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剧表演的训练方式,在当前我国戏剧影视艺术的实践和理论中,涉及专业演员的职业素质培养,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法国哑剧大师·比佐2017年在上海戏剧学院开办哑剧表演训练工作坊,本书为全部教学实录。 哑剧表演,是肢体表演和面部表情的结合。这一形态的表演由于没有语言表达的参与,对演员肢体动作的力度和精度要求极高。从总体来看,演员肢体动作的力度和精度需要在可控范围之内,面部表情成为必须的辅助手段,因此对肢体动作和表情配合的技巧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行之有效地训练,使得演员掌握哑剧表演的基本技巧乃至不错技巧,形成演员个人化的表演风格,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继二○○四年青春版《牡丹亭》之后,作家白先勇带领原班人马制作新版《玉簪记》,将中国传统 雅致的琴曲书画,在舞台上赋予新意。《云心水心玉簪记:琴曲书画昆曲新美学》由白先勇总策划,制作团队共同书写:包括张淑香的新剧本、新观点,传承大师华文漪与岳美缇的现身说戏,书法家董阳孜的书法挥洒,画家奚淞的白描佛像与色空不二,王童、曾咏霓的淡雅服饰,王孟超的极简舞台设计,古琴大师李祥霆与千年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剧中亮相,美学家辛意云的情爱新诠……《云心水心玉簪记:琴曲书画昆曲新美学》将一出今日看来也毫不落伍的爱情戏曲,演绎得淋漓尽致,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长生殿》是清代剧作家洪昇的杰作,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二人从长生殿盟誓到马嵬之变,再到天上团圆的传奇经历。前半部分着重描绘了他们的爱情与盛唐的繁华,后半部分则展现了安史之乱后,二人天人永隔,但真挚的情感最终感动了上天,得以在月宫中团圆。全剧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本书稿精心摘选了《长生殿》中的经典段落,并配以精美的图画,同时辅以许渊冲先生优雅流畅的译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场视觉与文字的双重盛宴,以供其深入鉴赏与品味。
“乾坤”,古人借称天地,包罗万象。中国戏曲在舞台上演绎的各种故事,似乎只有用乾坤来形容,才能显示出它的浩瀚广博。近200年的京剧,就是艺术递变和融合的历程,是腔调合流、行当融合、剧目吸收的历程,是兼容并蓄、不拘一格集百家之长、臻于完美的历程。近千年的中国戏曲,离不开伶人的印迹,离不开城乡的印迹,离不开风俗时尚的印迹,更离不开传统文化渲染的印迹。《京剧:戏里乾坤》,再现的是中国戏曲和京剧的漫漫征途,是沧桑时代的印迹。时至今日,舞台上的“生旦净末丑”演绎的仍是天地间寻常与独特的故事。
《秦腔字韵》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王志直研究员创作的一本关于秦腔声韵学专著。秦腔、京剧、昆曲与诗词一样,都是很讲究声韵的,不知声韵就永远入不了秦腔的门,这本书是王志直研究员数十年从事戏曲研究与教学经验的结晶,是如何才能唱好秦腔的基础教材,读了这本书就能懂得把秦腔唱得更好更美更加字正腔圆。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涉及秦腔中语音唱腔的发音方法、秦腔唱法的发展规律和动向的研究与解读等;下篇选编了作者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主要涉及秦腔的历史源流、剧种的语音特点、唱法特点特色以及剧目的评论性文章等。
《三岛由纪夫戏剧十种》(上下册)选取了三岛戏剧中极具代表性的十部作品,《绫鼓》《葵上》《鹿鸣馆》《早晨的杜鹃花》《蔷薇与海盗》《熊野》《黑蜥蜴》《萨德侯爵夫人》《长刀之夜》《癞王台》,其中多次为首次中译本出版。本书试图以戏剧家身份为切口,从三岛瑰丽而暴烈的戏剧作品出发,还原一个更为完满的三岛由纪夫文学版图。
