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历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佛像和古代建筑的书。作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先生虽然是一位建筑大师,但他一生热爱雕塑。《佛像的历史》此书按年代编写,从南北朝至明朝,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先生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技法、来源、流派、风格及特色都有比较全面的梳理,尤其详细地介绍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这几个大的石窟。梁先生的文笔极美,阅读起来,非常享受。《佛像的历史》在写作时,梁思成先生身处战乱之中,出于一位古建研究专家的天性,他深知战火无情,会使我国大量珍贵的泥塑、木质文物受到毁灭,所以他和妻子林徽因以及几位研究人员踏上了考察之路,赶在日军的前面去把一些古建拍摄记录下来。因为他知道,有可能这是这些古建留在人世*后的影像。书中的绝大部分的照片
◎奈良古美术店主田中昭光(号 无法庵 )采撷原野之花,搭配古董或旧藏花器,集结成《如花在野》四季插花图鉴。 ◎七十七岁的田中昭光历时一年,探访花叶逾百种,以 如花在野 为训,琢磨花与器的平衡,呈现花的自然之姿,营造 如同在野外绽放 般的插花效果。 ◎寒红梅、辛夷、菖蒲、随意草、昼颜 、半夏生、木槿、桔梗、芙蓉、秋牡丹、芒草、侘助山茶、寒樱、笔柿 搭配高足杯、德利酒壶、备前花器、信乐烧、弥生土器、油壶、竹篓、香炉 总有一些花对一个器皿是恰到好处,毫无造作。 ◎书中穿插 无法庵往昔物语 ,回顾与家人、文人、茶友、刀剑客、僧人等旧友的往来交集,忆旧时插花、品茶、赏春、观月、题词之乐。 ◎呈现古稀花道家的人生花趣、茶趣、书趣和禅趣。
山水应该怎么看,是关于中国山水画教学、创作、研究的核心认知。“山水”不是“风景”,“山水画”不是西方的“风景画”。要想画好山水画,必须首先从观念上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山水,什么是真正的山水画。本书作者试图探寻古人观看山水、表现山水的方式,并结合山水画创作体会和古画研究经验,探讨‘山水画应该如何欣赏’,如何超越所见,领会“象外之意”。在此基础上,作者意在探讨“什么是真正的中国画”,分析中国画的“高级感”(古意、境界等)从何而来,中国画对人的精神作用(畅神、超越性)等问题。
美国东岸*重要的美术馆,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每年会推出二十项左右专题展或个人回顾展。有的耗费巨资,策划经年,牵动四方,一票难求。陈丹青旅居美国期间,经常流连于各大美术馆与博物馆,观赏艺术原作。 《回顾展的回顾》记录了陈丹青在美国观看的50余场展览,广泛涉及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和艺术流派,远自古希腊雕塑,卡拉瓦乔、委拉斯贵支、维米尔等,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代表画家,当代艺术家,乃至中国的古今艺术品。抛去艺术史,抛去定论,他以普通观众的视角审视原作,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与大师素面相对时的无声交谈。
山东嘉祥武氏祠,是现今保存较完整的画像石祠堂,是东汉晚期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祠堂建筑。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墓地祠堂以及地面石阙等建筑物上的石质构件。汉画像石上记载的故事题材广泛,几乎涉及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可以说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石头上的中国画——武氏祠汉画像石的故事诠释》是对武氏祠66幅汉画像石上记载的百余故事的全方位解读。作者以画像石图像为经,详细描述画面内容,介绍了画面上所记载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相关的当时的社会习俗,以期读者对济宁汉代画像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有更为深切的认识,对汉代历史有全景式的了解和感知。
