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玛丽亚是轰动了整个意大利的弃婴。 她的父母将她遗弃在一处公园草坪,之后双双跳河自尽。事件引起无数媒体报道,掀起了舆论的巨浪。短短三天,相关机构就收到了高达50份领养申请。 但一个疑问始终如幽灵般缠绕着玛丽亚:一个母亲,怎么能抛下她的孩子然后自杀? 50年后,玛丽亚重返母亲露西娅生活过的地方,收集各类档案资料,终于还原出母亲短暂而绚烂的一生:被迫嫁给不爱的男人,忍受家暴和虐待,而法律却禁止离婚,擅自出逃就会被判处刑罚。
十二岁的柯希莫,因忍受不了姐姐做的蜗牛餐,愤然离家,住到了树上。从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树上,双脚再也没有踏上地面。柯希莫统治了树上王国,并在树上读书、狩猎、救火、与海盗作战,甚至恋爱、写作。直到终老之际,他都没有再回到人群之中。他的墓碑上刻着: 生活在树上 始终热爱大地 升入天空 。
因伤害同性恋弟弟而忏悔的姐姐,同性恋独子自杀后独自前往越南的妇人,窥探儿子男朋友秘密的婆婆,沉迷于寻找失落神话中巨人存在证据的同性恋学生...... 当深情gay爱上顺直男、同性恋卷入婆媳关系、虔诚修女遇上单亲带娃的同性恋父亲......故事聚焦酷儿的母亲、恋人、手足、朋友,以及与酷儿命运交汇的陌生人,从他们的视角展开叙述。 穿梭于日常与异境之间,在破碎与亲密中揭露酷儿生存的缝隙。勾勒一幅跨越宗教、性别、文化与时代的故事群像。
来认识一下欧维,这个59岁的男人,脾气古怪,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背地里被称为 地狱来的恶邻 。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没完没了 。 他想自杀。直到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当一对话痨夫妇和他们的两个话痨女儿搬到隔壁,不小心撞坏了他的邮筒
黄昏的御花园,暮年的蒙古大帝忽必烈凝神倾听来自威尼斯的青年旅者马可 波罗讲述他旅途中的城市。五十五座城市,十一个萦绕在每座城市上的主题,事关人类生存的所有命题。城市汲取着记忆,奴役着欲望,承载着梦境,凝聚着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故事。 卡尔维诺给每座城市都取了一个女性的名字,赋予她柔软的骨骼和灵动的气血,她充满了真实感,却又趋于无形。她是世界之缩影,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一同生长、变化,却又隐身于虚幻之中,遥不可及,无法触碰 我们借由住在城市中,我们谈论她,倾听她,试图书写她。她是奇想的诞生与实现之地。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成名作,1979年由讲谈社出版,并一举获得群像新人奖,村上由此登上文坛。《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合称 鼠的三部曲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 我 是一个在东京上大学的学生,1970年在家乡度过暑假时,整日与朋友鼠一起在酒吧喝酒聊天。一天, 我 在酒吧卫生间看见一个左手没有小指的女孩醉倒在地。于是护送其回家并守护一夜,反而造成误会。几天后,两人在一家唱片店偶然相遇,开始交往,关系日渐亲密。这段恋情到 我 的暑假结束共持续了18天。之后, 我 回到东京继续学业,等到寒假再次回到家乡时,女孩已经一去无影踪。短暂的恋情开始得偶然,结束得没有头绪。最后只有 我 独自坐在海边,且听夏风轻吟。书中透露出青春的感伤气息,也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文字技法和文学观念。本书平装本2001年由我社
《不存在的骑士》是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 三部曲之一。 我们的祖先 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 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 模范军人阿季卢尔福,存在于一具空空的盔甲之中,却是完美骑士的化身,唯有他使铠甲具有意义。当他名扬天下的业绩被挑战、被质疑、将被抹杀的时候,他的存在还能成立吗?
