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是我国东周时期的秦国文字,因留以籀文(大篆)刻于十个鼓形的花岗石上,故名石鼓文。又因其每石刻有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的四言韵文一篇,十石共十篇,故又称猎碣文。
中国印论类编由黄惇编著
本书是“书法高考指南”中的一册,全书以长于行书的米芾为学习对象,紧紧围绕书法高考的要求进行学习梳理和有针对性的练习,且提供详细的书法高考真题和信息并进行深入分析,给出建议。本书对每年约3万人之众的书法高考考生很有帮助。
行书是中国书法中实用性和艺术性统一和最为的一种书体。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趋,草如走(跑),趋,即走之意,走潇潇洒洒地走,悠悠闲闲地走,而行书字体正是在书写便利的同时具备了潇洒飘逸活泼多姿的特色,行书又分行楷、行草两种,偏于楷书,称为行楷,偏于草书,称为行草。王羲之、李邕行书作品行楷居多,王献米、米芾的行书作品行草居多。 王羲之、王献之、李邕、米芾是历代公认的行书大家。他们的行书既有机同之处,又风张迥异,各有千秋。 五羲之、字逸少晋代人。其行书结体用笔均出于自然而又极尽变化确立了后世行书结体典范,后代行书大家无不取其道行之,本套丛书中羲之行书选用了《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此碑虽为怀仁集王字,但却是羲之存世书迹的珍品,集中体现了王字行书的风范,是为行楷作品。 王献之,字子敬,羲之
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中国书法。人类一开始即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其特殊的物质条件与笔法结构,留下了后世不可企及的美。后来者对书法美的追求有了自觉的性质,在书法中注入了前人没有的艺术因素,但并不总是如通常说的那种不断,更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面的。由于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历来评价书法,时常使用过分抽象的、不确定的词语。这一点,甚至可以说同中国语言习惯中的模糊性有着关连但是也同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分不开。再是历来的书法史在谈到某家某派时,偏重师承关系;谈师承是必要的,但有时失于简单化,陷入线性思维的模式。就其现实意义来说,不免束缚创造意识。如何多角度、多方位地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我们应当做得比古人更好些。我们要把特定书法家的活动看做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一个显现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坎坷人竹。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文化界、教界没有人不知道弘一法师。他的音乐和书法作品如同他洁如霜雪的人格,早已家喻户晓。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讲求『文以载道』、『文如其一』、『字如其人』,崇尚人品和书画作品的同一性,认为『人品高,则书画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也高』。人
众所周知,现留存于世的趟孟俯墨迹,有相当数量是珍贵的书札。继“尺牍九札”、“尺啧十札”、“尺牍十一札”后,编者又推出这本“尺牍十二札”。本书中的“家书二札”,高三十一点五厘米;“近得帖”高三十点七厘米,横三十点二匣米;一致子明书札”高二十九点三厘米,横五十七厘米;“南谷帖”高二十四点九厘米,横四十九点八厘米。以上五件尺牍,均藏于上海博物馆。“趟孟俯.管道升尺牍三札”高二十九点九厘米;“致季宗源二札”高十五点五厘米。这五件尺牍,藏于故宫博物院。“与鲜于枢墨迹合册尺牍”高二十四点五厘米,横四十五点五厘米;“柔毛帖”高二十七点七厘米。这两件尺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方便读者,本书有释文。因编者水平所限,释文及断句定有不妥,诚望读者郢正。
在谢稚柳的艺术刨作处r旺盛并不断止向更高境界之时,他发现自己的书作虽已十分熟稔并能[写我胸中逸趣],但若投置于中国传统书法的严格定义和广袤范同,则未免显得单纯。特别是对于自己力图新创的绘画来说,理当更应相融合于书法这一门。就在这时,一场令人料所未及突如其来的革命风暴,破坏了所有的秩序,然而却让身陷囹圄的谢稚柳反倒能够腾出时间来,闭门研究自己钟情的书法艺术了。关于唐代人书家张旭草书之作《古诗四帖》的孰真孰伪之说,一向是学术界争沦不休的话题,也是谢稚柳长期以来着意探索的领域在整个研究过程之中,身为鉴定家的澍稚柳以艺术家的眼光,进一步体验了张旭草书的别样意境。尤其是张旭草书用笔所显现的难度和高度,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创作理想。为此,谢稚柳还花费大量时间,悉心勾摹了张旭《古诗四帖》的所有
本书编排独特,以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史为基本线索,收集了从文字的起源甲骨文到当代名人、名家、民族及民间有代表性的福字及有关福的轶闻、轶事,该书集中展示了中国的文字发展史以及精妙绝伦的中国书法艺术,可谓洋洋大观
本套丛书“集字字帖系列”,书体包括简帛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从历代碑帖中选取代表性书家,汇成楹联、诗词作品集,适合已有临帖基础,尚缺创作经验的读者使用。本书尊重原帖原字,通过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将字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做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读者创作时提供参考蓝本。唐寅(1470-1524),明代画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书学赵孟頫、文徵明、李北海、米芾各家,以结体俊美婉媚、用笔娟秀流转的赵体为根基,并融入了李邕斜长的字姿,于秀润中见遒劲,端美中见灵动。本书通过集字成对联集中展现褚遂良楷书书法艺术,按字数多少、书写难易排列,便于临习。
《钟繇宣示表/青少年书法实用教程》以三国时魏钟繇《宣示表》中的点画为基础,通过分析其点画、偏旁和间架结构、章法,结合古代经典书论等常用学习理论,提炼学习钟繇书法的主要特点,其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因而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临书楷模。《钟繇宣示表/青少年书法实用教程》是学习和吸取钟繇小楷书法原材料创意灵感的范本。
作者学书已有三十多年,临摹过的碑帖不少,先从楷书入手,再进入行书、篆隶,又由章草向草书发展,整个过程还是循规蹈矩。至于临习章草,是一个偶然的因素。章草的范本相对较少,除《急就章》、《月仪帖》、《出师颂》、《千字文》外,其他只是一些零星的小品。作者之初学章草,是从皇象《急就章》入手。皇象《急就章》在章草中属于比较端庄的书体,历代书家认为其是章草的典范,该帖附有释文,临习时方便对照。宋克《急就章》、赵孟頫《急就章》皆从皇象《急就章》出来,作者将之作为辅助的参照临本。《月仪帖》相传晋索靖书。但米芾《草书九帖》里的《吾友帖》中认为。《月仪》不能佳,恐他人为之,只唐人耳,无晋人古气。与索靖另一帖《出师颂》相比较,《月仪帖》薄而新艳,《出师颂》质而古朴。虽然《出师颂》也被米芾定为隋人所
《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精)》为广西著名女书法家王茁的精品新作,书中以《千字文》为创作内容,以篆书书写而成。全篇书写流畅、结构严谨、造型丰富、秀气挺拔、结体尖细、到位,用笔熟练精妙、方折劲峭、平稳,字体疏密处理得当,线条圆熟优美。总体气象可谓神满气足,有如奔腾之水顺势而行,视觉上既流美又端凝,始终能吸引欣赏者的目光。 此书的出版,可让读者欣赏到优美的篆书字体,同时也给书法爱好者提供篆书千字文创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