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邮坛(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集邮文献,其重要性和邮学价值,是构成中国集邮通史和专业史的核心。研究早期邮坛的上海集邮文献有助于考察、梳理中国邮政史、邮票史、集邮史上的许多重要问题。本著以甄别抢救清末民国时期上海集邮文献为主旨,将散见于清末民国时期各种报刊、文集、日记等文献中的有关集邮资料进行剔抉爬梳,置清末民国时期的上海集邮文献于中国集邮史、邮政史、邮票史的大视野中,从文献学视角系统记述从1872年至1949年上海集邮文献的编辑、出版、发行状况及其特点,客观评价这一时期上海集邮文献的历史地位。并且力图将集邮文献史这一课题扩展深化,挖掘华邮珍品、邮商行业、邮票拍卖、邮会、邮展以至新邮炒作、邮票造假等在当时集邮书刊披露的史实遗闻。 《上海集邮文献史(1879-1949年)》分为六编。*编 上海邮
新中国的邮票从1949年开始发行,基本都以建筑、自然风光、动植物为图案,其种类主要有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等。纪念邮票是从1949年10月8日开始发行,新中国的纪念邮票多以重大的政治事件、庆典和节日为内容,对一些革命人物、文化名人以及重要的国际活动也发行过纪念邮票;特种邮票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了经济、社会建设、文化艺术、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山水风光等。 《邮票百科彩色图鉴》收录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10年,新中国所发行的各类邮票品种,以全新的分类方式,全方位展现给广大读者朋友,并依照邮票的志号(及时间先后)顺序,系统介绍了从1949年到2010年我国发行的每套邮票的时代背景、每一枚邮票的图案内容与主题和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以及对邮票图案艺术设计特点的研究和鉴赏等。内容分为:风景名胜类、建筑
本书以航空和邮政史实为主线,结合邮票、封、片的信息讲述世界航空发展的历史。以时间序列,依航空发展阶段设立篇章,以航空知识和集邮知识融合的视角精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900余枚邮品素材。在介绍航空发展历史的同时,展示邮票、封、片的信息。不论是航空爱好者、集邮爱好者,还是航空和集邮双重爱好者,都可以从中获益。这,正是笔者的期盼。
2024 集邮日历《方寸天地 邮票上的中国名山大川》,以邮票为媒,以山川为点,以时间为线,系统梳理、全面呈现中国已发行的名山大川、节日、节气、生肖相关邮票图稿共计 124 套 413 枚, 智仁山水德 ,悟绘事之道,凝时间文化,汇历法精华,纵览邮票上的中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无论是精彩绝伦的技艺,还是精雕细琢的手工,都可以进入非遗的候选名单,在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邮票对非遗保护的推动作用,在于其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于普及非遗常识、唤起民众的非遗保护意识、推动全社会来关心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方寸天地 邮票上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集邮日历用邮票图稿浓缩了中国非物质遗产精髓,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并提炼每个非遗项目的特点,用300多张非遗邮票,一日一图,一图一文,多角度向读者展示东方美学,让读者每翻开新的一页都是惊喜的新一天。
秦克诚所著的《方寸格致--邮票上的物理学史( 增订版)》通过约四千张美丽的邮票,对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到当代,作了生动而系统的介绍,并穿捅了不少科学家生动感人的趣事,可读性强。本书并不过多讨论专业内容,而是侧重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侧重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至于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细节,则点到为止,力求让读者对科学本身及其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联系有更多的领悟,因此本书不仅适用于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高校教师,对于其他广大读者,包括中小学生,特别是立志成为爱因斯坦的青少年,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该书由中国集邮有限公司权威出品,书中将已发行邮票上的传统书画作品,按照时间脉络呈现,系统整理、全面收入中国传统书画、节日、节气、生肖相关邮票图稿共计 139 套 488 枚,富有很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脉络清晰,以时间为线,沧海拾遗徐徐拉开一幅华美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长卷。书中收纳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作品相关邮票94套 394枚,传统书画背后是文人的风骨、文化的风致、文明的流传,书画为古今交会搭建桥梁,在历史长河中重新定位精神的归宿、人文的高地。
本目录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主管部门自1949年10月至2002年12月所发行的全部邮票。目录中对每套邮票都标示了邮票市场价格。本目录图片清晰、资料翔实、价格准确,实为广大集邮爱好者、集邮工作者、邮政工作者之工具书。
