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令世界瞩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内容多在历代儿童教材中得到了宣传,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些儿童教材,经过历史的检验,确为传授知识、通晓事理、进行道德教育且易诵易记的通俗读本。 《增广贤文》是清代流传很广的一部蒙学读物,旧时民间有“学会《增广》会说话”的谚语。 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国学热不断升温,蒙学经典更是波推浪涌、方兴未艾。在今天,许多读者慧眼识珠,仍然选择《增广贤文》等传统蒙学读物作为自己人生的书目,就不得不让人惊叹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了。 《增广贤文》的作者已无从考证,相传是明代中期的一个书生。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谚语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交错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其内容主要是前人
《淡墨秋山诗帖》 行书,纸本。纵29.1厘米,横31.9厘米。 此帖书自作七绝一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使转灵动,结字端妍,结态造势宽展肥美,精神饱满,无款印。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
在天津博物馆,藏有一件董其昌小楷《雪赋》。此作纸本,高二十五点三厘米,横一百四十一点七厘米。书家有言: 雪赋楷书只作三卷,此卷*后。 此书为其得意之作,书家自题: 楷书以智永千文为宗极,虞永兴其一变耳。文徵仲学千文得其姿媚,予以虞书意入永师,为此一家笔法 此言亦道出其书写这件《雪赋》的艺术追求。 编者在将这卷珍迹推出的同时,还尝试将其略微放大与缩小印出,谨供读者欣赏、临习。
《张都大帖》又称《河事帖》。纸本,行书。纵29.4厘米,横33.8厘米。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 《张都大帖》与《烝徒帖》一样,是一封自我推荐信。米芾在信中向长官说明他足以担任治理运河的工作,希望能做到“都大”位阶的官职。米芾清楚地剖析运河的河道弯曲、河水深浅与水流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希望获得长官赏识。精通物理的米芾,与我们认知的艺术家形象,似乎有着天壤之别。该帖字体清秀,章法严谨。也是米芾比较著名的作品。
《李太师帖》 行书,纸本。纵25.8厘米,横31.3厘米。约书于宋元祐二年(1087)。 米芾《三帖卷》计《叔晦帖》《李太师帖》《张季明帖》,《三帖》合装一卷,笔法俊逸妍妙,为米芾行书中的精品。项元汴认为米芾此帖书风与王羲之相近。米芾的书法的确得力“二王”多。但与“二王”父子书法又有不同,王羲之法度紧敛古质蕴藉内涵;而王献之的笔致则是散朗妍妙,俊逸姿媚。米芾的天资个性与王献之较为相近,所以,米芾的结体、用笔中多可以见王献之的风骨。
坚净居是启功先生的齐名,先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也是名扬海内外的书法大师,他独树高标的书法成就,来自他的天分,更来自他的勤奋。先生对书法的勤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广泛的搜集历史法书资料,二是对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三是坚持不懈的熙和习前贤法书。先生对法书资料的搜求可谓不遗余力。 《坚浄居丛帖》分临赏辑是将先生的眉批、旁注、题跋等墨迹,随原帖影印,珍藏辑是选择先生所藏重要碑帖影印。这部丛帖的出版,将为读者研究书法艺术和临习碑帖,提供一套珍贵的资料和范本。
《晋 王羲之远宦帖》 草书,纸本。纵24.8厘米,横21.3厘米。唐人摹本。 《远宦帖》草法以简约为主,虽间有萦绕,亦简略不繁。其字间隔不大,较为拥密,与《十七帖》中间疏润者不类。字形多向横扁发挥,无一笔纵情直下者。行距颇有余地。整篇气势虽不畅速,但和谐无碍,中无滞阻之处。笔画洒落有致,粗细之间匀净清爽,又不失其古朴之趣,从中甚可体会古人作草并不一味求其潦草恣肆,而是凝重而无阻塞;但全面来看,气充意随,一气呵成。
《紫金研帖》 行书,纸本。纵28.2厘米,横39.7厘米。 《紫金研帖》为米芾与苏轼交友的珍贵记录,米芾与苏轼相差十四岁,两人交往的时间长达二十年。苏轼对米芾的书法诗文称誉有加。从此帖中我们可以看到,米芾所谓的“刷”字,实际上是他令笔毫平铺纸上,以便运笔时能产生“万毫齐力”的效果。所以,可以说米芾的这个“刷”法,是适应行书发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后技法上的新变化。
本书是国博馆藏文物整理、保护及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以馆藏的版本稀有的书法拓片或墨迹等文物为主,本册以国博馆藏青铜器金文精品文物《大盂鼎》为内容,采用基本原大的清晰呈现,以图为主,辅以说明性、相关研究论述文字。本书所选法帖在研究中国古代书法方面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也可以用于书法学习者的临写和研究。
《箧中帖》又称《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牍》《天机笔妙帖》。行草书,纸本。约书于宋元祐六年(1091)。纵28.4厘米,横39.5厘米。 此帖正值米芾书艺的*时期。整幅墨色湿润,飞白穿插,更加丰富了作品的生命力。笔锋运行潇洒、灵动,结体倾仰、敧侧不拘一格,行笔速度由缓而急,气势愈来愈雄强。尤其末尾两行,先用急速使转的连笔一气呵成,再用点画分明之笔触,顿挫至终,真是沉着痛快。如此洒脱豪放的用笔是米书中少见的。
《陈揽帖》又名《昨日帖》。纸本,行书。纵25.9厘米,横20.8厘米。 此帖用笔圆润,无剑拔弩张之势。笔画粗细变化,字字皆有新法,唯帖中三个“之”字没有变化,乃美中不足之处。通篇的构筑,布局的安排,皆有让人惊叹之处。颇见文人内心独立,以高雅为己任的追求。大概是米芾晚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