均由任务来源、任务描述、任务目标、任务实施、效果评价、相关知识与技能、练习与思考几部分组成。训练实施采用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价五步训练法,涵盖从任务(问题)来源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效果评价的完整学习活动。
在城市环境建设面临挑战的时刻,绿墙、建筑墙面绿化与屋顶绿化的出现开辟了一种让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感受自然的新途径。竖向绿化对可持续景观的维护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主要分为技术指南和案例分析两大部分,通过40多个国际知名的景观案例,说明了竖向绿化的优势、现场规划、施工与维护等。本文阐明了竖向绿化的概念以及能够产生的效益,针对未来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把“水泥城市”变为“森林城市”的构想。
本书以“经世”思想和问题史学为指导,对中国古代区域空间秩序营建的思想方法进行挖掘与分析。基于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和复杂性,运用案例研究方法,首先,针对研究问题选择有代表性和启示性的案例,即秦汉隋唐时期的长安地区;其次,界定研究对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以小都城地区,尤其是距城60里内为主要研究范围;再次,开展典型案例的材料获取与分析研究,分别对秦汉时期铺设宏观构架与隋唐时期进行全面充实的区域空间秩序营建实践及其思想方法进行挖掘、分析;最终,进行分析性归纳,提炼地区设计的空间性规律、时间性规律、实施主体和动因。其中,典型案例的材料获取与分析研究是本书的主体,主要运用人居科学复杂问题有限求解的方法,抓住每一时期具有典型性且对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的几项主要空间实践来进行研究。在历史研究的基
《环境工程土建概论(第4版)》是作者闫波根据土建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体会和环境工程项目中土建设计、施工的经验而编写的。《环境工程土建概论(第4版)》将环境工程与土建工程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叙述简单扼要。 《环境工程土建概论(第4版)》共分七章:绪论;环境土建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土木工程建筑材料;土建制图基本知识;土建设计概论;环境工程土建设计;环境工程土建构造等内容。 《环境工程土建概论(第4版)》可作为高等学校非土建类尤其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并可供这些领域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城市规划方面的著作。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极为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安全屏障。根据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的强烈需求,本书对城市绿色空间的重构进行了探讨。本书以生态整体规划为思路,以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为基础,以 生态-生产-生活 空间结构、功能组织、用地布局、关键控制要素为核心内容,构建衔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系、规划管控技术、管理实施策略,力图弥补现行城乡规划体系和规划范式应对绿色空间的不足,并推动实现绿色空间的 生态优先、绿色生产、宜居生活 。
近年来,中国自上而下驱动了新一轮的乡建,大 批职业建筑师离开喧嚣的城市,投入乡村建筑的 营造工作。何崴教授及其团队是较早一批进入 乡村的建筑师,他们持续关注中国乡村的现实问 题,并带着思考与探索精神完成了一系列令人瞩 目的乡村规划与改造项目,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 的高度认可。 在本书中,何崴教授从自身教学、研究和实践出 发,总结了自己对于近年来中国乡建的若干思 考,讨论了建筑与乡建的关系、乡村建筑设计 的方法以及建筑师在乡村的身份和态度等问题。 本书理论与案例并重,既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中 国乡建的一种管窥,也揭示了作者及其代表的新 一代中国乡建人的所思、所想、所为。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主要讨论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规划编制、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价值需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与形态,城市地下交通,公共空间及市政设施规划等。
《城乡规划视野下多维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研究》超越土地利用分类的经验性研究,通过历史研究和国际视野的比较,借助语言学研究方法,厘清 土地利用 这个术语的基本概念,分析土地利用分类与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以及规划体系变革的关系,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构建一个具有普适性和系统性的土地利用分类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