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梳理凝练了水专项“十一五”主要成果,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水专项技术评估与集成方法,并对洱海56项技术进行了评估分析。围绕污染源系统治理技术、水体修复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围绕着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全流程、多层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技术体系;集成形成了水环境管理、总量控制、风险管理和政策保障技术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本手册是中欧环境管理合作计划(EMCP)机制开发项目的成果之一。手册借鉴外城市,尤其是欧盟国家城市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对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机制开发进行了探讨。 手册部分论述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需要考虑的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常用途径及其适用性;第三部分对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案例分析,其中重点介绍了深圳市水务管理改革的经验。本手册可为全国城市水资源管理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概括性地介绍了二氧化碳对于目前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和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捕获、运输、封存的机理,以及技术开发、示范工程等;介绍了国际上二氧化碳减排的法律政策以及CCS的潜力等,最后介绍了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 本书通俗易懂,内容丰富,适合于能源、化工、二氧化碳减排等领域的大专院校研究生及科技工作者阅读,也可供欲进入这一专业领域者参考。
本书对移动机器人及其协调控制系统进行了统一论述。章综合论述了移动机器人的感知与定位理论及技术。第2章阐述了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理论及硬件驱动技术,建立了移动机器人的数学模型。第3章对移动机器人协调控制的基础理论加以分类描述,作为其后移动机器人协调控制的研究基础。第4章至第6章从刚性编队控制、基于势场原理的群集运动控制算法及分级智能体结构多任务协调控制等不同角度介绍了几类移动机器人协调控制系统实例,并以目前广泛关注的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探讨了物联网环境下的移动机器人协调控制原理及其初步应用。本书可作为移动机器人结构及多机器人学系统设计方法学相关学者的参考书,也可以供控制及机器人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研读。
本书围绕外污水处理节能减排研究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由各大设计单位、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和企业的专家、学者结合实际工作,编写了近百篇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再生水回用、污水处理设备仪器等方面的文章和案例,可推动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选择技术方案和设备提供有实际价值的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功能化应用基础,具体的制备方法包括酸水解法,超声辅助酸水解法以及化学预处理结合高强超声法。重点介绍了通过这些方法制备出的纳米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将纳米纤维素用于增强聚乙烯醇、聚乳酸复合材料;以纳米纤维素为基质制备磁性纳米复合材料、介孔二氧化钛、介孔二氧化硅以及介孔炭材料;并进一步的介绍了纳米纤维素手性向列液晶相结构以及将其用于制备功能湿敏指示薄膜。
《双足步行机器人制作指南》主要介绍了一些机器人爱好者是如何通过ROBO-ONE大赛实现自己制作双足步行机器人的梦想并不断挑战机器人新技术的过程。全书共分8章,首先,介绍了ROBO-ONE大赛,它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机器人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其次,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制作ROBO-ONE比赛用智能机器人FREEDOM,包括结构设计、开发环境、伺服电机选型、仿真分析、步行模式及传感器等;最后,介绍了在ROBO-ONE大赛中表现出色的几款机器人的制作过程和制作者的心得体会。《双足步行机器人制作指南》为广大机器人爱好者打开一扇实现梦想的窗口,也适合高等院校机械工程和其他工程类专业师生,以及从事机器人科学与系统研究、设计、制造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多智能体协调控制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本书主要涉及多机器人(多智能体)的协调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交互式协作智能体语言ALICA(交互式协作智能体语言),详细描述了ALICA的语法、语义、冲突检测与消解、软件架构、约束问题求解等内容。最后,通过三种场景,即机器人足球、探索和搜救来评估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本书可作为多机器人协调控制、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教师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研究方法、区域污染特征、成因分析、清单建立和模型控制为主线,力求系统反映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及其清单研究与应用模型的内在关联。作者写作着眼点点在于:如何建立准确可靠、覆盖各类污染源、满足区域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需求的区域高分辨率源清单方法体系,是利用模型研究大气污染形成机制、控制对策以及空气质量管理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这一方法框架体系的构建涵盖了大气排放源分类的制定、排放源清单估算方法的建立、源排放时空特征识别与分配方法研究、污染源成分谱建立、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与校验以及基于污染源分类的源清单处理模型系统的开发等几个方面。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燃烧源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编号2002CB211601)研究成果的总结。利用以荷电低压撞击器(ELPI)为核心的稀释采样系统,对中国典型的燃烧源,包括燃煤电厂、燃油电厂、工业锅炉、生物质炉灶和生物质开放燃烧等固定源以及汽油车、柴油车和替代燃料车等流动源,所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测试与分析。本书介绍了不同燃烧源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典型粒径分布、微观形态和化学组成,以及不同燃烧条件对可吸入颗粒物物理化学特征的影响。基于已有的测试结果,本书还总结了各种燃烧源的可吸入颗粒物排放因子。 本书可供从事大气环境科学和大气污染控制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环境规划和管理的人员阅读。
《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和低碳发展》由蔡博峰、冯相昭、陈徐梅编著,介绍交通领域CO2排放和低碳发展的技术和政策。前两章讨论了交通领域CO2排放核算方法和全球及中国交通CO2排放特征;第3~5章分别介绍了道路、航空和水运交通的低碳政策和技术;第6章综述了我国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和低碳发展》可供交通、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以及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