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权利论是近数十年来西方一些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之一。环境哲学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后,曾有一个时期人们对动物权利论及与之相关的动物解放运动是否属于环境哲学的范围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是,动物权利论被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主张动物权利与动物解放的学者从环境哲学中分离出去,创建了自己的学术阵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动物权利论已完全与环境哲学脱离,因为很多从事环境哲学研究的学者还是将动物权利论视为环境哲学的一个类型。在中国,学界对人类是否应该将自己的道德考虑的范围扩大到动物的问题还没有进行过广泛的讨论,而西方很多学者已在很认真、细致地探讨把动物纳入自己的道德考虑范围的理据何在了。彼得·辛格与汤姆·睿根在这方面都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对他们的论著也做了一些引介和评析
本世纪初,上海市民政系统为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机构养老服务水平,遵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求,在执行MZ008-2001《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和《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在全国养老机构中率先开展了9001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的认证。经过5年的努力,已有数十家养老机构通过了900l认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改善养老机构管理、提高养老服务对象满意度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初步成效。本书以几家养老机构的“贯标”经验为主,并组织对养老机构“贯标”有丰富经验的咨询和审核机构共同参与编写。供需要建立并实施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养老机构贯标时参考。本书也可供相关咨询、认证机构人员在咨询及认证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时使用。本书以几家养老机构的“贯标”经验为主,并组织对养老机构“贯标”有丰富经验的咨询和审核机构
本书主要是从社会救助的制度层面上介绍社会救助,其内容可以归纳如下:部分包括前两章,以简洁的语言评介社会救助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渊源,回顾中外传统社会救济历史,揭示社会救助的性质、功能与作用;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第四和第五章,分别介绍目前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9种重要制度的概念、建立与变迁过程、主要内容与实施机制、实施的基本情况,总结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包括第六、七、八、九和第十章,分别论述了社会救助的程序、机构、体制与运行机制、资金、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从理论与实务两个角度进一步展开对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的评析;第四部分包括第十一、第十二两章,对社会救助能力建设与体系建设做了回顾与前瞻。本书由乔东平、邹文开编著。本书体系新颖,内容全面,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与法律(第2版)》是一本分析联邦法院在政府的各个层次上全面介入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教学参考书/教科书——以个人在现实社会服务的复杂情境中,如何面对公共管理者并对所涉及的法律展开讨论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法律关系问题。内容集中于一线执法、公共人事管理以及监狱和公共精神健康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本书致力于从现状、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究当前实践的困境和难点,为切实提高我国社区安全治理水平尽一份力。通过综合比较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以及总结我们参与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经验,本书试图提出社区安全治理模式和体系,以及开展社区安全治理行动所要做好的具体工作。
弱势群体的存在和不断增加、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对于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也就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社会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孙志祥的这本《救助管理制度研究:转型期流浪乞讨现象的剖析与应对》运用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转型时期的城市流浪乞讨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研究。运用抽样法、问卷法、观察法等现代科学方法收集了手资料。首先,研究和梳理了我国城市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流浪乞讨人员)的历史;其次,描述了转型时期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状况和生存状态,分析了转型时期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形成的机制、特点与趋势,并着重论述了救助管理制度建立的过程、背景、进步与局限;最后,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展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对科技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科技奖励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激励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科技奖励朝有利于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去发展,是摆在科技管理和研究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本书选取改革开放后1979—2011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投入产出状况为研究样本,采集翔实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法、层次分析法、群组决策法以及数据包络分析法等绩效评价方法,按照从“产出”到“投入”的反因果路径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运行绩效进行了评价;旨在建立科学的、动态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的评价指标计算模型和测度体系,丰富和发展科技奖励的定
史柏年主编的这本《希望社工经典案例评析》为希望学校社会工作系列丛书之二。《希望社工经典案例评析》收录了社会工作者在三年服务中遇到和处理过的典型案例,案例涉及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个层面,服务对象涉及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居民等不同主体,指导思想涉及社会生态、心理—社会、社会支持、优势视角、家庭结构等不同理论,每一个案例又配有资深专家的专业点评,兼具理论思考和实践指导双重意义。????
《中国应急管理研究报告(2012—2013):应急准备文化建设》从应急准备文化的基本概念、中外应急文化历史变迁及比较、公众应急准备行为以及应急准备文化制度建设及其对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的意义角度,收录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在2012—2013年的研究论文。本书突出特点是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方法论结合,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结合。《中国应急管理研究报告(2012—2013):应急准备文化建设》首先从历史与文化视角分析了应急准备文化及其相关概念的意义与演变,又从纵向与横向比较的视角剖析了中外应急准备文化的历史变迁;而作为实证研究部分,本书中的研究论文还通过对我国部分城市应急准备文化的展开调研,分析了我国公民应急准备文化类型,并初步提出了中国应急准备文化的发展路径。最后,基于现有应急准备文
这是一本公共管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古利克的行政管理理论,福利特的前人际关系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自然系统观,卢因和利克的参与管理理论,默顿的结构功能理论,开放系统理论,麦克格雷戈的人力资源理论,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大内的组织文化和符号管理理论等一共12种在西方具有重大的理论,并且构建了组织有效性、工作的协调和控制以及员工激励等三个模型,来对上述12种理论之于公共管理的相关性进行了评述,重点探讨了这些理论对于公共管理的影响和作用。本书几乎涵盖了公共管理的所有领域,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实用性。
《中国政府绩效考核与信息化建设》从我国政府目前的绩效实践出发,将多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在全国十多个省市的政府绩效考核咨询服务经验结合在一起,针对我国政府目前的每—类绩效考核都分别提出了科学的、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与中国政府的管理特点和操作实践相适应的中国政府绩效考核实施方法“三九绩效考核法”,不仅解决了多年来我国政府绩效考核在探索实践中的方法性难题,还可帮助政府部门按照该方法对本部门主管的绩效考核进行操作实施。
《平安建设与社会治安研究》这本书的目的不是研究社会治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但那些困扰了社会治安多年的问题却是平安建设无法回避的,这就使本书不得不让平安建设站在解决问题的前沿。社会治安的重大问题几乎都与体制或者模式有关,于是平安建设将在事实上成为社会治安方面的某种改革;既然它横竖都避不开与改革的关系,索性按照改革的理念去定义它,推进它。平安建设原本不是个理论问题,它本身也没有什么理论体系,但改革需要靠新的理论和方法来武装并且证明自己的强悍,理论就必须让平安建设体现出与生俱来的科学力量和理性的勇气。最终,当它披挂登场的时候,似乎社会现实正是赋予了它这个角色。定位之后再回望,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了,好像历史本来就是如此。
本书研究对象是1898年德国强租开埠到1922年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回的二十四年间青岛早期的历史。作者尝试摆脱传统城市史的研究范围与方法,一方面运用行政管理学、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城市地理学以及人口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多视角、全方位地阐释在青岛百年城市发展史中具有奠基作用的青岛早期城市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将城市研究的视野拓宽,把青岛早期城市现代化进程置于青岛城市腹地这一更广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时空中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青岛城市现代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