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禀承天地大美者,唯我华夏。泱泱数千年继代不谢,乃符号神奇造化之所为。涵濡其间,自能润泽心灵,有如甘泉。我虽夙好笔砚,但顽钝不敏,所涉甚浅,何申雅志?且今百年过半,日见白发,学焉无成,犹愧书翰。况书道之艰远,常令我吁之如天上云汉,渺不可及。然屡蒙时俊激昂,忝有小识,以窃慕古人之高怀。缘敝帚之享,辑成手稿一卷。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第二版)涵盖了50篇经典的英语原文及编者对文中主要专业词汇和关键句子的解读。全书共分为10章,分别从土地及其问题的导论入手,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土地资源、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土地生态环境、不动产市场、土地制度以及土地信息管理及其应用等土地资源管理学科重要分支领域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主要方法,是目前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一个的专业英语教材。相对于版而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第二版)》体系更为完整,文章篇幅更为精悍,内容也进行了更新,针对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加了土地与生态环境及生态复垦等章节的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英语(第二版)》可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使用和参考,也可作为有关行政管理和技术人
清代乾嘉时期,在书法界逐渐掀起一股学碑的风潮,结束了千余年来以帖学为主的局面,一方面秦篆汉隶又受到书家的重视,出现了一批以金石篆隶为擅长的人物,使这古老的书体又焕发出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石刻墓志、简帛、写经、残纸的发现或出土,为书法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原料,人们已不满足于矩矱森严的唐人楷法,而那些转辗翻刻,面目已非的刻帖迹逐渐在式微中苟廷残喘,直至清末珂罗版的出现,古代书家的真迹和拓本影印问世,帖学始于涅槃中凤凰再生,活跃在嘉庆期间的书家陈鸿寿正是处在碑学和帖学的交替时期,在他的书法作品亦不可避免地烙上时代的印记。 陈鸿寿,生于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卒于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字子恭,号曼生、翼庵、恭寿、老曼、曼龚、夹谷亭长、种榆道人、胥溪渔隐等浙江钱塘人,他出生于
“一头栽进故纸堆,悠游古旧书海,有如蠹鱼喜爱在书堆间穿梭,怡然自乐,且乐此不疲。究竟是何道理,自己也莫名所以。” ——袁芳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涯,而赖以传承的载体又以书影响力。藏书乃应运而生。尤其古书,一册在手,发黄的纸页间、殷红的钤记里满是无尽的故事。然而书海无涯,藏书之路漫漫,藏书家的心路又当如何? 身为资深古书收藏家,袁芳荣将个人藏书按类型分成笺谱、墨谱、套印古籍等,逐一向读者介绍书籍年代、内容、收藏历程,大量民俗讲解以及掌故随手拈来,并配有众多珍贵实物图片。在风雅流畅而不失通俗的文字中,伴着中国文化的清风,且听作者将古书和古书的故事娓娓道来……
本书作者几是一位从事中国画、书法艺术创作和近现代艺术研究与评论的“三栖”型艺术家、学者。本书是他对现当代书画艺术家评论的又一本选集。全书共分三编,上编为现当代书画家批评;中编为书画评论;下编为近年有关书画问题、思考。该书观点鲜明、议论平实、有理有据、不乏独见个识,有相当的可讯性和学术价值。我们出版这本评论集,旨在为当前的艺术批评提供一家之言,亟希读者喜欢空,批评它。
《常岳等百余人造像记》在外观形制上采用了《始平公造像记》画界格的方式,应该说是以一种恭谨的态度来对行的,加之书刻的俱精,有纤毫毕现的感觉,所以在北魏造像中属于上乘之作。同时这是一件典型的隶楷交错的造像记,楷意大于隶意,在其用笔中我们已能清晰地感觉到唐楷法度森严的几丝气息,如有些字已接近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用笔和结体特征。然而这一件北朝时期的造像记作品,正处在逐渐被雅化与整合的过渡期,所以尽管整体上欹侧感不强,但某些局部的处理依然体现出北朝书法一贯的自然天真的特点。临写此造像记,在笔上以露锋方笔为主,提按转折须交代清晰,结字上以方居多,要适当保留一些隶书的波磔点画以增强古趣。对某些结构的处理,既要考虑其视觉美感又不能过分追求离奇的怪异的造型,以免破坏整体气息效果。应该说,临
刘炳森先生是外的书法家和国画家,青年时代就已蜚声外。书艺向以隶、楷著称于世,并兼长行、草,传统功力深厚,书风凝重稳健而又俊逸潇洒,其出版物总发行量已超过三百万册,因而在外有着广泛的影响。近些年来,他三十余次东渡扶桑并先后出访南北美、西欧和南亚,大力宣传祖国传统书画艺术。
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时代信息的载体,忠实地记载着其建造年代的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政治伦理、民俗风情、经济财力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近低建筑所体现的西方文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正是定特定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 该书作者历时15年之久,走遍济南的大街小巷,搜寻到110余处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物,收集拍摄了540余幅珍贵图片,结合各种历史文献,力求图文并茂描述、介绍每一个建筑物的建造经过、历史变迁、风格特征及历史文化内涵。通过阅读该书,人们不但可以欣赏到这些近代建筑艺术精品,全面了解认识其历史和价值,从而增强保护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而且能真切地贪图到其所体现的世事沧桑和文化变迁,从而激起对过眼烟云的追忆和怀思……
