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目的研究:立法目的和诉讼制度的耦合与差异》行政诉讼作为国家司法机关按照法定程序解决行政争议的特殊实践活动,是将行政诉讼法律规范所蕴含的立法目的付诸实现的过程。如果我们把行政诉讼制度比喻为一部机车的话,行政诉讼目的就是这部机车的方向盘,它决定着行政诉讼制度运行的轨迹。因此,正确理解行政诉讼目的,对于指导行政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行政诉讼目的问题上,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之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于目的哲学关于“一”和“多”的关系之理解,作者提出,我国行政诉讼目的应定位于“保障公民权益”,行政诉讼制度的其他几项目的要素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或者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附随效果而已。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对我国现行《行政诉讼
本教程的结构与内容包括概述、立案程序实训、侦查程序实训、审查起诉程序实训、公诉案件一审程序实训及二审程序实训,共六章。具体刑事诉讼业务流程的实训重点主要针对刑事诉讼不同阶段的任务,结合具体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以诉讼流程、证据运用及法律文书制作为重点实训内容,分别从“教”与“学”两个环节,进行“诉讼流程实训演示”与“诉讼流程拓展实训”两个方面的实践教学引导与探索。通过这种最接近于司法实务的实训教学法创新实践,旨在增强“象牙塔”内的学生对刑事司法实务的感性认识,掌握综合运用《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及《法律文书》等专业理论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案技巧及司法智慧,提升法律思维及法律适用的专业水平与素养,实现法学院学生由课本到实务的目光流转与视野转换。
《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第2版)》的出版,凝结了众多知名法学家多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现今法学教学研究的水准。它以法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既注重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动态,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满足读者对象的多层次需要;既追求教材的理论深度与学术价值,又追求教材在体系、风格、逻辑上的一致性。它以灵活多样的体例形式阐释教材内容,既推动了法学教材的多样化发展,又加强了教材对读者学习方法与兴趣的正确引导。它的出版也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多年来对法学教材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职业体现。
《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的控权机制研究:以公诉裁量权为例》是在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公诉裁量权为例对权力控制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党中央的政治方针为导向,以公诉裁量权的本质特征为基石,以适度控权为原则,剖析我国公诉裁量权在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域外比较研究,立足本土,以“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从起诉裁量权与不起诉裁量权两个维度对公诉裁量权进行分析,并对控权模式进行理论划分,通过构建有效的权力控制机制与相应的配套措施,探索公诉裁量权的良性运行之路,进而实现刑事诉讼关于犯罪追诉与人权保障的平衡、公正与效率的兼顾等根本目的。
本书要旨是针对银行按揭贷款清收诉讼业务的技巧和流程,对各类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亦具有普遍适用性。书中内容力求从细节着手,梳理诉讼程序中的各项具体规定,详解司法实践中各类事项的处理方法,分享律师办案中的经验与技巧,能够使读者迅速掌握诉讼要点和贷款清收程序中的注意事项。期望为代理金融类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诉讼律师、银行等机构的资产保全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目前我国有关诉权的理论研究中对诉权的价值诉求与对诉权的制度考量徘徊游移而未能形成良性互动,而实现价值与技术的有效衔接绝需若干经线和纬线穿梭其间建立勾连。本书旨在通过法律语义分析、法律价值分析、法权关系分析、法文化学分析、法文献学分析、法生态学分析等多维度、多视角对诉权保障的思考和研究,为诉权保障研究中诉权价值与诉权技术的融合助力。从多个视角对诉权保障展开研究,以期拓展诉权研究的理论视野,使诉权保障的研究不局限于单一的法条分析;同时通过多维视角的分析,为诉权的合理配置和诉讼制度的建构完善提供法理上的有效证成,为诉权保障的司法实践操作提供法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