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 鲍什(Pina Bausch,1940 2009),德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编导家, 舞蹈剧场 的创立者。对20 21世纪的舞蹈、舞台艺术乃至当代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是英语世界部全面研究鲍什舞蹈生涯和舞蹈艺术的著作,作者通过手的笔记和访谈资料,对鲍什的生平、思想、代表作品、创作方法、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本书作者是专业的舞蹈艺术研究者和实践者,多年研究皮娜 鲍什,编著有《皮娜 鲍什研究及评论集》,对皮娜 鲍什的艺术有全面、深刻、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结合具体的舞蹈剧场案例《交际场》,对鲍什舞蹈剧场的创作方法和实践进行了解剖式分析,发人深省;亮点之二在于参照皮娜 鲍什的编舞和教学方法,编写了一整套供舞蹈家实际操练使用的指南,对于从事舞蹈和戏剧的读者尤其具有实用价值。
作为交叉学科,舞蹈人类学主要有两条研究路径:一种是遵从和套用传统人类学的方法,以舞蹈作为案例来验证已然存在的认识;还有一种是以动作研究为核心,在人类学理论和以舞蹈为代表的人类身体活动之间找到理论的接洽点,《舞蹈人类学十讲》充分显示了德里德 威廉姆斯在后一种路径上的尝试和努力。她从人体运动的人类学理论前沿,对西方学术中涉及舞蹈的各种学说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性批判,涉及西方神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语言学、文学、舞蹈等多门学科的内容。同时,她将 人类为什么跳舞 这种哲学式的追问置于变化的观念中,自然地呈现出学术史的谱系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寻找动作和人类行为的语义内容之间的关系,意在彰显和强调作为隐性知识的动作在人类文化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和作用。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沉淀了千余年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被誉为 壁画上的博物馆 ,其中也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乐舞艺术。敦煌舞之所以有如此独特的魅力,在于它融汇了古代世界多元文明,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走进千年中华文化艺术发展长廊,我们看到敦煌舞就是用肢体临摹,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艺术 复活 ,是一种对石窟壁画乐舞艺术高度的凝练、创作。本书结合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方法,以石窟壁画的乐舞艺术原型为基础,经过深度的考究提炼,身体力行去揣摩敦煌乐舞中极具魅力的舞姿造型,将其重新 复活 于舞台之上,这为中华民族乐舞艺术的传承创新增添了新的内涵。
本书为《汉学大系》丛书之一,由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博士高众合作撰写,全书27万字,470余幅图片,以中国古典舞现存的问题意识领起,从汉家天下400年的汉画舞蹈焦点上进行深描与重建,在一种舞蹈文化的元模式中探索中国 国舞 建设的路径。该书的重心是按视觉直观的 左图右书 方式着重对汉画舞蹈进行分类与阐释,说明汉代舞蹈在整个中国传统舞蹈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并由此延展到整个中国图像乐舞的研究。
本书是一本面向成年芭蕾爱好者及入门舞者的全面基础指南。书中结合清晰、精美的图示,向读者介绍了芭蕾舞的基本技术原理、动作要点、练习方式,以及身体护理注意事项,并系统地介绍了芭蕾世界的广阔职业选择、相关历史及不同的芭蕾流派。
该书系沈阳音乐学院舞蹈教育教学研究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从 基本概念 基本训练 腰部的基本训练 基本舞姿训练 移重心训练 技术技巧 复合技术技巧 女班、男班训练组合 等内容对中国舞基本功的训练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展示。此书为舞蹈专业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中国舞基本功训练范本,并将对舞蹈专业学生进一步演绎中国舞及其他舞种奠定了基础,也可供舞蹈业余爱好者了解、学习中国舞之用。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艺术瑰宝,它跟意大利的歌剧、俄罗斯的古典芭蕾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舞蹈艺术的学习和鉴赏,*离不开中国民族民问舞。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中国舞蹈的特色教育。