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及应用。全书共10章。章介绍了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第2章讨论了线性非时变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第3、4章分别讨论了离散时间周期与非周期信号、连续时间周期与非周期信号,以及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傅里叶描述以及傅里叶描述在混合信号类型中的应用;第6、7章分别讨论了连续时间信号与离散时间信号的复指数描述;第5、8、9章分别介绍了信号与系统在通信系统、滤波器与均衡器以及线性反馈系统中的应用;0章简要说明若干关于非稳定信号以及非线性与时变系统的课题。
《短距离无线系统的可靠通信》由古文茨编著,《短距离无线系统的可靠通信》围绕可靠通信这一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重要研究目标,分别从物理层、MAc层和网络层探讨提高传输可靠性的主要技术,包括信道估计、自适应调制编码、MIMO、干扰消除和协作中继等。《短距离无线系统的可靠通信》还介绍了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标准化进展,如IEEE802.15.4(低速无线个域网标准)、IEEE802.15.5(Mesh网标准)、EcMA368/369(UWB标准)、ECMA387(60GHz通信标准)等。
本书从安防界存在的105个安防技术基本概念混淆不清与错误的问题入手,以光电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阐述一个实用的视频监控系统各部分的理论基础、工作原理、实用技术与方法,以及系统的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具体内容包括安防视频监控系统概论、安防视频监控中的光源和光学系统、CCD与CMOS摄像机、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的前端配套设备、安防视频监控系统信息的传输方式、安防视频监控系统中的控制系统、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的终端设备、安防视频监控图像的处理、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的EMC与工程设计,以及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的施工、安装、调试及验收与安防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及其评估等。 本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基础知识,又注重新的技术,体现科研成果和技术实际,内容系统全面、层次分明、实用性强。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总线技术概述、现场总线技术开发设计基础、流行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开发设计、现场总线控制技术应用实例。全书的重点内容是讲解Hart、Modbus、Profibus、CAN、LonWorks、工业以太网、无线网络总线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实例,详细解析了Hart、Modbus、Profibus、CAN、LonWorks、工业以太网、无线网络的报文结构和含义。 本书的使用对象主要是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供现场总线系统设计、应用技术人员,高等院校自动化、仪表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的编写基于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的《安防视频监控实用技术》一书的理论基础,以及作者于2007年以来发表或已经构思好但未发表的、关于安防智能化方面的文章,目的是推进我国安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本书从安防视频监控系统的最终发展方向——智能化入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一个实用的视频监控系统的各个部分,以及安防领域的几个实用案例,为什么需要智能化以及实现智能化的具体方案。全书共分为10章,主要内容包括视频监控摄像机的智能化实现方案、DVR与DVS的智能化实现方案、视频监控管理软件处理平台的智能化实现方案、RFID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智能应用方案、移动式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化实现方案、新型周界防盗报警系统的智能化实现方案、银行等六类单位安防监控系统智能化实现方案、城市交通安防监控系统的智能化实现方案,以
移动通信市场的演进,导致了数据流量需求的剧烈增长。这种需求会对移动性造成的破坏.并会导致信道状况间歇性地出现恶化现象.最终影响到传输控制协议(TCP)性能。《UMTS HSDPA系统的TCP性能》一书对实际应用比特率性能和系统容量方面的TCP性能进行了全面研究.并给出了如何以成本来降低无线网络与TCP交互的措施。 本书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每个部分包括多个独立的章节。前几章提供了背景知识.并对无线网络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重点介绍了一种第3代(3G)无线技术: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这些章节也对UMTS R99和高速下行数据分组接入(HSDPA)系统中蜂窝总容量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主要关注TCP与无线系统之间的交互.给出了UMTS网络中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ARQ)和TCP交互的数学模型。 在为不熟悉码分多址(CDMA)系统以及UMTS和HSDPA蜂窝系统
本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密码学课程组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内部讲义完善而成,定位于介绍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通过该书的学习,读者可以系统地掌握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全书共包括10章和1个附录。章介绍了密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编码原理。第2章介绍了shannon保密理论和计算复杂性理论。第3、4章分别介绍了序列密码和分组密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5、6和7章分别介绍了公钥密码、数字和杂凑函数的基小理论和方法。第8章和第9章分别介绍了认证技术、数的产生与检验方法。0章介绍了密钥管理和密钥分配协议的理论与方法。附录介绍了相关的数学知识。为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并使他们接触更多的密码学知识,本书有意增加了许多相关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选择。小书既
