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园境系列》是多方位地挖掘苏州园林文化内涵,并对园林及具体装饰构件进行文化阐释的专门性著作。本书(上、下册)包含苏州园林中的沧浪亭、网师园、狮子林、拙政园、艺圃、留园、天平山庄、环秀山庄、耦园、怡园、曲园、拥翠山庄、退思园、虎丘,通过解读苏州园林的品题(匾额、砖刻、对联)及品题的书法真迹,使读者感受苏州园林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宿花园:设计与营造指南》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生活在繁华都市,总想寻一处地方逃离,放松心情,而民宿花园,便是令人心驰神往的 桃花源 。 本书将民宿花园的打造分成几个版块,包括出入口、泳池、儿童活动场地、户外互动场地、情境式 打卡 点、屋顶空间、园路和铺装,以及氛围装饰等,既有简洁的系统性描述,也有实操性的 DIY 景点打造,图示简晰,步骤明了,内容通俗易懂,方便民宿主人和景观设计师参考借鉴。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乡村景观改造图解》 新时期的乡村景观被寄予多重厚望,如何才能还原乡村本真,让乡村营建保留乡村记忆和地域认同?这需要我们将传统乡村所蕴含的生态智慧梳理总结,并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输出应用,实现乡村渐进式的保护、更新和发展。
三山五园 是对位于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和艺术瑰宝。 三山 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 五园 包含畅春园、圆明园两座离宫,以及位于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和万寿山的颐和园(光绪之前称清漪园)三座行宫。整个地区曾是清代北京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和水利、农业重地,其中皇家园林约合16个紫禁城的面积。 全书包含30万字,配以原创的彩色复原及现状图纸40幅、老照片及现状照片75幅、引用古今书画及图档65幅。此外,9个特别策划的专题以图示语言直观地介绍了三山五园的统计数据、复原图纸、历史人物、时空变迁、园林动植物、写仿景观分布、皇家游园日历等内容。为了更好地向外国友人传达皇家园林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翻译了园名、景名、地名、匾联、诗文、机构名、官职名
《中国古典园林图像艺术》(全三卷)集文化性、艺术性、历史 性、研究性、资料性于一体,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地展现 我国古代园林图像艺术成就的系列专著。全书深入发掘、整理了 中华古代园林图像遗产,从图像的视角来阐述中国优秀古典园林 的景观艺术特征,打破了以往中国园林史著作以朝代分期为脉 络、以园林风格变化为主线的叙述方式,而是在梳理古代园林图 像相关文献资料、仔细甄别图像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专题分类模 式,以图像所表达的园林内容和性质为主线展开阐述。全书分为 皇家园林图像卷 、 风景名胜图像卷 和 私家、寺观园林图像卷 三卷,各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析 1200 余幅中国古代园林图 像的绘制内容、风格手法、媒介材料,并重点阐释、探讨图像中 所呈现的园林营造背景、空间格局,以及建筑、装饰、植被和水 系的营
数字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研究的方式,数字景观成为风景园林行业中的新热点,受到业界人士的普遍重视。成玉宁、杨锐主编的《数字景观--中国第三届数字景观国际论坛》为中国第三届届数字景观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内容涉风景园林数字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诸方面,反映了当代国际数字景观研究*成果。
《风景园林师应关注的细节》读者漫游在风景园林细节研究的主要领域审美、功能与可实施性,演示了强大的设计模式是如何让变幻的主题成为令人肃然起敬的构建事实的。图文并茂的范例伴随不同景观设计与细节问题的精深研讨,如水分运动、土壤环境、铰接结构和建筑组件、寿命成本、可持续性、健康与安全等。本书借助系统的方法阐述细化主题,进而提出承载着建成后景观本质的设计和工艺平衡框架。本书因为包括了城市广场、屋面板材和住所等方面的设计细节模式运用,所以提供了满足特殊技术需求的指引内容,亦即在保留和提高视觉质量(一直在被鼓励创新)的同时,践行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建筑品质。
尚书静主编的这本《景观设计师手册(2)》介绍了亭、廊与花架、大门、园桥与栏杆、山石与挡墙、景墙与围墙、树池花池与座椅、台阶与坡道、其它景观小品、标识、公共厕所的设计标准、规范及其案例。可操作性强,施工图例及实施方法全面,为设计人员提供了现学现用的范本。本以应用工具书的编排方式编排,方便查找。本书作者团队为园林景观设计行业从业多年的设计师及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由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主编。本书以风水的历史发展脉络、风水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环境生态、环境心理、环境美学、艺术设计两大板块为研究背景,再次基础上建构了绪论、结论及三块具有呈递关系的主章节。总结了从风水到环境艺术的必然规律,并提出环境艺术的作用机制、美术学特征与发展目标。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之间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包括两个不同的组分:物理环境(包括温度、水的可利用性、风速、土壤酸度等)和生物环境(包括其他有机体施加给一个有机体的任何影响,如竞争、捕食、寄生、协作等)。园林事业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栽培花卉草木以及整地、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就在处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实际上,园林工作者就是应用生态学工作者。但是有意识地把生态学理论应用到园林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园林”思想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这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专著,是从事园林绿化工作者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多年来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提出了符合时代特点的园林绿化建设途径。《生态园林的理论与实践》可供园林绿化业的决策者、工作者和从事园林绿化的科研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