《草虫画谱精编》是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草虫画谱》一书基础上的全新改版精编,系统增补了大量图例,并增加了工笔部分。根据草虫的特征分为十二类,逐一讲解各类草虫的结构、特点、画法、构图等,步骤明晰。每种草虫分 结构特征 写意画法 工笔画法 ,一一图示步骤,便于爱好者学习或创作时参考。 张继馨先生是画坛耆宿,以花鸟擅名,画路宽广,花卉蔬果,翎毛草虫,尤显示出他深厚的功力。况且继馨先生长期从事美术教育,重视基本功训练,曾编绘《草虫画谱》《鸟类画谱》《蔬果画谱》《博古画谱》等数十种行世,深谙画谱对初学绘画的作用。这本《草虫画谱精编》由戴云亮先生整理,概论而外,分类部署,每种草虫分 结构特征 写意画法 工笔画法 ,一一图示步骤,对普及绘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现年九旬高龄的张继馨先生特地为
日本传统色,脱胎于日本社会、传统文化及日常生活,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名称典雅,意蕴非凡,凝结了日本对色彩的独特感觉。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祭祀礼仪,乃至艺术文学等方面,都有传统色的身影。 日本传统色约有1100种,传统色研究专家长泽阳子从中精选了160种*代表性的颜色,配以优美文字和精致手绘,成就了这本色彩美学赏鉴之作 《日本传统色》。 茜色、东云色、瓶窥、钝色、赤朽色、萱草色、留绀色 这些典雅的色名与缤纷的颜色所塑造的世界,不仅透露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照、人对四季变换的细腻感知,更生动地描绘出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之心。
《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研究》是学者李方红在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积累下,在其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综合性著作。该书不仅采用了传统美术史风格学的研究方式,还将图像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视觉文化研究等跨学科研究方法融入其中,重新梳理、再现和重塑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的整体面貌和生态。本书共有五章,在向读者厘清徽宗绘画研究的范式转变后,从徽宗文治的政治特点与文化传承,到宫廷绘画与文化绘画的对比,再到宋徽宗与宋元绘画在面貌和理论的转变,从而总结出徽宗绘画的历史意义与政治使命。
42位艺术家,42个关键词,破解艺术创作与欣赏之道。 近距离接触艺术家,模仿艺术名作,理解艺术家的“想法”,想象艺术家的创作心境,由此体会艺术家的品位、习惯以及创作时的感受。 的艺术家达·芬奇、绘画革命家毕加索、连接近代与现代的塞尚、超现实的国王达利、色彩魔法师克利……200余幅传世名作,现场解读。 与艺术大师“面对面”交谈,理解艺术家创作思路,读懂艺术大师的风格密码,打开全新的艺术世界,在实践中推开艺术鉴赏之门。
对培根的著名访谈有两次,1991—1992年本书作者、法国艺术史学者米歇尔·阿辛博所做的访谈即是其一。阿辛博的访谈进行了三次,1992年培根意外因病去世,后续的访谈计划因而搁浅。时年,培根已经83岁。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访谈,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遗嘱”。 话语简淡,近时亲密,远时断语涵盖乾坤。谈自己,金句迭出;谈他人,满目繁华。访谈内容包括:一是培根的艺术世界,包括培根的艺术理念与绘画实践,例如三联画、肖像画等;其他画家对培根的影响,从契马布埃到米开朗琪罗,到近代画家如梵高、毕加索,到同时期画家如巴尔蒂斯、贾科梅蒂等。二是培根的精神世界,包括音乐家如瓦格纳、勋伯格,哲学家如尼采、弗洛伊德,文学家如普鲁斯特、艾略特、康拉德等对培根的影响;摄影、电影、音乐、文学等艺术
《看名画的眼睛Ⅰ》是日本guo宝级西方美术史大家、前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高阶秀尔所著,是一部重印66次的经典之作。作者以深厚的专业实力、深入浅出的语言,让你看懂古典作品的细枝末节。 在这部作品中可以欣赏到:细腻动人的绘画叙事扬˙凡˙艾克的《阿诺菲尼夫妇像》中的蜡烛、水果都各具象征含义;《春》中的芙罗拉、克洛里斯和三美神在波提切利的导演下共同上演了春之舞曲;伦勃朗的四幅《花神》揭示了画家波荡起伏的人生;库尔贝的《画家的画室》体现了现实的寓意;千变万化的艺术技巧拉斐尔用不自然的姿势为《座椅中的圣母》创作出完美的构图;委拉斯开兹以奔放的笔触在《宫娥》中创造出印象派的光景;维米尔的《画室中的画家》通过科学化的法则构筑出具有立体感的平面等。 作者使用多样的手法,加上妙趣横生的故事,