《项塔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切冒险和智慧的总和。 林巴巴本是大学里最年轻的哲学与文学讲师,却因婚姻破裂染上毒瘾。为获取毒资,他身穿全套西装、举止礼貌地犯下抢劫案,获封 绅士大盗 ,也被判入狱十数年。两年后,他从澳洲看守最严密的监狱逃脱,偷渡至孟买,带着不可告人的过去,进入底层社会,和乞丐、妓女、士兵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逃亡者一起,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在一个小村庄,他获得了新的名字 项塔兰 ,意为 天赐的和平之人 。 林巴巴学习如何穿着衣服洗澡;他住进贫民窟,成了众人爱戴的医生;他加入黑帮,干起了走私和军火交易的勾当,一次次冲进枪林弹雨;他爱上一个绿眼睛的女人卡拉,并跌入了一个更深的秘密 八年摸爬滚打,无数次绝境逢生,林巴巴可能真成了 项塔兰 。 《项塔兰》的故事横跨8年时间,集中发生在神秘的
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像童话里的龙一样吐出舌头,然后它就分叉了: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一门如此令人痛苦的语言,一门从来没有学会描述现实,与人对于现实的内在体验同样复杂的语言,能够讲故事吗? 一开始都是这样。或者那样。他们做了那件事,去了那里,然后来到荷兰。流亡者的叙事是没有日期的。短短的 战后 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们的心理时钟在重压之下坏掉了。一切都坏掉了。地点和时间分成了 以前 和 后来 ,生活分成了 这边 和 那边 。他们突然间没有了证人、父母、家人、朋友,乃至借以重构生活的平常见到的人。没有了这些可靠的中介,他们被抛回了自身。 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记忆经过许多个中介,以朱丽叶 比诺什或红白蓝编织袋的形式出
主人公 那谁 (是的,他没有自己的名字)是个心情不好的年轻人 他受过法国高等教育的充分洗礼,拿到了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没去找工作,反而做起自己喜欢做的事儿 宅在家里躺平,无所事事。时间一长,父母把他踢出家门。他漂到巴黎,和另外三个大学同学合租。为了分担房租,他随便找了一份实习生的工作,但因为实在无法满足老板的特殊要求,他被开除了,重新过上了无所事事的死宅生活 他不明白为什么世界要运转得那么快。人们仿佛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要什么,要去何方。而所有这些确定性都令他生厌,使他嫉妒。 他总被人说: 你这是在虚度生命,你会后悔的。 那谁 从不反驳,只是在想:我没有虚度生命,只是在看着生命流逝,就像任何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一样,不同之处在于 我是一个心满意足的观众。
芭芭雅嘎是女巫,但不属于女巫的团体;她既可以是善人,也可以是恶人;是母亲,也是杀死女儿的凶手;是女人,但没有、也从未有过丈夫;她伸出援手,也策划阴谋;被人类社会驱逐,也与人类沟通;是战士,但也操持家务;是 死人 ,也是活生生的人;她会飞,但同时也被束缚在地面上;她只是个 偶然出现的人物 ,却也是主人公通往幸福之旅的关键一站: 礼貌的 和 粗鲁的 主人公在她的小屋前驻足,他们吃饱喝足,舒服地洗个澡,听取她的建议,带走她送的魔法礼物,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翻译成更现代的语言,她是异见者、流放者、失败者、隐居者、老处女、丑八怪。她的形象依赖于口述传统,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也是一面集体的镜子。她的人生故事开始于更好的时代,那时她还是金色芭芭、大地之母。后来,她成了被驱逐的稻草人,但依然用诡计
2022年美第奇外语小说奖 2022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格雷格 巴里奥斯翻译图书奖 《前言》独立出版奖编辑部首选 2022年《纽约客》年度好书 一座位于乌克兰顿巴斯 灰色地带 的小村庄,村子只有两条街。担忧被交战双方炮火误伤,居民都撤离了,只剩下养蜂人谢尔盖 谢尔盖伊奇和他学生时代的死对头帕什卡两人留在这片缺电缺粮的荒芜之地。他们分别住在列宁街与舍甫琴科街,因战争被迫化敌为友,对饮蜂蜜伏特加,交换偶然能获得的食物和日用品,日复一日度过战争边缘的荒谬日常。谢尔盖伊奇遵循着 什么也听不到,什么也看不见 的生存之道,唯一关心的是六箱蜜蜂的健康。当冲突的风险逐渐逼近,养蜂人决定离开家,把蜜蜂带往一个可以安静采集花蜜的地方。 谢尔盖伊奇开车拖着蜂箱向西而行,通过数个检查站与关卡,在扎波罗热与克里米亚扎营。当人类
本书由两部看似独立的中篇《阅读屠格涅夫》和《翁布里亚之家》组成,描写了爱尔兰和意大利两个陷入命运深渊的女人的一生。《阅读屠格涅夫》的故事开场时,女主已经在疯人院里度过了三十多年。在一个感情生活如一潭死水的爱尔兰小镇,陷入无爱婚姻的乡村女孩露易丝与少女时期爱慕过的表弟重逢:这个因体弱多病而无法正常生活的少年,在废弃的墓园里为她读屠格涅夫的小说。而在表弟死后,她靠着与其亡灵热恋,活过了漫长而煎熬的下半生。 《翁布里亚之家》描写了一个本该出生就是死婴的女人,要是在人生的后半段,没有发现自己的小小天赋,依靠写作言情小说排遣、疗愈不堪回首的前半生,她又该身归何处?一场突如其来的火车爆炸案,让她与几位幸存者互助陪伴于记忆幽魂出没的意大利翁布里亚一座乡间别墅,彼此注视灵魂之痛,亲历伤口愈
