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设计阶段采用先进、可行的防灾减灾概念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针对不同灾种的作用进行理论研究,提出关键技术,才能对建筑工程的防灾减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减轻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实际的应用,本书介绍了特殊建筑的防火理论与技术、复杂建筑的抗风理论与技术、结构抗震改造与加固、地基基础工程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火灾、风灾等灾种情况下灾害防御的基本理论及具体的技术方法,并结合案例介绍了相关技术理论的应用及评价,将为提升建筑工程灾害防御能力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本书试图通过对一系列历史街区振兴案例的分析,将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予以综合考虑。本书所研究的对象是历史街区,即那种在一个相对有限的范围内集中了相当多的历史建筑的地区,以及以场所和地区为指向的各种城市设计与规划方法。许多城市都有以浓郁历史文化氛围见长的街区,它们营造出特有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构成城市魅力与活力的重要部分。这些街区的形象特征和功能品质都与城市整体密不可分。来自北美和欧洲的个案分析展示出多样性的城市振兴策略及其成果,从这些历史街区的经验中所获得的方法与思考构成了本书的核心内容。
本书整理归纳了近年来典型灾害防御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旨在通过典型案例向读者介绍城市建设领域灾害防御相关技术的具体应用。根据应用对象的不同,本书内容分为建筑工程灾害防御技术应用、城市区域灾害防御技术应用和灾害防御信息化技术应用三部分。 建筑工程灾害防御技术应用介绍特殊消防设计、超高层建筑抗风研究、结构加固改造等技术在一些代表性工程中的应用;城市区域灾害防御技术应用介绍综合防灾规划、消防规划、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内容以及城市洪涝动态模拟的方法、系统和案例;灾害防御信息化技术应用介绍城市安全韧性影响评价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决策系统、大震巨灾仿真模拟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模块、系统应用等内容。
《消防安全系统检查评估》共十章,主要内容包括:火灾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估,火灾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火灾隐患的判定与措施,消防设施设置基准与范围评定,消防规划布局系统、火灾扑救条件系统、建筑防火设施系统、安全疏散设施系统、建筑消防设施系统检查评估等。 ????《消防安全系统检查评估》具有系统性强、依据性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等特点,可供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公共安全、火灾保险等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使用,也可供高校消防工程安全工程、公共安全等专业师生教学与培训参考。 ????
二战后,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上几次更新换代了设计指导思想。在今天的城市规划讨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把城市重新看作一种结构组织。其内部的肌理和对结构产生影响的城市空间和形态特征成为讨论的焦点。 本书介绍了城市规划中关于结构方面的基本内容,其核心是结构塑造及变化的规律性,空间组织的逻辑性和肌理的网脉组织。另外,书中指出了如何把对建筑空间的分析应用到具体的规划设计中,从而发展建造出功能完善、肌理协调、中心突出的城市结构,这一结构可以不断维护和保持,使其成为有生命力的和高质量的城市不可缺少的。
《高层建筑实用消防管理》主要作为高层建筑消防管理人员和员工消防教育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公安消防干部提高知识业务能力的参考,同时也适于其他消防管理人员及建筑设计施工人员阅读。
我国现行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仍然以静力学为基础,虽然计入了材料疲劳特性以及现场情况和室内试验条件的差异,但是力学控制指标仍然由静态计算得到,与路面的真实受力状况具有较大的偏差。随着我国高等级道路的不断建设,路面出现了大量的早期病害,引起工程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并有学者开始采用结构动力学原理分析路面结构的响应,以更加准确地得到路面的受力状态。为了使我国的沥青路面设计参数更能反映路面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并与国际接轨,许多科研单位系统地开展材料动态性能的研究和动态参数试验研究,以便在沥青路面的设计中,逐渐用动态参数取代静态参数。 路面结构动力学是从动力学的角度探讨路面结构动态响应,是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的研究领域。以静力学为依据的设计方法不能全面反映路面受力特性,越来越
本书以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历史资料及现场调研为依据,分析研究了宏村古村落空间生长更替的五个历史阶段:定居阶段、发展阶段、鼎盛阶段、衰落阶段、再发展阶段,以及现状空间形态的村落建筑空间、村落街巷空间、村落整体空间。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全书从“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和“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解析宏村古村落的空间形态。“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的研究首先以纵向分析比较的方法,对村落及周边区域的经济、政治、地理、思想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发展演变与村落空间的发展阶段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从四个层面来研究村落空间形态的主导因素,即村落整体空间层面、村落内部空间层面、村落组团邻里层面、村落住宅单体层面。“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的研究首先分析了村落民居中基本建筑单元
本书基于中国古代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文化思想与工程技术两方面去评析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形成的六个基本方法及诸多特点,并以十余个实例为典型,剖析了它们的内在联系及表现出来的特殊形态。在书的后部尽兴探源、挖掘和拓展。全书有不少新见解。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工艺美学、历史考古、经济地理、社会哲学和环境生态等人员参阅,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
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东南亚建筑图景,旨在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建筑和城市提供借鉴。 全书分为概述,东南亚城市特色形成背景,东南亚城市特色构成要素,东南亚城市风貌与特色,东南亚城市特色研究借鉴5章,深刻揭示了对研究该地区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土地整理工程在我国是一个新的工程领域,它是采用工程、生物等技术,对农村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整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具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它体现了实现基本建设计划和设计的要求,提供了各阶段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可协调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各施工工种、各项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施工组织设计,可以根据具体工程的特定条件,拟定施工方案,确定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技术组织措施,可以保证拟建土地整理工程按照预定的工期完成,可以在开工前了解到所需的资源的数量及其使用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施工现象布置。
《西洋镜?中国园林》首版于1949年,共收录图片近400幅,系统论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和发展流变,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园林研究开山之作。1921年,喜龙仁得到民国总统的特许,成为少数几个获准进入民国政府办公地中南海、北海、颐和园等地进行考察和摄影的外国学者之一。其后,遍访拍摄苏杭等地私家园林。并获得弗利尔美术馆等海内外馆藏支持,拍摄大量中国园林的名画。这些园林大部分或毁于战火或遭人为破坏,幸亏有喜龙仁费尽心血拍摄的图片,我们才得以从中一窥旧时风貌。另录醇亲王奕譞府邸罕见照片60幅,为国内首次印刷。
本书初版于1969年问世,是巴克敏斯特·富勒zui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个人世界观的精彩集成。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小书里,富勒深入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严峻考验,努力寻求为避免人类消亡而应该奉行的基本原则。人类如何才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繁衍下去?自动化生产对人类的个体化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如何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充分实现人类潜力,让全球贫困终结于这一代人?富勒对“专业化”提出质疑,他呼吁发动一场创新设计革命,并对人类如何驾驶“地球号太空船”飞向可持续未来,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