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商业银行多年资产负债管理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推进和探索。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总结和探索,归纳资产负债管理遵循的基本规律,形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框架和逻辑规律。本书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一些指导意义。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在货币的传统三大职能之外,货币与国家的融资和主权、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以及中央银行运作有怎样的关联? 传统货币主义理论认为,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政策实践和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等现实状况挑战了这一认知。 在本书中,著名经济学家帕特里克 博尔顿和黄海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透过公司金融理论来重构货币经济学,构建了国家资本结构,将货币视为国家的股权。央行发行货币类似于公司发行股票,如果增发的货币没有用来支持高质量增长,增发货币会引起通胀;但如果货币增发不够,高质量增长难以获得足够的融资,经济增速则必然放缓,甚至面临停滞和通缩。 本书探寻的 货币是国家的股权 这一本质,不仅修正了货币主义理论和现代货币理论(MMT)的缺陷,也为货
现代货币理论研究横跨数个经济学子学科,如经济学思想史、经济史、 货币理论、 失业与贫困、金融与金融机构、部门收支平衡、经济周期与危机以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大规模地更新、融合了诸多非主流的异端理论。 本书作为现代货币理论的入门读物,以新颖的视角解读宏观经济学,挑战传统思维,揭示货币如何在现代经济体中 运作 。本书根据现代货币理论的主要原则,阐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宏观会计、货币与财政政策、货币制度和汇率等问题。 本书特别分析了由于对货币性质的误解如何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并就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如何解决本国经济疲软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观点。
2008年金融危机结束5年之后,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势的观点仍然是众说纷纭。 美国的量化宽松究竟有无效果?全球的货币超发到底是福是祸?金融市场是渐趋安全,还是越发危险?经济复苏是稳步向前,还是昙花一现? 从黄金市场透析货币,从股票市场分析经济,从*市场了解资本,从回购市场探索金融,从利率市场窥测危机,从房产市场洞察泡沫,从就业市场甄别复苏,尽在《货币战争5》山雨欲来。
《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以国际储备货币的战略价值为中心,以美国、欧洲、亚洲三者之间的货币博弈为半径,用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线索,把各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困境,有机地缝合成了一张大国崛起的全景线路图。 中国的全球化不是欧美化,而首先应该是亚洲化。 只有立足亚洲,中国才能走向世界;只有团结亚洲,中国经济才能成功转型;只有一个统一的亚洲货币,才能在国际上与美元和欧元分庭抗礼,*终形成三足鼎立的货币战国时代!
放眼全球,新常态下银行业如何实现再平衡?聚焦中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银行业如何实现转型?BCG总结提炼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转型趋势、机遇及路径,助力银行业转型突围,寒冬中转 危 为 机 。 全球*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深度访谈逾百位来自监管、银行业、泛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高校、研究机构、媒体和BCG 全球48个国家85个办公室的专家,提出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关键词: 存量提升、增量创新、能力重塑 ,以丰富的经验和凝练的智慧助力银行业开启成功之门。
《货币战争3》以近现代的中国为焦点,从货币的角度观察中国近代的沉沦与抗争,论述了近代中国货币突破各国金融与战争的干涉,一步步艰难建立独立体系,创造奇迹的过程。 作者以鸦片战争为起点,探究和解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指出从金融的视角看,谁能控制金融高边疆,谁就拥有了巨大的战略优势。而金融高边疆的崩溃*终也必将导致政权的崩溃。 国家的边疆,不仅是由陆疆、海疆、空疆(包括太空)构成的三维物理空间,未来还需要包括第四维:金融高边疆。
世界变化越剧烈,越需要稳定的坐标系。在这个黄金、纸币、数字货币、加密资产并存的世界里,能够有预见性地驾驭货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作者尼克?巴蒂亚用 分层 的框架和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件,追踪货币体系的演变,解释人类为什么用信用货币体系代替金属货币,揭示不同层级货币隐藏的秘密,条分缕析地将迷人而复杂的货币历史呈现给读者。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金融体系的运作机制和未来走向,清楚自己的资产位于货币的哪一层,从而在各层货币之间游刃有余地配置资产。
《银行簿记学》是我国留日学者谢霖与孟森合作编纂的一部部门会计著作。该书于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公元一九〇七年)在日本东京印刷刊行,它是继《连环帐谱》之后,由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二部会计著作。《银行簿记学》之基本理论,系以日本学者森川镒太郎所著之《银行簿记学》为蓝本,书中所用账簿格式,又借鉴于早稻田大学商科所定之新式账簿。此外,在编译之际,又参见米田喜所著《簿记学讲义》。作者不仅根据在日所学之簿记理论和方法择善而从之,让中国人士能探明其究竟,而且又根据学习心得体会加以发挥,并结合中国人的习惯而阐明之,以便推行新式银行之会计学,促进中国实业之发达。