《长岛》是《布鲁克林》的续篇,续写了艾丽丝在和托尼结婚生子、搬去长岛之后的生活。他们的关系出现危机,艾丽丝不愿抚养托尼和婚外情对象所生的私生子,回到了爱尔兰的家乡。在那里,她重逢了旧时闺蜜南希和旧日恋人吉姆,却不知道这两个人已经有了结婚计划。吉姆和艾丽丝旧情复燃,故事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故事以三位主人公的视角交替叙述, 恩尼斯科西宇宙 中的角色轮番登场,整个故事围绕着爱情、家庭和个人选择展开,深刻刻画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情感的多面性。
图书市场越发繁荣,装帧越发精致,书店越发引人驻足,作家也从未像现在这样红遍全球,但真正的文学却近乎绝迹。杜布拉夫卡假借一个被英美文学市场冷落的东欧人之口,一一吐槽当今文学世界的诸多乱象: 隔三差五就会横空出世的文学新星;被反反复复 重新定义 的文学;各显神通的身份政治书写;本末倒置的版权运营模式;宛如超市与咖啡馆结合体的书店;本质上与图书无关的书展;做派与作家无二的网红编辑;认为伊万娜 特朗普比布罗茨基更能 对祖国的政治形势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 的媒体书评 文学失去了它的准入机制与评判标准,任何明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宣传他们的新书,任何一种负面评价都能被狡黠的市场拿来营利。 然而,最诡异的一点还是:在这个无比 民主 的全球化大市场上,其文化 商品 及创作要求,却总能让人想起我们的老朋友
本书是著名德语诗人里尔克的书信集,创作于1903至1908年间。这是里尔克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此时的里尔克正值三十岁左右,在这些书信中,里尔克回答了一个青年诗人的困惑与思考,问题与彷徨。他谈到诗和艺术,谈到两性的爱,谈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是每一代青年人都会面对的问题。《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给迷茫中的青年诸多开解与鼓励,不仅启发了冯至等杰出诗人,更成为了一代代文学青年心中的经典之作,是里尔克作品中被阅读最多的一部。
一个孩子诞生。他将被命名为约翰尼斯。他会成为一名渔夫。 一位老人逝世。他的名字叫约翰尼斯。他曾是一名渔夫。 以初生为晨,寂灭为夜,在晨与夜的两端,小孩/老人约翰尼斯的漫长一生微缩成一日时光:始于小约翰尼斯的父亲奥拉在妻子分娩时的思绪,终于老约翰尼斯注视着自己的棺椁缓缓下葬。 恋爱,劳作,养育,清晨料理台上未满的烟灰缸和咖啡杯,凡人岁月的种种瞬间与日常之物,此刻被 存在 赋予庄严闪亮的意义。 日月往复,万物流变,生命轮转。 永恒如一日。
凭借着独特的智慧和叙事的力量,杜布拉夫卡带领我们从俄罗斯穿越到日本,从巴尔干雷区到美国的公路,从1920年代到当下,探索了叙事和文学创作的动力、移民的身份与处境、女性及其写作、战争后遗症、当今时代文学的处境等诸多命题。全书分为六章,在历史和地域之间交织跳跃,却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杜布拉夫卡以各个文化中古老神话都具备的 狐狸 为原型,逐层揭示了 故事之为故事 的奥秘。
当代文学大师、观察与内省的天才卡尔 奥韦 克瑙斯高,四季文学创作计划最终卷。 为了完成这部四季系列的收官之作,克瑙斯高向身边所有人收集了他们对于夏天的印象:冰块、草坪、醋栗、烧烤、蝴蝶、冰淇淋 对它们进行了生动的阐释,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文学意义上的世界。这些思考与记录女儿成长和一家人日常生活的日记穿插在一起,就像在我们司空见惯的夜空里点缀上满天星斗,熠熠生光。 克瑙斯高以广阔的笔触和亲密而真挚的情感表述,重新挖掘了自己的童年回忆,反思自身与父亲、家庭乃至整个世界之间的关系,与前三卷形成巧妙的呼应,在所有细节的描述里,唤起我们对于世界的共鸣。
《魔术师》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德国边远小城吕贝克拉开帷幕,男孩托马斯 曼在那里成长,父亲保守,受礼教约束,母亲来自巴西,迷人而难以捉摸。年轻的曼向父亲隐瞒了他的艺术抱负,向所有人隐瞒了他的性取向。他被慕尼黑富有、有教养的犹太家庭吸引,娶了这家的女儿卡提娅,生了六个孩子。 在意大利度假时,曼对在海滩上遇见的一个男孩产生渴望,并写下《死于威尼斯》的故事。陪卡提娅在瑞士疗养时,他又迷惑于使人无法离开的高山氛围,写下《魔山》。他成为当时成功的小说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反复期待他的政治表态。他逃离德国,前往瑞士、法国,再到达美国。他的漂泊后结束于苏黎世以南的基尔希贝格。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家庭传奇,背景跨越半个世纪,历经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托宾精心打造了一个
《骑兵军》是俄国天才作家巴别尔的代表作,创作素材取自于巴别尔26岁时作为战地记者跟随布琼尼统帅苏联红军骑兵军进军波兰的行军过程中的战地日记。此次大站是世界历史上*后一次大规模骑兵会战,历时三个月,作者在书中用直接简练却华丽的语言,通过35篇散记描绘出了在波兰的苏联骑兵军真实的军旅生活。 作为犹太人,他不否认苏联骑兵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作为革命者,他也不避讳苏联哥萨克骑兵犯下的错误。 《骑兵军》一经问世便震惊世界,在苏联,先被追捧后被封禁,更为巴别尔带来杀身之祸;在欧美,被同时代的文学家惊叹为旷世之作,为他赢来不朽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