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一国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大转轮。白银作为货币的主要形态之一,在中国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时间跨度近1 000年的中国货币史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自16世纪40年代起,中国以白银为媒介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开始向“白银帝国”演变,并创造了繁荣盛世;而在18—19世纪,西方过渡到金本位并逐渐孕育出现代金融时,中国仍然固守银本位,“白银帝国”逐渐走向末路。 《白银帝国》正是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兴衰存亡背后那条连绵不绝的银线。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本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
本书图文并茂,不是简单的图录书籍,书中仔细介绍了北京在历史上的纸币发展。文字和图片各占一半,是一部掌握北京纸币发展的历史书籍。 ★对朝代的纸币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例如,金代的北京纸币,从今定都北京——纸币的发行——北京壹佰贯交钞版——纸币的回笼,详细介绍了金时期,北京纸币的发展,同时配上了金时期,纸币的图样。 ★该书注重资料、史料的引用和整理。 例如,清代北京纸币中,提到了户部官票、大清宝钞,书中对清朝颁布的“官部章程”进行了整理、摘录,非常完备。
本书主要收录了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上海银行公会档案中的董事会、会员大会及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及银钱业联席会等会议记录。这些会议记录保存十分完整,而且是连续性的。公会的各类会议记录是上海银行公会档案史料中的核心资料,每次会议都讨论了有关公会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研究该公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金融业历史档案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是其馆藏的一大特色。为了全面反映近代中国金融变迁的历史全貌,为现今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现分辑汇编出版《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汇编》,所选档案史料均系上海市档案馆馆藏。 吴晶晶、吴景平选编的《上海银行业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上海银钱业联合准备会(共2册)(精)》为其中之一,所选档案,根据内容、形式、数量,按单位、专题、事件等分辑汇编,每辑档案史料,一般按文件形成的时间顺次编排。无具文时间者,则以收文、拟稿、阅批等时间为序;无收文、拟稿、阅批等时间者,则推定大致时间,加注说明。
本书是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对于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所做的体系化研究,提出了中国早期近代化历史进程新论。首先从货币的独特视角入手,注重发掘明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发现没有“银法”的明代中国,白银崛起于市场,是市场经济的萌发,成为中国500年白银时代的开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起源,标志明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早期近代化转型;从 史宏大视野着眼,论证白银需求驱动中国走向世界,并 和推动了经济 化的开启。在中外互动中解读明代中国与世界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连带关系,探讨纵向的中国变革如何与横向的世界变革发生互动,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阐明了明代中国对于 史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何品、宣刚编注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共2册)(精)》编选成书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档案资料,全部出自上海市档案馆藏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全宗,辑录的基本上都是可以反映该银行整体面貌和历史沿革的内容,分为行史资料、经营概况、重要文稿、大事记等四个部分。 以陈光甫为首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主要负责人,非常重视本行行史资料的收集和编写,曾经专门成立了一个行史编纂委员会,除了动用不少本行职员参与其中以外,甚至礼聘行外知名人士如宋春舫等出力协助,形成了不少颇有研究参考价值的行史资料。本书选录了其中比较系统全面的几篇,以便展现该银行具有连续性且相对完整的历史变迁过程。另外收录的一些该银行外埠分支行处简史,均是由各相关分支行处自己编写的。
《口袋里的欧罗巴(图说欧洲纸币)》介绍涵盖欧洲列国及其强大印钞厂的各种工艺及历史研究,乃本重要的工具书籍!《口袋里的欧罗巴(图说欧洲纸币)》在展示纸币的同时,更多着墨于相关国家的人文和艺术及科技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