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沈复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摘取了人生中难忘的时刻缀集而成。它以夫妇二人的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漫游经历,其中涉及古代生活艺术、家庭伦理、经济文化、山水游历等多方面的内容,真实而丰富地展示了当时普通人的人生际遇与生活环境,被人们称为晚清 小《红楼梦》 。 《围炉夜话》是清代王永彬撰写的格言类文集,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中国人处世三大奇书。全书共221则,从读书、修身、教子、养德、交友、处事、治家等多个方面,畅谈古人 立德、立身、立言 的智慧,篇幅短小,意味隽永。作者创设了一个冬夜拥着火炉,与家人闲坐畅聊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给人以润物无声之感。本书在内容上对生僻字及疑难字进行注音释义,每一则格言都配有精心挑选的插图,力求为读
阅读我国古代散文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他对《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历史散文的挚爱已经不是秘密,其他散文,诸如议论、抒情、写景、状物、书信、序跋,乃至宗教经典,也无不饱览,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乃至科技、宗教各个方面。现在,,我们把在他的文章、诗词、讲话、批示等中提及的、称引的和化用过的古代散文作品汇成一秩,并加以简要注释和说明,这对于了解的文化性格和情感世界、对于了解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都是有意义的。作为一位伟大革命的,他的阅读活动,有同于常人的地方,也有他的特殊之处。这些阅读活动,总是同他的政治生活、军事生涯乃至经济活动,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都发生着或明或隐、或紧密或间接的联系。
这套丛书共分诗骚、先秦两汉文、历代小赋、历代小品文、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唐宋八大家文、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几十册,收录作品2000余篇,总计500万字。在编写体例上,它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各类文学选本和鉴赏辞典,除传统的作者简介、注释外,另辟(今译〕、〔点评〕、(集说〕诸栏目。
《漫游随录》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王韬的一部游记集,详细记载了他的欧洲之行,真实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且行文生动,描摹细致,具有相当的可读性。1867~1869年,王韬应理雅各之邀漫游西欧,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次对欧洲的实地考察,每至一地,他总要“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之醇漓,识其国势之盛衰,稔其兵力之强弱”。英、法等国的物质文明、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给了王韬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刺激,他当时就将自己的见闻观感笔录下来,十几年后回香港再整理成的《漫游随录》。
《沈文肃公牍》十六卷收集了沈葆楨在巡台和督江时与李鸿章、左宗棠以及闽浙、两江、湖广的督抚司道和师友的往来函件。至六卷表述作者巡台的积极奋战以及日本退兵后的善后工作和整治的各项措施。第七至十六卷则是作者督江的政事活动。诸如赈災荒、修河堤、通海运、理监引、减税则、除罂粟、清积案、增书院、裁兵留勇以及裁厘改税等,集中了作者从1874提到1879年治理江南民政、军政、财政、经贸、文化以及涉外等领域的主张和措施。是研究中国近代史颇具有价值的资料。本书收集沈葆桢各种公函一千余件,内容有关政事与吏治,其中多涉及之管辖、防务和经济开发。
《玉堂闲话评注》一书,对亡失于宋元之间的五代作家王仁裕的笔记轶事小说集《玉堂闲话》做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解读。、《玉堂闲话评注》对散见于《太平广记》、《类说》、《绀珠集》、《说郛》、《资治通鉴考异》、《竹庄诗话》、《锦绣万花谷》、《岁时广记》、《永乐大典》、《唐诗纪事》、《能改斋漫录》等古籍中的《玉堂闲话》篇什,进行了细致地辑佚、校订和整理,同时还吸收了近年关于《玉堂闲话》研究的成果,形成了一个目前最为完整的《玉堂闲话》辑本,使长期佚失的《玉堂闲话》得以重现原貌,填补了我国古代笔记轶事小说集和杂史研究的一项空白。第二、《玉堂闲话评注》对从古籍中辑出的186篇(条)故事,进行了全面的注疏、解释,拓展了《玉堂闲话》辑本的文本内涵和意义能指,使读者能更为深入地了解原作所涉及的晚唐五代社
扬州评话中的名篇,用扬州地方言阅读更具韵味。
本书系统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得与失,洞见与不见,彰显与遮蔽,释放与压抑,从中概括和提升出四个主题:女性意识、女性主体性、女性文学传统和身体写作,并对这些主题的特定历史内涵、具体实践及其所引发的文化冲突等,进行了有条不紊的分析。
本套八卷,每卷之首均有前言,力求讨源溯流,系统介绍此类散文的发展历史,勾勒各时期特色,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相当于一篇文类史,读者可由此了解各类散文的起源、流变及概貌。又因前言为古典散文研究专家所撰,其中既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亦可供专业研究者参考。正文包括选文及其注、译、评四部分,兼顾普及性与学术性,使这套书也为普及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之作。对于典章名物及一些不常见的字词均有清楚、详细的注释。除抒情小赋因其多丽靡之辞不宜今译外,其他七类每篇均有今译。译文力求信、达、雅,并尽量保持原作风格。重要作品和有争议、有特色的作品篇后有选者简评或点评,介绍其写作背景、思想价值、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普通读者可借助注、译、评,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历代的名篇佳作,专业研究者亦可便中查阅有
本书在选目上基本做到以序跋为主,以短篇为主,以唐宋作家为主,以思想性、艺术性并重的作品为主。在文言文的翻译上,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信、雅、达三者的统一,并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在注释上,力求简明扼要,详略得当,文物典故,搞清出处。在评论上,力求突出重点,评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