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京剧(含昆曲)脸谱概述、脸谱图例、经典论述三类内容构成。概述脸谱源流及演变、功能、分类等后,依净、生、旦、丑顺序展示手绘名家脸谱,略加说明,而以翁偶虹、刘曾复、梅兰芳等讲解、阐释脸谱的经典文字连缀其间。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一端连接着古典文学对历史或传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端连接着表演艺术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再创造;它既是一种传统,一种由一系列固定下来的符号构成的程式化艺术,却也是于细微处变化万千的,是特定表演者的个性化舞台实践。傅学斌先生《京剧脸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提供一般性常识,为“门外的”京剧爱好者指点出解读缤纷京剧脸谱的入口,而且从名家和流派的角度稍作展开,在同一人物不同脸谱间构建对比,顺带阐述了流派传承及特色、表演者个人风格等等内容,笔墨不
《京剧经典唱段100首(金版)》根据作者长期对京剧音乐记谱整理而成,汇集了京剧五十多部剧目的百段著名唱段,以曲谱方式记录了生、旦、净各行当流派数十位名家的唱腔并随附唱词、演员简介,充分展示了百花齐放、各色纷呈的京剧流派艺术特色,既适合京剧初学者参考学习,也值得资深京剧爱好者收藏研读。
如何系统地掌握上口字、尖团字的专业知识,对于京剧演唱、创腔作曲、京胡伴奏、文学研究,乃至音乐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京剧上口字尖团字实用手册》从上口字、尖团字入手,系统概述京剧字音的构成原理和使用方法。 本书精选76段具有代表性的京剧唱词(按十三辙名称顺序排列)标注 上口字、尖团字 ,使读者便于在作品中掌握具体用法。 同时,本书配套20个经典视频。 本书作为一本上口字、尖团字词典类工具书,对于京剧唱念的实践活动,具有参考价值。
杨小楼(1878年 1938年),别名三元,安徽怀宁人,杨月楼之子,京剧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杨小楼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 三贤 ,是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 武生宗师 的盛誉。其幼时入小荣椿社学艺,嗓音清脆洪亮,唱念均遵 奎派 风范,代表作品有《长坂坡》《挑滑车》。 杨小楼在艺术上继承家学,师法俞菊笙、杨隆寿,同时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 杨派 。杨小楼的嗓音清脆洪亮,唱念均遵 奎派 风范,咬字清楚真切,间有京音,行腔朴直无华。唱念注意准确表达角色的感情。从现存的《霸王别姬》《夜奔》《野猪林 结拜》等戏的唱片中,可以领略到他唱念的神韵。杨小楼武打步法准确灵敏,无空招废式,更能恰当贴切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着力体现意境,追求神似,也即 武戏文唱 的杨派特点。
本书系作者整理的梅(兰芳)派京剧失传剧目之一梅派经典《太真外传》的剧本。该剧目故事见白居易《长恨歌》,形成于1925 926年,根据《长生殿》传奇改编为京剧,原为四本,共十余折,分四天演完,蔚为大观。该剧目无论唱腔设计、音乐、舞蹈、服装、舞台美术,均为梅(兰芳)派京剧之集大成者。因篇幅过于宏伟,梅大师本人中年后便不再演出。五十年代梅派传人言慧珠女士曾演出此剧,四本分别在四座城市演出。近代,梅大师哲嗣梅葆玖先生负排了部分场次,梅门弟子魏海敏、李胜素也截取其中重要场次,将全剧浓缩为一台演出。但全部京剧《太真外传》,尤其其中 力士选妃 西阁妒蘋 深宫忧国 等场次业已失传。作者参照恩师梅葆玖先生,以及言慧珠、魏海敏、李胜素等梅派传人演出本,整合整理出这本全部《太真外传》剧本,旨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字音、板腔、技巧是构成京剧唱腔的三大要素。无论对于艺术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还是京剧院团的演唱、演奏、创作、研究,或各界京剧爱好者,都是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 本书论述了字音知识、板腔关系、流派唱腔、演唱技巧、伴奏手段,并对传承性的京剧经典唱段进行分析。绘制了详细的 上口字、尖团字查询总表 ;系统讲授了京剧行当、唱腔、流派的关系,并对京剧老唱片数据展开了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京剧的上口字、尖字在唱念中采用特殊的读音。在第二章中,重点标明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和上口字、尖字的特殊读音,供读者比对。为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作者特地选取了一些音频和视频。音频、视频有京剧的传统曲牌、不同流派的唱腔,也有伴奏以及新创作的京歌。
作者运用丰富的文献材料和大量京剧实践知识,详细叙述了京剧的起源、发展、流派、唱腔等问题,还细致讲述了京剧舞台布置、演员角色、京剧行头、京剧使用乐器等,可以说,本书记叙了关于京剧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关于京剧的 小百科 。本书稿以作者张永和曾出版过的《京剧艺术一知谈》为底本,删减了 票友大赛 传统京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三大文化工程 等部分内容。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 中国戏曲共有三百多个现存剧种,在这三百多个剧种之中,京剧被公认为是中国戏曲的代表。这是因为,京剧在其形成过程中,广集博采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在剧本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导演诸方面都独树一帜,积累了很多财富,取得了很大成就,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在世界艺术的大宝库中也发散出别样的光彩。 自从京剧问世以来,产生的剧目难以计数。有一些剧目,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千锤百炼,成为足以流传后世的佳作;这些佳作中的核心唱段,便成了京剧爱好者为喜爱的 经典唱段 。 对普通京剧爱好者 无论是演唱的人还是拉琴的人 来说,学习京剧,主要就是对这些经典唱段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典京