信贷是商业银行最核心的业务,是银行利润和风险最主要的来源。当前,好银行和坏银行的区别,主要是由银行信贷经营能力决定的。本书专注于探讨微观层面信用风险的控制问题,作者结合自己长期的银行信贷工作实践及体会,用通俗的语言,辅之以大量的实际案例,阐述了银行日常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道理。本书从信贷从业人员(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应具备的基本概念着手,构建了一个适用于单个客户、单个项目和单笔业务的信用风险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了客户分析、用途与交易背景分析、项目分析、市场分析、还款来源及还款能力分析、担保抵押分析和融资方案分析等。在此基础上,作者还从银行债权人的视角,对信贷业务涉及的企业财务报表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解读,对债券承销及投资、表外理财投资、投贷联动等创新业务及其风险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
本书通过作者深厚的市场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向广大读者全面地介绍了“网格交易法方法”的理论内涵及运用技术。其内容由浅入深地介绍网格交易的由来、网格交易的优缺点、网格交易的五大要素并创新定义了网格交
区块链技术引发的数字货币革命悄然而至,屡遭波折的Libra将何去何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蓄势待发,将如何引领未来支付和商业模式。 数字化经济时代,数字货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Libra是在数字货币领域的一次重大尝试,因此对Libra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对我国开展数字货币尤其是央行数字货币(DC/EP)研发,以及建立数字货币领域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读懂Libra》一书邀请国内对这一领域关注的前央行官员、技术与金融专家一起,就Libra以及数字货币的缘起、区块链与金融基础设施、Libra等加密货币的商业场景与应用、脸书为什么要发行Libra、Libra的运行机制、Libra与其他加密货币及支付方式的比较、Libra对传统货币理论和政策的挑战、Libra与金融稳定及金融监管、Libra可能带来的全球影响等内容展开讨论,以期引发更多的思考和研究。
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货币”的愿景下,于众声喧哗里如何保持冷静之态,是人民币必须直面的终极命题。 不久的将来,全球三百多种货币之中,有没有一种冲将而出,成为凌驾于政治版图和疆域国界之上的超主权货币?本书给我们展示了人民币的未来图景:走一条渐进式的崛起之路,在风云巨变的国际金融格局里与美元、欧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才是未来全球化框架下整个中国的宏伟诉求。 人民币不仅是我们腰包里的货币,还是国库里的货币,是中国得以在更阔远的范围里引起更广泛尊敬的资本和武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关心人民币就是关心你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以及整个世界的未来。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财经故事,阐述了当今国际主导货币国际化的过程、经验和启示,揭示了货币国际化的目的、作用和意义。阐明了人民币国际化
《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对收入的影响研究》研究的总目标是,以有借贷需求的农户为研究对象,以农村金融理论、农户经济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等为基础,分别从交易成本视角解释农户借贷渠道偏好,以及从家庭效用视角考察农户借贷用途选择;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农户借贷行为影响收入的作用机制,并综合运用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上述理论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为设计优化农户借贷行为、改善农户融资机会、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及福利水平提高的农村金融改革路径和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与经验依据。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标志着人民币正式成为全球五大储备货币之一,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性时刻。对于人民币、于中国和中国的未来将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书共分3篇12章,分别从汇率汇率理论,汇率历史、汇率与经济的关系、中国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对汇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特别是结合汇率的历史,把握历史源头,抓住宏观经济大势,从宏观经济、制度完善和预期管理等方面进行对比,对我国货币政策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银行客户经理一定要做好信贷的调查,精细做好授信方案设计。本书提供了88个案例,供银行客户经理参考,其中有国内信用证融资、多产品融资等*思路,为客户经理开拓授信思路,创新授信方案。
银行和客户实际上已经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可谓“荣辱与共”,客户经营得好,银行的经营效益就会好,银行的效益也就随之提高;客户经营失败,银行的效益也就没有了来源。所以说客户经理是银行的一种“资源”,要站在较高的角度预测客户需求,要一对一地为优质客户提供服务并满足客户需求,通过服务客户为银行创造效益。 本书就是为大家展示如何为培养优秀客户经理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能力,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国家债务危机,投资银行倒闭,巨型企业并购,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爆炸性财经新闻,都离不开投行的神秘身影!而高盛以其百年历史和在金融危机中的持续赢利,在投资银行中“一枝独秀”。 高盛在中国也是“星途闪亮”。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中国以来,它先是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中赚得“盆满钵满”,后又在收购、运作明星民营企业上市中凌厉凶狠,屡屡成为财经大事件的主角。 本书正是通过梳理高盛在中国二十年的经营脉络,以丰富的故事和案例,还原一家国际投行在中国的真实故事,同时也展现了二十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