儿童艺术教育专业民间舞训练包括藏族舞、蒙族舞、维族舞、傣族舞和汉族云南花灯等几大民族民间舞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各族民间舞风格特点,掌握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结合儿童艺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民间舞动作素材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运用。基于以上原则,本教材具备以下特点: 1.教材分藏族舞、蒙族舞、维族舞、傣族舞和汉族云南花灯五大部分,根据专业特点,各部分教学中适当选择了一些儿童民间舞组合教学,以巩固所学民间舞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另外,
本书分为初步建成舞蹈表演理论与舞蹈表演实践两部分,着力研究探寻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的表演理论与实践美学特征和规律,通过横向比较,纵向交错,平行互动,借此推动中国古典舞表演体系的成功构建。本书通过把握舞台表演艺术这一大系统的美学基础上,与其他子系统进行比较,继而归纳、总结、提炼出舞蹈表演的特性,进行元素化的细化研究。
本书是*部问世的契诃夫表演训练法专著,1953年以英语在美国首次出版,至今已被译为俄、德、法、西、日等十几种语言,成为该训练法流传*广的经典版本。契诃夫的方法强调以创造性的想象力代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情绪记忆,借助外部表达通往演员的潜意识,以获得身心合一的演技。本书正是让演员们能够清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种方法的*指导手册。作者在书中不仅提出了表演的观念与心法,还通过17个练习和10个即兴表演示例训练身体与想象力,向演员们提供了一种有别于方法派的训练,帮助他们 捕捉 变幻莫测的灵感,实现 演技自由 。
本书作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族舞蹈课程用书,其主要内容分为七章: 绪论 朝鲜族舞蹈技术技巧 维吾尔族舞蹈技术技巧 蒙古族舞蹈技术技巧 藏族舞蹈技术技巧 傣族舞蹈技术技巧 彝族舞蹈技术技巧 ,计30余万字。书稿以民族为单元,每一章都对所写的民族舞蹈及其技巧有一个整体性的概述。每一章分为 徒手技巧 和 道具技巧 两大类,而在各类技巧中又按 原地旋转 移动旋转 跳跃技术 和 翻身技巧 等进行编写。各章除介绍舞蹈概述、技术技巧的相关内容外,还设计了测验题和答案,便于教学开展。
拉班舞谱是记录人体动作的科学系统,是目前世界上运用为广泛的舞谱。不同国家不同母语的学习者可以根据拉班舞谱所记录的人体动作没有障碍的完成舞蹈的阅读、再现和交流。本书是世界拉班舞谱教育研究的权威机构 纽约舞谱局拉班舞谱教材系统的中级教材,是在舞谱专家珍.玛瑞特和穆莉尔.托帕兹在1972年撰写的版《拉班舞谱中级学习指导》、珍.玛瑞特在1980年撰写的《中级拉班舞谱学习勘误》以及纽约舞谱局图书馆馆长卢枚蓁女士校审的基础上,经由2019、2021年纽约舞谱局在中国教授中级课程中学员们的反馈而形成的符合汉语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的中译版本。本书的出版,可以让中文学习者系统的学习拉班舞谱这一科学体系,让更多的学习者获得打开拉班人体动作分析理论这扇大门的钥匙。
瑜伽原为古印度哲学派别之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人们希望借此控制心智情感,到达 梵我合一 的境界。今天的瑜伽,一般被认为是健体养生之法。许多学习者反映,瑜伽确实好,但作为普通人,抻胳膊压腿也确实难。那么,有没有一种相对活泼的训练方法呢? 《舞蹈与瑜伽分级教程》主要包括:舞蹈与瑜伽形之美(体位与塑形)、舞蹈与瑜伽动之力(平衡与力量)、舞蹈与瑜伽神之律(呼吸与冥想),以及舞蹈与瑜伽情之韵(情感与表达),学习者可逐级领悟舞蹈的韵律之美与瑜伽的刚柔平衡,进而调节体态与心态。
探戈,2009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堪称南美大陆的文化瑰宝。 安德烈斯·M. 卡雷特罗,阿根廷著名历史学家、探戈艺术家,阿根廷 国家探戈研究院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布宜诺斯艾利斯社会史和高乔史。 代表作品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日常生活》《阿根廷高乔人的过去与现在》 《探戈——社会见证者》等。《探戈——社会见证者》一书为卡雷特罗先 生的经典著作,他带领我们以探戈的视角探析阿根廷社会发展的脉络与深 层关系。 探戈是一部三分钟的爱情,在这三分钟里,两名舞者拥有一场非常浪 漫的爱情。不管你们是认识,还只是陌生人,但一切的美好只停留在这三 分钟里,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本书图文并茂,许多珍贵的图片都是阿根 廷国家探戈研究院的珍藏,能与中国读者见面实属不易,近年来随着皮亚 佐拉作品的普及
《管乐队标准化热身训练教程》共15册,分为 期13册: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上低音号(低音谱号)、大号、低音单簧管,打击乐与总谱第二期出版。
