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吸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的最新立法、司法及学术研究成果。尤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的一些法条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可以使读者能够深入的理解该法条的适用。本书根据条文内容精炼条文要旨,方便读者查询;每页的固定位置留白,供读者进行评注与学习。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是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试点以来,诉前程序在规范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了行政公益诉讼结案的主要方式,实现了公共利益的高效保护。随着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检察公益诉讼准备专门立法的背景下,有关诉前程序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环节设置以及与诉讼程序的衔接等方面需要作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助力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的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数字化时代,智慧法治构成当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新法治形态。未来法治、实质法治和数字正义是其具体三大理念内涵,为行政诉讼智能化提供了价值指引和理论工具。审判活动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需进一步从审判方式智能化、审判程序智能化和审判组织智能三方面展开。
本书著者从我国行政诉讼司法实践中精心选择真实案例,围绕、紧扣其中反映出来的热点问题,按照司法实践中法的适用过程,从证据的一般界定开始,结合行政诉讼的固有特点,就行政诉讼当中举证责任的事项、范围、举证责任分配的特殊要求,行政诉讼证明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人民法院在审查、认定行政诉讼证据中应当注意和遵循的问题与规则,在分析具体判例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对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实践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
中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实践面临诸多深刻的矛盾与问题,说其陷于困境之中亦不为过。《行政复议法》反当代各国争议解决制度的发燕尾服之道而行,将行政复议制度定位为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制度而刻意回避司法化,是为症结所在。改革行政复议制度,必须从司法化这一根本入手。所谓行政复议制度的司法化,并非照搬司法程序,亦非搞“一刀切”,而是在保持以行政方式解决行政争议的效率优点之同时,尽量引入司法程序所具有的独立性与公正性,根据行政管理的具体领域,当事人受到影响的权利的性质等多个标准进行分类设计,使行政复议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限度地保护公民与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执法检察监督论》旨在介绍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全书整体分为六章,内容包括:“导论”、“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机制比较研究”、“中国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的历史发展”、“近年来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机制探索实践的实证分析”、“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机制的构建”、“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文献综述”。
行政公益诉讼实质上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监督方式,是对传统的公权力制约公权力的发展和完善。为制约某项公权力而设置、扩张另一项公权力,为制约此项公权力又设置、扩张另外一项公权力如此恶性循环,将导致公权力的恶性膨胀,对私权利和公共利益造成更大的威胁。本书是对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研究,供读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