本书为作者根据在美国执教大众美术教育30余年的丰富经验,介绍了艺术思维、形象思维在美国业余美术培训中是如何进行的,业余美术培训和美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申请,以及进入大学的学习有着怎样不可分割的联系,还有业余美术培训对从事科技、医学、金融等行业的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后,作者分享了自己对形象思维的力量、艺术与科技并存的创新型人才模式的观点和在这一基础上做的艺术实践的成功案例。同时列举了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对观点进行了补充论证,使大家认识到形象思维在青少年美育方面的作用,并大力呼吁对其的关注和培养。
在这本《看名画的眼睛Ⅱ》中,可以欣赏到:天马行空的画面内容高更的《阿门,马利亚》展现了原始异域风情的圣母子;卢梭通过《沉睡的吉普赛人》描绘了一首朴素又梦幻的诗歌;蒙克在扭曲的《呐喊》中流淌出世纪末的不安感;夏加尔以多彩的《我和村庄》抒发对故乡的思恋;蒙德里安用三原色的垂直线和水平线演奏出《百老汇的爵士乐》。 深厚的专业素养,深入浅出的语言,让你了解现代艺术的诗情画意。颠覆传统的表现手法莫奈用《撑洋伞的少女》践行印象派的光学理论;修拉以冷静严密的计算点画出《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马蒂斯充满平面构图和艳丽色彩的《红色的室内景》彰显了野兽派的大胆;毕加索造型生硬的《亚威农少女》宣告了立体主义的诞生;康定斯基将不可视的音乐融入抽象的《印象IV》。层出不穷的创意,妙趣横生的故事
本书是浙江大学 亚洲文化研究丛书 之一种。水月观音是中国佛教本土化过程中产生的图像,由周昉创始。虽然高丽水月观音源于中国,是继承中国佛教文化而形成的图像,但与同时代元代水月观音画法迥然不同,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在中国佛教世俗化和居士佛教的影响下,唐宋元水月观音经历了由重彩向水墨的嬗变,而高丽水月观音依然保持着唐代重彩华丽的画风,这是两国近世社会变革的时差造成的。 本书图文结合,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绘画史的比较研究主题。
工笔画是国画的一种,其注重写实,具有工整、精致的特征,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本书就是一本讲解动物工笔画绘制的教程书。 本书共6章,第1章介绍工笔画的概念与绘制工具,让读者对工笔画有大概的了解;第2章是工笔画基础绘制技法讲解,包括线条的绘制技巧、墨和颜彩的应用;第3章到第6章是案例部分,第3章从简单的龙猫、小丑鱼讲起,带领读者初步认识动物工笔画的绘制方法;第4章讲兔子、猫等绒毛动物的画法,加深读者对动物绒毛绘制的理解;第5章讲解山雀、海龟等有各式纹理和丰富色彩动物的画法;第6章综合前面章节学习的内容,用猫头鹰和老虎的案例讲解复杂工笔写实动物的画法。书最后的部分附带线稿,可供读者临摹。 本书适合对动物绘画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简单回顾了物的结构和稳定性、勃朗斯特酸碱理论、反应的动力学与热力学以及机理分类等基础知识,讨论了酸碱条件下的极性反应机理、周环反应机理和自由基反应机理,探讨了金属反应机理,并简要介绍了混合机理。本书通过总结常见反应机理类型,给出实用的机理书写技巧,旨在帮助读者学习怎样合理推断反应机理和理解反应本质。
2020年1月,本书作者戴亚楠带着孩子们到美国过寒假、看朋友,并受邀在一所创新学校教授中国水墨艺术。结果,一场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节奏。在惶恐不安和焦灼无助中,亚楠与家人度过了一年的隔离生活。 这一年却也让亚楠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前几年和她学画画的妈妈们组成了一个“光明正大爱上美育”的妈妈群,疫情严重的时候,大家每天在群里发出记录生活的小画,情绪就变得舒缓而明媚;这些画画的时间,让每个人去认识平时从未仔细观察的新世界,看到更多事物的细节。 亚楠发现,绘画能够帮助妈妈们平静下来,内观自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状态,诚实地面对自己。这本书记录了她带着妈妈们学习家庭美育的过程,从欣赏艺术到提升审美,从学会画画到践行美育,从认识一根线条开始,慢慢变成周日艺术家。 至暗时刻,艺术就是一种力
这是一本写于1899年的关于西方绘画的图书。作者埃斯特 · 辛格尔顿(1865-1930)是一位多产的美国作家,他编写过“名家名作”系列丛书。本书是由辛格尔顿翻译、选编33位著名作者的关于49件世界名画的52篇文章。这33位作者都是活跃于19世纪欧洲文坛和艺术评论界的艺术史学家、评论家,以及旅行家和画家,如:歌德、雪莱、萨克雷、罗斯金、兰姆、大仲马和龚古尔兄弟等,他们的文章在文学艺术领域产生着持续的影响,许多篇章已经成为经典论述。
本书突破了传统的少儿美术教学范畴,将枯燥的学科知识转化为趣味、简单的绘画案例,从创意的角度让孩子们轻松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 本书也为美术教育机构和学校老师提供了教学案例,这不仅仅是一本少儿美术书,更是一本创意思维的启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