本书是我国有关大型晚会的专业用书。作者吕艺生凭借丰富的实践积累和同行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对大型晚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与阐述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可读性强。本书内容涉及大型晚会策划、创意、结构、台本与串词的撰写、编排的艺术手法等。不仅对其复出并繁荣的历史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还对编创人员的构成、创作排演队伍的组织、生产指挥以及营销等进行了全面探讨。可作为编导、舞美设计、作曲家、撰稿者以及大型晚会组织者们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我国有关大型晚会的专业用书。作者吕艺生凭借丰富的实践积累和同行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对大型晚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与阐述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可读性强。本书内容涉及大型晚会策划、创意、结构、台本与串词的撰写、编排的艺术手法等。不仅对其复出并繁荣的历史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还对编创人员的构成、创作排演队伍的组织、生产指挥以及营销等进行了全面探讨。可作为编导、舞美设计、作曲家、撰稿者以及大型晚会组织者们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为导演专业本科编写的基础理论教材。导演学基础理论讲授将与导演专业创作实践配合进行。本书从方法论角度切入研究课题,虽然仅涉及到导演学的基础理论,但是导演学是一门呈螺旋形的学科,在基础理论讨论中阐述的一些专门命题,诸如“行动”、“二度创作”、“综合艺术”、“调度”、“音乐·音响”、“节奏与气氛”等等,还将在导演艺术创作论中展开更深入也更广泛的讨论。本书也可供在剧院从事导演艺术创作的年轻导演们阅读。
本书收录汪曾祺创作的三十三篇文章,围绕中国戏曲展开,文笔细腻,情感真挚,独具魅力。 《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揭秘汪老与戏曲深厚的缘分;《读剧小札》是对戏曲理性、睿智的解读;《名优之死——纪念裘盛戎》追忆戏曲界名人,清淡笔触之下再现真纯的人性之美…… 戏如人生,尽是起伏跌宕;人生如戏,点滴自在我心。
戏曲艺术与中国电影的亲密关系始自电影诞生,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凸显于不同节点的互渗与遇合。媒介时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戏曲艺术以独立姿态展示自我的机会,戏曲艺术成熟于农耕社会的艺术形态无法适应快速、信息密集的现代生活,并因此正逐步被受众所遗忘。而作为现代媒介之一的电影,则以媒介时代亲历者与构建者的身份,勇立潮头,拥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戏曲与电影的相互扶持又一次进入到研究者的视野。戏曲与电影相伴共生的历史中曾有过三种结合形态,即舞台表演实录、戏曲艺术片和包含戏曲元素的“戏曲元素电影”。这三种方式中,舞台表演实录以固定机位如实记录戏曲表演的过程,其艺术本体是戏曲,完全是戏曲的审美;戏曲艺术片的艺术本体与审美则具有模糊性,徘徊于戏曲与电影之间;而“戏曲元素电影”
“舞蹈文化概论”是舞蹈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是舞蹈学科各专业学的必修课程。本书是以人类的各种舞蹈行为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各种舞蹈行为中的基本理论,设计种类舞蹈的发生、发展、形态、功能等,进而对这些理论做概括的论述,使同学们掌握舞蹈文化的基本知识,认识舞蹈文化的基本原理,掌握舞蹈文化的基础理论,使同学们对舞蹈文化有较为系统的认识,以提高同学们的专业基础理论修养。
故事从2000年的一间台北病房里濒死的五号病人讲起。他得了一种怪病,不停地发烧,快要死了,这种来自命运的躲不掉的“消耗”的感觉促使他从台北到巴黎,从巴黎到上海去追问前世今生。故事就此展开,五号病人惊奇地发现,自己与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名叫顾香兰的上海妓女息息相关。五号病人,顾香兰,伯爵,江红……这些人的生命纠缠在一起,如真似幻,一环套一环。 在这个故事中,“梦”成为了参与现实的一部分,人可以长久地睡去,去往梦中建构的那个世界,过完全另一种人生。这种设定让人细想心惊——我们究竟是真实存在着,还仅仅生活在某一个人的梦中?如果一个人,他在你的生命里来去自如,突然出现又疏忽消失,那么是否因为,你只在他的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