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陆续收到过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也不乏衷心的赞美之辞。有一点没有想到,一本小小的唱本居然引来无数专家、学者、京剧表演艺术家、票友和广大读者的热情关注。毋庸置疑,这是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随着京剧艺术的不断自我完善和不断普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京剧,越来越多的经典名段被人传唱。从读者来信中我们注意到,人们对京剧艺术的认同形同对故宫的认同。置身于故宫,除了震撼别无选择。而身为国粹的京剧,以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的综合运用,通过 生、旦、净、丑、末 不同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几位喜爱唱戏的朋友说,从唱本中学唱了新的经典名段,真是过足了瘾,那感觉就像是点到了穴位;一位爱好京胡的朋友
本书集结自李翰祥导演二*世纪七*年代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的同名专栏,内容涵盖其从影三*年的心得杂感,两岸三地影坛的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等。全书幽默风趣,文辞生动,细节丰富,金句百出,甫一推出海外华文报纸便竞相转载,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此次恰逢李翰祥导演诞辰九*周年暨逝世二*周年,经过重新增补、整理,附上难得一见的家庭珍藏照,同时推出精装限量典藏版和平装版,以表纪念。
这是一本介绍京剧文化的书,以 一戏一文一图 的形式,从说戏、说角、杂说、戏词等几个角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百出经典京剧曲目。同时附带了 京剧大事年表 京剧舞台掠影 一台戏词 (《霸王别姬》),以全面展示京剧的历史发展脉络、艺术形式缩影和叙事特色,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真正地走进剧场 看戏 ,感受京剧的魅力。 在书籍结构设计上,希望读者打开这本书时,像是拉开一道通往京剧艺术的大幕。 给读者的一封信 就是一次邀约,读者借由一张 戏票 ,走进 剧场 开始 看戏 。目录设计成京剧舞台的幕布,大幕拉开戏目显现,幕布后面,生、旦、净、丑几大行当角色的人物渐次出场。 书籍设色按京剧舞台枣红色大幕、浅绿色二道幕、浅黄色三道幕来设计,借此烘托出舞台的氛围。每折戏相对独立,阅读从戏目、戏名、戏种、说
《修竹庐剧话》最早散见于民国年间《戏杂志》 《罗宾汉》《三四剧艺日日刊》《半月剧刊》诸报刊 ,是作者朱瘦竹先生对上海京剧舞台上的眼见耳闻。 朱瘦竹编著的《修竹庐剧话(精)》以“伶的谈荟”“ 戏的谈荟”“伶戏综谈”“盔头、行头丛谈”为类, 生动再现了诸多京剧艺术家的奇闻轶事,舞美服饰以 及对当时名伶、名剧的品评。文章较为详细地反映并 保留了南派京剧的一些特色与资料,不仅为我们展现 了民国时期人们赏京剧、品唱腔的世俗文化风情,更 为我国现代戏曲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价值。
本书分为知识篇和赏析篇两部分,知识篇包括“京剧各行当的演唱有哪些特色?京剧演唱中的各声腔适合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是京剧演唱中的『原板』『慢板』???板式?”等58个京剧知识的介绍;赏析篇共46首唱段,每个唱段包括剧情简介,唱腔谱,唱段赏析三部分。
《图解京剧艺术》是一本有关京剧艺术的通俗读本。 《图解京剧艺术》以图示解读的方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直观、明了地向读者一一展示京剧的简史、特征、行当、流派、表演、音乐、剧目,以及属于角色扮相的化妆、脸谱、服装等,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京剧艺术的整体。书中270张原创手绘图专业、细致,在同类普及读物中独具特色,具有可读性和观赏性。适合外读者以阅读本书为契机,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梅兰芳是20世纪 影响力的表演艺术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性人物。梅兰芳在表演艺术与社会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梅兰芳智囊团“梅党”的谋划与帮助。“梅党”是在清末民初兴起的“捧角”风潮影响下形成的梨园伶党,为梅兰芳提供资源、宣传策划、创排新戏,是近代剧坛特殊的文化现象。本书旨在挖掘隐藏在舞台聚光灯下的“梅党”群体,对其形成、成员构成及与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相互关系进行阐述。“梅党”对梅兰芳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并不局限在舞台表演, 涉及梅兰芳的社会生活。“梅党”对梅兰芳舞台表演艺术的互动关系,分别从剧本创编、服饰布景、表演方式和传统范式等方面,分析“梅党”对梅兰芳舞台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将视线聚焦到舞台艺术之外的梅兰芳社会生活层面,如“梅党”对梅兰芳家庭生活的渗入,内部成员
本书是京剧大师谭鑫培故乡武汉市江夏区 、区文联经谭家授权将编写出版的丛书《京剧谭门》(1-4卷)的第三卷。 本卷内容着力书写以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为代表的谭家近三代人尤其是谭元寿的艺术成就、生活轶事和高尚品德。具体包括:谭元寿审时度势,成功塑造了样板戏《沙家浜》中的主角形象,书写了一部中国戏曲的时代经典。谭孝曾拒 了移居加拿大的高额 ,全身心地投入继承和发扬谭派艺术事业,成为中国京剧院的当家老生。年少的谭正岩,深受谭门的艺术熏陶,摒弃纸醉金迷的明星之路,一心致力谭派京剧艺术的打造与创新,不骄不躁地奋力前行。 本卷还简单介绍了谭门媳妇 京剧表演艺术家阎桂祥及其他谭门代表人物的艺术成就,以及谭派相关的其他逸闻趣事。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梅兰芳的事业和人生也开启了新航程,本书讲述了梅兰芳以文艺工作者、人民艺术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全新身份,投入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他带领梅剧团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多次远赴之前并未涉足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演出,他远赴前线为志愿军战士表演,深入内地为工农群众服务,给他们带去艺术之美与精神之光。梅兰芳肩负着传承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先后担(兼)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等领导工作,积极响应“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参与戏曲改革。1959 年梅兰芳 是推出了自己精心打造的京剧《穆桂英挂帅》,向国庆 10 周年献礼,该剧也成为他后期京剧创作的代表作。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里,他孜孜不倦,身体力行,在戏曲改革、戏
梅兰芳作为一代创立完整表演艺术体系的京剧艺术大师,首先是他在艺术上深入继承传统,并勇于改革创新,发展提高了京剧旦角乃至京剧艺术的整体水平,形成了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京剧梅派艺术。梅派艺术传承发展论文集共收录有关梅派艺术传承发展相关研究论文60余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红鬃烈马》是继《太真外传》之后,由李健整理、张纪华记谱的“梅派京剧失传剧目”之二。《红鬃烈马》剧目故事为虚构,来源于《龙凤金钗转》鼓词。本书所收主体为梅葆玖先生经常上演的 戏的剧本:《花园赠金》《彩楼配》《三击掌》《投军别窑》《武家坡》《算军粮》《银空山》《大登殿》,另为保证剧情的相对完整性,将《探寒窑》《鸿雁捎书》《赶三关》两折的剧本也收录在内,共十 ,并附上主要唱段的曲谱唱词。为了保证剧本、唱腔的统一性和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李健老师参照其恩师梅葆玖先生以及童芷苓、张南云、李胜素等梅派传人的演出本,尽可能准确地加以整理。这套丛书的出版,旨在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并望能对全国乃至 梅派京剧演员、爱好者研习、排练、演出梅派经典剧目,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