随着电信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布线技术在保证整个系统的性能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使是经过仔细设计的系统,如果没有正确布线,也不能使其发挥性能。 本书根据BICSI所著、McGraw-Hill出版的Telemunications Cabling Installation一书翻译而成。BICSI是成立于1974年的一个非盈利电信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为电话公司提供建筑业咨询(BIC)。BIC承担商用和民用建筑电信线路的设计和布线施工。 全书共分10章。首先详细介绍了背景知识,接着具体介绍了计划编制、支撑结构的安装、铺设电缆、防火隔离、电缆端接操作、电缆接续、电缆测试和故障排除等内容,最后还介绍了改进布线的相关内容。 本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并且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关于电信布线安装方面的知识,因此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适合从事布线设计、安装与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以
《LTE协议栈与信令分析》首先介绍了LTE系统架构,主要包括网络实体、网络接口、主要协议等,随后深入地分析与说明了LTE无线网基本流程、RRC流程、端到端业务建立与释放流程、切换流程与小区重选流程等,包含了每个流程的具体信令交换过程、参数定义等。 《LTE协议栈与信令分析》的主要对象是需要进一步了解LTE信令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此外,《LTE协议栈与信令分析》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广大读者了解和学习LTE信令知识。
本书是编著在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书中系统地介绍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全书共分十章,前两章是基础知识,介绍遥感图像的原理、特征;第三、四章介绍遥感图像的分析,其中着重介绍了遥感图像的分类、纹理分析以及图像分割和描述。 本书是为遥感地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编写的教材,但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数字图像处理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一本有用的参考书。
《智能光网络:运行维护管理》是一本关于智能光网络运维管理方面的图书,对提高本专业运维管理人员的技能有指导性。全书共分10章,在概述智能光网络知识和业务特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典型智能光网络主要设备的构成原理,并以目前应用的新一代光网络智能设备为例进一步介绍了其技术特性和指标,重点介绍了智能光网络的测试内容和方法;在网管基本功能、智能业务规划、创建开通、智能特性管理、日常维护内容等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智能光网络运维管理中应该掌握的知识。
本书从整体出发,全面讲述了软交换的各种技术,包括下一代网络技术概况、软交换的系统框架以及软交换中的媒体网关与信令网关技术;详细介绍了软交换所支持的各种协议,如H.323、MGCP和H.248协议;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软交换的各种实用技术,如软交换管理技术、计费技术、服务质量和业务提供技术。同时本书还结合实际应用对软交换的核心协议SIP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内容包括协议架构、SIP应用和安全以及开发设计过程。 本书内容详尽,结合理论和实际开发经验,适合于通信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可以适合作为从事下一代网络开发和SIP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工作和实际开发的参考书。同时,本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参考书。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是未来高性能宽带信息光网络发展的主要方向。本书从ASON的基本原理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ASON有关网络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和网络应用等方面的成果。全书包括4部分内容:部分概述ASON的提出背景和研究现状;第2部分以标准建议为基础,阐述ASON网络体系结构的组成,以及信令、路由、资源管理和自动发现等单元技术;第3部分结合网络实现与运行的需要,分析与ASON相关的网络管理、节点技术、数据通信网、路由波长分配以及生存性等问题;第4部分介绍ASON新业务和网络解决方案。 本书可供从事电信传输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无线网络设计的流程为主线,沿着工程建设的时间点逐步展开,详细介绍了无线网络设计的相关知识。其中,基础篇主要介绍了GSM、CDMA IS95、CDMA200、WCDMA、TDSCDMA和LTE网络制式的网络结构、关键技术和网络容量性能,无线网络的覆盖规划和容量规划;实战篇主要介绍了室外宏基站的查勘和设计,包括无线工程的建设流程,宏基站的电源系统,爱立信、华为和中兴典型设备的结构、容量和使用原则,宏基站的天线系统,常用软件工具和施工图纸绘制注意事项;以及室内分布系统的查勘和设计,重点阐述了室内分布工程中常用到的无线设备和覆盖场景分类等。 本书内容实用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类比方式,向读者完整勾勒了一幅无线网络设计的“蓝图”,具有很强的工程指导意义。 本书适合从事无线通信网络设计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