“走进京剧”丛书(共4册)是专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及对京剧艺术感兴趣的青少年读者精心打造的融京剧知识、名剧故事、京剧欣赏于一炉的系列丛书,文图并茂,美不胜收。 《将相和》《昭君出塞》《群英会》《杨家将》《四郎探母》《打渔杀家》,这些都是京剧发展史上炙手可热、流传甚广的经典剧目,本册精选了三十多个这样的京剧剧目.用生动活泼的故事形式对这些剧目进行了改写和演绎,故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使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故事加深对京剧文化的了解,领略到京剧艺术的魅力。
和任何事物的成长一样,戏曲脸谱的演变也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成熟各阶段。而脸谱演变的阶段性特点各不相同,各有所强调。当你把各阶段强调的东西连接成一条线时,你会恍然而悟:噢!原来所说的脸谱演变是这么回事呀!《脸谱演变》一书为你掀开了长久以来遮挡在脸谱演变问题上的神秘幕帐,让你获知具体、生动的类似“脸谱是怎么来的”这样的知识,而不再是模糊的概念。 《脸谱演变》由李孟明编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丛书:京剧》选取了京剧这个优秀传统艺术形式,力求表现其艺术的精髓,展现其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将这些优秀文化艺术的特质呈现给广大读者,更希望通过它让世界对中国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推动我们传统文化艺术走向另一个*。
本书是为广大的京剧业余爱好者而编写,在唱段选择上选用在群众中流传且较典型的各流派唱段,并在演奏谱的记谱上作了较多的说明。朋友都知道,记谱再详细也不可能尽善尽美,需要在长期的磨炼中及多方观摩中方能体会到、摸索到。谱记得详细,只是给学习者以较多的方便,在大的框架方面不至于走弯路。本书如能在这方面为您提供帮助,正是我们*的愿望。 本书的谱例,有些是参考或部分的采用了前辈们的编记的乐谱;而大部分则是编者重新反复听记有关音响资料并根据我们多年教学和实践的体会作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以帮助广大业余爱好者能更顺利地步入京剧音乐之门。
京剧,又叫皮黄、平剧、京戏等,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影响*的戏曲剧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大剧种和全国性剧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个精神抖擞的台上亮相,一句韵味悠长的唱腔,一张走笔细腻、颜色丰富的脸谱,无不透着梨园艺术的讲究、味道,更是蕴含了传统审美心理、中华传统文化人生百味的脉脉相承。 本书是一本有关中国京剧艺术的知识普及读物。书中既有对京剧发展历程、剧目、流派、表演艺术、舞台艺术等常识介绍;又有作者对戏曲界名家、名剧展开的深入、贴切、独到的分析,全书内容丰富全面、语言通俗易懂是一本普通传统文化爱好者透过京剧了解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全书还收录了近200张极具历史价值和珍藏价值的照片,使读者更直观地领悟到京剧百年传承的历史、诸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的风采,以及京剧艺术以歌舞表现
脸谱是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这种化妆具有图案意味,在构图、勾画、涂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谱式,所以叫[脸谱]。脸谱是由唐代乐舞[代面]逐渐演变而来的。 京剧脸谱艺术是我国民族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仅有丰富的舞台画面,更通过色彩的组合与不同图案,使戏剧人物的性格外化,京剧脸谱有多种谱式,常用于净、丑角色,如脸谱有[整脸]、[十字门脸]、[三块瓦脸]、[六分脸]、[碎脸]、[歪脸]、[僧道脸]等等,采用勾、抹、揉等方法,颜色则红、黄、蓝、绿、白、黑、紫、金、银等各具妙用,以丰富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形象,从形、神、意等方面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即[寓褒贬、别善恶]。
《京剧》教材作为小学音乐课程的地方教材是对国家音乐课程的补充、延伸和拓展。本教材以行当(生旦净丑)为主线,把京剧知识的系统性与层次性有机结合起来。全套教材四册共编排8个单元(8个主题板块),41课书。每个年级每学期设定6课时,每学年12课时。四册共计48课时。《京剧》教材编写呈现了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教材特点,可以传承中华文化,普及京剧常识。
该书是 国人必看丛书 ,其中中国传统京剧卷选编的十五个传统京剧,都是较著名的,有影响的戏。 中国传统昆曲卷介绍了11个传统昆剧故事,以剧目的舞台剧为故事蓝本,介绍的11个剧目包括《长生殿》《荆钗记》《牡丹亭》《南唐遗事》《琵琶记》《千里送京娘》《墙头马上》《十五贯》《桃花扇》《西厢记》《西园记》。 传统地方戏卷介绍了30个中国传统地方戏故事,故事以舞台戏为蓝本,有舞台感和节奏感,适合青年人阅读。该书的30个故事是《半把剪刀》《打金枝》《花为媒》《女附马》《秦香莲》《天仙配》《杨乃武与小白菜》《状元与乞丐》《连升三级》《狱卒平冤》等,均为中国传统戏曲。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才华出众,深为曹操所钟爱。曹操死后,曹丕继魏王位,后又称帝,在政治上对曹植频加迫害,使他过着不安定的生活,才干也无法施展。曹丕的妻子甄后,平素爱读曹植诗篇,同情曹植处境,加上自己日渐失宠,彼此同病相怜,无形中成为诗朋知己,因而也被卷入曹氏兄弟权力斗争之中。她忍辱负重,力求曹氏兄弟和好,继承曹操遗志,完成统一大业,却因此也受曹丕迫害,含恨死去。后来曹植路经洛水,怀念甄后,梦见洛神踏波来会,诵读曹植诗作,并赠明珰而别。曹植醒来,感慨万端,写《洛神赋》抒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