舞蹈艺术创编是一项精神产品的生产活动,是编创者将素材加工、整合,形成作品的艺术生产活动。截止到目前,在我国师范类高校舞蹈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幼师大专等舞蹈课程设置中,尚无一本较为完整、系统的,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实用性教材。《学前教育“十二五”重点规划系列教材·专业技能课系列教材·舞蹈系列:舞蹈与幼儿舞蹈创编》填补了这一空白。
《中等职业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中职中专旅游服务类专业系列教材:形体训练》内容新颖、丰富全面,综合性较强,将芭蕾舞基础训练、古典舞身韵练习、民族民间舞、当代流行舞、健美操、交谊舞、舞蹈创编等知识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通过对身体各部位进行系统全面的训练,来增加体态的美感,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体态气质与审美能力。建议设有服务类专业的学校,每学期都坚持开设形体训练课程,在循序渐进地塑造学生体态美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态习惯,形成独特优雅的气质。《中等职业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中职中专旅游服务类专业系列教材:形体训练》配备光盘,读者可模仿光盘中的示范人员练习。《中等职业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中职中专旅游服务类专业系列教材:形体训练》适合的读者群有高职高专和
为了让今人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的舞蹈文化,感受中国身体形象的艺术魅力,编者们编写了《图说中国舞蹈》。书中400余幅绚丽多姿的史料图片与舞蹈形象资料编织出一次穿越时空的梦幻之旅,以灵动的文字勾勒出中国人的身体美学观念,以焕彩的图片讲述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本书的编写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力求深入浅出,翻出新奇,从一个宽广的视野引导读者全方位了解中国舞蹈的面貌。同时力求内容丰富,给读者提供大量的形象信息,并配以精心设计的知识介绍,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余,便可快速领略中国舞蹈的艺术魅力!
《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修订版上下)》作为一部全面、细微图解中国舞蹈艺术及相关人体文化的舞蹈通史,以近干幅珍贵图片,形象地展示了绚丽多姿的中国传统舞蹈、民族民间舞蹈、戏曲舞蹈、现代舞蹈和东方人体文化。《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修订版上下)》作者对舞蹈艺术的论述和分析,坚持从动作艺术的特性出发,力求以图证史、史论结合,做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有通史贯通古今的史学线索,又兼及各门类舞蹈和相关人体文化的探求;力求学术与审美并重,既可供专业创作者借鉴研究,又为舞蹈爱好者提供了一部融考古、艺术、史学、风俗于一体的艺术史,从而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以便更好地领悟中华典章文物、诗词歌赋、美术与服饰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书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舞蹈教学与研究工作,本书稿是一部有关舞蹈理论方面的专著。全书分别从舞蹈的发展历程、国内外舞蹈的比较、我国现阶段舞蹈的现状、重要的舞蹈理论等方面对舞蹈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索。
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教育研究中心的舞蹈编创课教学,是在舞界专家前辈们多年丰硕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由一名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年轻教师,凭着内心对现代舞事业的热爱,结合自身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完成的一门大学本科教学课程。 本书按照北京舞蹈学院本科编导教学大纲,以舞蹈的纯形式动作开发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双人舞的编导教学,力求为日后教学单元中的动作语言表达、人物形象塑造、内心情感抒发、作品主题树立、情节矛盾冲突等一系列内容的有序推进和深入,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