安澜园位于浙江省海宁市盐官古城内,是一座古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原为明代戏曲家陈与郊、清代大学士陈元龙的私园。乾隆帝南巡,曾多次驻跸园内,御赐园名、匾联,多加题咏,并把安澜园仿建到圆明园中,令其名闻天下。现在,名园已成为遗址。然而其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乃至清代政治上的影响极为深远。作者经过多年精心考证,把一座废毁了一个半世纪园林,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较为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时对其在清代政治上的影响进行了阐述。书中穿插了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
一头栽进故纸堆,悠游古旧书海,有如蠹鱼喜爱在书堆间穿梭,怡然自乐,且乐此不疲。究竟是何道理,自己也莫名所以——袁芳荣。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涯,而赖以传承的载体又以书影响力。藏书乃应运而生。尤其古书,一册在手,发黄的纸页间、殷红的钤记里满是无尽的故事。然而书海无涯,藏书之路漫漫,藏书家的心路又当如何? 身为资深古书收藏家,袁芳荣将个人藏书按类型分成笺谱、墨谱、套印古籍等,逐一向读者介绍书籍年代、内容、收藏历程,大量民俗讲解以及掌故随手拈来,并配有众多珍贵实物图片。在风雅流畅而不失通俗的文字中,伴着中国文化的清风,且听作者将古书和古书的故事娓娓道来……
《赵孟頫书三门记》为“彩色放大本中国碑帖”系列之一,底本好,印制精,大8开,为首次彩色放大本,并延请专家释文,方便读者研究学习,尤其适合书法爱好者对帖临摹。元代至元三十年,苏州玄妙观之三门得以重新修缮。吴兴文人陵阳先生为其撰写“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一文。大德年间,年届半百的赵孟俯以大字楷书写下“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之碑文。这件墨迹纵三十五点八厘米,横二百八十三点八厘米,计六十七行,五百五十余字,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明代书家陈继儒盛赞此作“精彩可照四裔”,明代学者李日华评说:“文敏此书有泰和(李邕)之朗而无其佻,有季海(徐浩)之重而无其钝,不用平原(颜真卿)面目而含其精神,天下赵碑也。”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碑未断本)》属于书法经典碑帖,由书法家房弘毅编著。文前作者首先对该字帖做了出版说明,然后向读者呈现了欧阳询楷书《兰亭记》全碑整拓(碑已断本),正文是《欧阳询楷书兰亭记》放大本,精印了日本吉田本(碑未断本),笔画挺秀劲遒,结体险绝严谨,气势高雅雄浑,堪谓欧体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此碑帖印刷清楚,文中注释和译文详细,方便广大书法爱好者参考临习。
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在中国书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今天的书法学习、创作也有着的影响。本书为董氏较有特色的作品之一,虽然是拓本,但是刊刻、捶拓俱佳,体现出其典型的书法特色,流畅、含蓄,而有着浓郁的书卷之气。
有清三百年,布衣而书名天下者,其唯完白乎?安吴评书,神品中亦仅其篆,论者无或疑焉。然而坊间所传,未必尽善,不足法式后学;独庐山草堂记,郁勃沈雄,平和简静,是真能直接上蔡,少温岂足言哉。此记另有原大刻本与缩小双钩两种,去真迹远甚。手是编而问津秦斯,有余师矣。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万历十六年进士,选遮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天才俊逸,善谈名理,少好书、画,临摹真迹,至忘寝食。行楷之妙,跨绝一代。自云:“吾学书,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又云:“余书与赵文敏(孟烦)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画山水学黄公望,中复去而宗董源、巨然,复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气韵秀润,萧洒生动,尤与米、高为近。著《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卒年八十二。
本套丛帖精选了荣宝斋收藏的部分明清书法珍品,分真、草、隶、篆诸体,其中大多为首次正式出版。为了尽可能地方便读者体会、理解原作品精神,丛帖做了展示作品全貌、再现原大、局部放大以及封面附部分彩色原作等编辑加工,对临习、创作和研究均有补益。
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一七四三~一八〇五年》,初名琰,宇石如,又字顽伯,别号完山白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工书法、篆刻,精四体书,造诣颇深。其篆、隶最精,兼融众家之长,而成独特书风。学者杨守敬有言:一顽伯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包慎伯推为直接二李,非过誉也。 “篆书白氏草堂记”六屏,系书家晚年之力作。书于清嘉庆九年,时年书家六十有二。有方家评说:此作用笔圆润流转,纔条均衡,体势端整,有沉雄朴厚之风。此屏高近二百厘米,现藏于日本国。
《麻姑仙坛记》碑文苍劲古朴,结构挺拔,线条的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其结体因线条厚重,为了在字的中宫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扩张,外拓的写法被推向。《麻姑仙坛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是我们学习楷书的范本之一。
《王冬龄谈现代书法》是作者关于现代书法的思想集萃,体现了他多年来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与思考。王冬龄先生在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并身体力行,积极进行现代书法的创作实践。作者对“现代书法”这一概念进行了全面建构,指出现代书法应立足于传统功底和古典学养,并对书法创作理念多有阐发,发出“中国书法艺术前途无量”的有力呼声。同时,这些反思也渗透在作者的创作实践、教学工作和国际交流中,从而使他在中国传统书法与西方现代艺术之间找到一个的契合点。文后并附王冬龄现代书法作品,相信对读者理解作者的现代书法理念多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