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说: 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共产党宣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绕不开的经典名作,读懂《共产党宣言》,才能悟透马克思主义!本书由著名马克思主义专家、清华大学马院院长艾四林领衔导读,通过溯源《宣言》诞生的历史背景、写作过程,剖析逻辑结构、核心观点,阐述其指导意义、永恒魅力,以宏大的史观和立足当下的意识,书写《宣言》的伟大价值,充分体现《宣言》的强大感召力和实践指导意义。全书用深入浅出、简洁平实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讲明白,讲清楚!为广大读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共产党宣言》的恒久魅力与时代价值!
本书认真贯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新飞跃 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一时代主题,努力探讨传统学术的精华通向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剖析典型性命题,展现中国智慧的光彩。 本书探讨了如下三大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贯通的内在逻辑;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性;为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所应具有的使命情怀。 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者通过创造性阐释,系统深入而又亲切有味地论述了展现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新视角、史学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内在动力。
本书围绕“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一创新见解,从三个维度加以深入探讨和论证,将作者35年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和思考探究,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名家大家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相呼应;对于长期以来思想理论界围绕热点焦点问题的研究探索,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生活实践的典型事例为印证;基于对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日常生活相关事例的剖析与思考,探讨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循马克思主义大道做小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行胜于言、追求美好事业的人永远年轻、现实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普通人、马克思主义是教人经得起磨练的人生之学等思想观点,探索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内在机理、中介桥梁、外在机制和实践路径。
本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学说的理论变迁脉络,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起源,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和国家制度形态的跨越,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进行了全面梳理,比较完整地呈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国家治理方略的理论探索与生动实践,是一部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的学术著作,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新型的国家治理模式上的历史性、时代性、开放性、现代性。
梅林的《马克思传》是第一部系统研究马克思生平的著作,首次出版于1918年3月,并于1923年在莱比锡再版。本书是根据1918年德文版翻译的,是第一个根据德文原文翻译的中译本。全书按照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历程安排章节,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把一些内容相关的事件和活动适当集中。这就使有关问题的联系较为紧密,重点突出,阐述较为充分。总之,在记录马克思生平的众多尝试中,弗兰茨·梅林的《马克思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于刚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传记体现了梅林杰出的专业知识、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和炽热的感情,它使马克思栩栩如生,这是其他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所不可取代的
《思考的痕迹:重读马克思的记忆与思考》是从作者发表的260余篇论文中精选出来50篇编辑加工而成,按照时间顺序编辑的,从历史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路历程及其思想演变,反映了作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的理论途径。同时,从内容上看,这部著作是一部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的专著,涉及到哲学观、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理论结构。全书分上下册,由50篇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的论文构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其演进动力来源于时代的变化和理论诉求。本书深入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因、主体和方法,全面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变迁,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到新时代的新机遇新发展,进而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使命。全书有助于深化学界和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有关马克思生平及其思想的研究文献之一,是一部涵盖了马克思生活各个方面的传记。作为世界知名的马克思研究者,作者麦克莱伦积三十年之大成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深度展示了马克思的成长轨迹,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全面展现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与以往的马克思传记过度褒扬或过度贬低马克思不同,麦克莱伦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读者会看到一个相貌威严的马克思、一个思想深邃的马克思、一个性情不羁的马克思、一个平凡真实的马克思。作者试图给我们展示一个人性化的马克思,而"人的思想与精神的光芒不会因为他作为物质性的人的真实性而被淹没,马克思仍然是伟大思想的奠基者"。
普列汉诺夫是俄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本论著是他从理论上总结自己在19世纪8090年代进行的反对民粹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策略思想斗争的又一传世佳作。这是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对这个问题最全面、最完整的分析,也是为专享的专论。在本书中,作者批判了三种错误思想,即英雄史观、无为主义(或宿命论)和“因素论”。
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展开生动而前瞻性的对话构成了本书的原创性。 本书旨在触及马克思思想的中心,发现贯穿其全部著作的阿里阿德涅之线(从少年马克思的作品到青年马克思的主要哲学著作再到最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理解这一思想如何和为什么能够影响20世纪的历史现实。马克思的问题式被再次提出和质疑,于是,被整合的马克思主义和被承认的虚无主义,以及今天异化了的人(到底来自哪里?)和世界(将要被征服的?)之间的对抗被置于同一视域之中。 通过超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和存在主义,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关于世界性技术的更好理解,提出一种新颖思想:开放的和多维的、质疑的和行星性的思想。
马赛罗·穆斯托是国际知名的马克思学学家,他一直致力于基于MEGA2对马克思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他的作品《卡尔·马克思的晚年岁月:一本知识分子传记》(2016年发行第一版)一经出版就获得各方好评,并多次再版和翻译成多国语言。在这本著作中,穆斯托指出马克思的思想以及对他思想的研究在今天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动力。1998年重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历史批判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NEGA2)对于全面重新评价马克思的思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部作品中穆斯托通过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的晚年马克思本(1881-1883年)的生活经历和著述进行分析,这部分著述在至今已经出版的MEGA2中还未出现。穆斯托试图通过研究马克思已发表的那几年的作品中所的内容,还要研究他未完成的手稿中所包含的问题和疑问,从而挖掘马克思晚年思想及其特征,试图为当代
《大道相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向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群体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与马克思主义的“道”是如何相通、相融、相成的,我们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国情研究与国家治理等领域知名学者,集体编写本书。《大道相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书提出了文明型政党、新唯物史观、向内求、向下超越、中国式干部等新论述,用富有理论思维的大众化语言,深度解读“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和融通实践,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新的理论探索,对广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有重要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增订本)依据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内涵划分为科学世界观、科学历史观、科学现状观和科学未来观这样四个板块,共分为七章:第一章辑录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人类和社会这三类客观事物及其内在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点,这可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第二、三、四章辑录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结构、社会变革、社会形态及其内在和外在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系统看法,这三章的历史部分可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其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观察人类社会历史的科学历史观。这三章当中,有关论述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社会变革和社会形态部分,则是属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现状观。第五章社会问题和第六章重点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关系,主要内容都是属于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论析资本主义世界的科学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