邮票图说世界遗产 ,在近年来国内外对保护世界遗产的宣传不断加强的大环境影响下,具有广阔拓展空间的世界遗产专题集邮,日益受到我国越来越多的集邮爱好者的关注。自1987年起,世界遗产名录上开始有了 中国 的名字。在集邮界,1996年前后(准确时间记不清了),朱祖威先生在一家集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介绍世界遗产邮票的文章。这可能是集邮 圈子 里较早提到世界遗产的文章。在国内外对保护世界遗产的宣传不断加强的形势影响下,我国集邮爱好者们逐步发现,世界遗产专题集邮大有文章可作。截至2008年,全球已有世界遗产878项,涉及145个国家。展望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 文件柜 里,迄今还 摆放着 185个国家的1468项申遗报告, 排队 等候审批。由于世界遗产专题集邮具有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特征,难怪它能吸引越来越多的集邮爱
耿守忠、杨治梅编著的《中国邮品辨伪推荐(续集彩版)》是继彩版《中国邮品辨伪推荐》之后,作者在研究和鉴定邮资票品真伪领域所取得的近期新成果。《中国邮品辨伪推荐(续集彩版)》介绍了近260种邮资票品的真伪鉴定,均是作者亲自研究和鉴定过的;也均是在彩版《中国邮品辨伪推荐》中没有介绍过的或虽介绍过而后来又出现的新的伪品。因此将这部书称为续集。续集在鉴定的邮资票品分类上,较前集更为科学、严谨,将伪品细化为伪造品、变造品、臆造品、仿制品;所鉴定的伪品,大多是现今邮市上新出现的利用高科技伪造的可乱真的很好级的。在鉴定方法上更为简捷;在展示真伪不同的显微照片放大倍数上又增大,清晰度更高,孰真孰假,一目了然,令人心悦诚服。
这里收集了第2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纪念藏书票,一共十六张,图片内容新颖、鲜艳,具有历史收藏价值。有蝴蝶、鹰、*、寿带、恐龙形等图形邮票。
集邮是以收集、鉴赏、研究邮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参加集邮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内容。这本小册子可作为集邮的入门读物,以达到奠定邮识基础,提高集邮水平。本书具有对青少年集邮爱好者正确的启发诱导,使他们朝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
《雕刻时光 中国邮票雕刻凹版口述史》以中外 凹版雕刻 艺术为主线,多层面多视角展示了这一界域的来龙去脉与魅力。与凹版雕刻要有聚焦一样, 雕刻时光 叙说的聚焦点,正是人们熟悉的邮资凭证,即有着 国家名片 誉称的 博大 而 精微 的邮票。 这部书回顾了中国邮票凹版雕刻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名家名作,让还在躬耕于方寸艺术领域的邮票的雕刻家、设计家、集藏家、印制专家以及美术家等人物出面,以见证者、亲历者、评论者等多个视角,讲述了邮票以及在邮票中 尽精微 的艺术创作。就这样, 雕刻时光 引领着我们走进了邮票设计与雕刻的艺术世界。
《味邮票》这本独具魅力的集邮专著,今天和广大集邮者见面了,这是当今中国邮坛上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本书的两位作者张振声先生和林轩先生,是广大集邮者十分熟悉的老朋友,也是当前中国邮坛值得称颂的人物。张振声老先生已78高龄,林轩先生比他小17岁,刚刚退休。他们是北京邮坛一老一少黄金搭档,共同的爱好和追求缩小了他俩年龄的差距,并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集邮道路。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集邮刚刚复苏的难忘岁月,他俩是京城集邮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开拓者。他们对集邮满怀激情,忠贞不二。为的是从邮票上得到特有的知识和乐趣,没有其他功利目的。他们不跟风、不随流、从自己的实力出发,扬长避短,为自己设定了与众不同的集邮目标和范围。开始时,他们把收集研究的课题界定为矩形邮票以外的所有形状的邮票(即后来通称的异形邮票
今天,邮票早已跳脱“预付邮资”这种工具性的配角,而独立成为一门只有重要的人、事物才能翩舞其上的艺术伸展台。 邮票里的天地很广阔。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不同音乐家的人生和创作历程,鲜明的色彩背后,有不同的心情。在每张邮票独特的图案设计里,除了赫赫有名却与乐迷们少有机会谋面的音乐大师之外,音乐家鲜活灵动的创作姿态、鲜为人知的生活癖好,又重新因为一张小小的邮票而复活。 邮票这次不随邮戳与信封去流浪了,它留在这里,藉音乐家之口说一则则精采又经典的故事给你听。 八百多张与音乐家有关的邮票,将四百年的约烂音乐史在方寸间展现。音乐家鲜活灵动的创作姿态、鲜为人知的生活癖好,又重新因为一张小小的邮票而复活。邮票此时已不再随信封流浪,而是在这里,讲述一个又一个和乐符有关的故事。
藏书票是一种微型版画艺术,外形小巧且蕴含着深厚的艺术、美学与文化价值,被誉为 版画珍珠 纸上宝石 书中蝴蝶 。历经时代变迁,使其历史价值与收藏价值日渐凸显。作为藏书票的收藏者和研究专家,哈代以对藏书票的极大热情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梳理了欧美藏书票的起源与发展,全面介绍了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藏书票的历史。作者大量列举了著名藏书票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图案风格、收藏者背景及特殊种类的藏书票介绍等,讲述了围绕藏书票发生的有趣故事。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枚枚珍贵藏书票的神奇世界,一幅幅欧美近代社会史的精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