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导论》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发展历程到开启碳达峰碳中和新征程为逻辑线,系统梳理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科学认识,回顾了全球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历程,借鉴了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碳中和路径模式,全面分析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思路和战略路径,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绿色低碳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绿色低碳工业、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绿色低碳交通、发展绿色低碳农业、促进全民绿色低碳行动、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建设八大领域,系统阐述推进 双碳 目标面临的主要形势和重大任务,提出系统创新 双碳 技术、构建 双碳 政策制度、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等重要保障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汇集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23年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权威媒体和期刊的文章,从理论、实践与传播角度,介绍、阐释、解读我国生态文明领域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进展、热点问题及重大部署,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政策制定、实践推进与学习宣传提供支撑。
内容简介
自然灾害作为最难预测且破坏力不错的灾害类型之一,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受地质地貌影响,山区自古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区域,其灾害具有链式反应和群发的特点,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四川为代表的地震灾害大省 聚落-灾害体 共生现象极为普遍,有效的避灾准备是广大地震灾害高风险区聚落农户应对外部风险冲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然而,从现实的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广大农村自然灾害威胁区还存在公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相对淡薄、公众自救互救技能普遍缺乏、居民避灾准备不充分、社区减灾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亟须加强灾害风险管理与韧性防灾体系理论研究。 本书面向应急管理世界前沿,构建地震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明晰地震灾害风险防范方法,厘清 户-村-乡-县 避灾能力提升路径,形成
《中国近代电力技术发展史》是一本研究中国发电设备制造技术和电力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专业著作。全书共分八章,按旧中国、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系统、全面地阐述中国电力发展的历程、特征和前景;并对发达国家电力工业长期发展中的电力技术进步方面加以研究,藉以借鉴。前五章分别介绍发电设备技术、常规能源发电技术、可再生清洁新能源发电技术、输电和配电技术,以及电网技术的发展;有关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电力与国民经济,各列一章;一章则对中国电力可持续发展,加以战略性探究。
本书阐述了常用的环境统计分析方法,并给出了分析案例。首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环境统计分析的概率统计基础知识,又重点阐述了环境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环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环境系统聚类分析、环境模糊聚类分析、环境判别分析、环境主成分分析和环境因子分析这些常用的环境统计分析模型;另外还给出了现代环境数据处理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每一种方法,本书除了讲明基本原理外,还给出了大量的计算分析例题和案例。本书的部分例子是用目前实用的统计分析语言Matlab编写实现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总结,具有实用性。本书适于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对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生态学、资源与管理、应用数学、地理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科研人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高级氧化理论与技术》针对难降解有机废水,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前主要的几种高级氧化技术,重点论述了各种高级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原理、影响因素、动力学模型、主要工艺与设备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本书内容力求学以致用,体现了理论性和实用性的高度统一。 《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高级氧化理论与技术》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环保管理人员参考。
作为西方 部早期中国环境史专著,本书将政治体制的比较研究与环境史的方法相结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和大量 的考古数据、文献资料,追溯了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黄河流域中部——大约从一万年前农业起源到秦帝国灭亡这一长时段中农业生态系统逐步取代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 早期中国史对于理解政治组织在世界各地的相似运作、在改造环境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关中盆地为中心,本书详细考察了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再到商、周时期,特别是秦从边陲小国到称霸天下过程中,人类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的,政治组织又是如何通过改造自然环境,不断增强对农民和农业资源汲取能力,从而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的。通过论述 政治结构复杂化与农业生态系统扩大化之间的关系,本书指出 的形成是地球环境 的重要一步,而中国帝制的建立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