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问题是哲学优选的问题,而我又恰好处于这样的生命历程中。按照医生的判断,我随时都可能走人,所以时间很紧迫,也正是因为这种紧迫感,让我觉得我应该跟大家分享我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我以轻松的方式,谈大家一般不愿意谈,但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也算是我最后走之前对社会的关怀,还有我的爱。”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就收到了哲学家朱锐留给世界的爱与告别。被医学宣布仅剩数十天的生命,每天都在体验身体的疼痛与功能丧失,朱锐留下的文字直面每一步更接近死亡的进程。但他无所畏惧,并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带至人生最后时刻。他始终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这本书正是源自作者朱锐在生命最后的十日对谈,以及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最后一门哲学课,汇集了他在哲学研究领域30余年的思考
本书讲透《道德经》内的成事之道、成事之德。全书包括智慧篇、组织篇、领导篇、安身篇四大板块, 40篇精彩文章。作者用本人独特的管理心法、金线原理, 解读《道德经》有效、最实用的部分, 用以应对现代人生活和职场中的痛难点。走正道才能赢大的、赢终局, 小道、邪道都非长久之道! 身处存量时代, 没有一个时代比今天更适合读《道德经》, 写给每一个陷入生活或工作混乱秩序中的人。一起管理人生, 找回主线!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民族与文化》以 民族 和 文化 为主题,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叙述了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形成、融凝、前途,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质和特征。同时,《民族与文化》作者钱穆在对中西方文化作比较的基础上,阐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能够不断相互生发和完成,绵亘几千年而不绝的内在原因,以及我们所应有的民族信心和文化信心。
本书为道家经典《老子》的今注、今译和评析。 全书由解题、原文、今译、注释、评述五部分组成。(1)解题。勾勒《老子》八十一章中每一章的主题思想,并梳理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2)原文。分章摘录,并加以标点。(3)今译。在忠于《老子》原意的前提下,将每章原文译成现代汉语。(4)注释。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原文中古朴深奥的字、词、句进行解释,并据多种版本对原文进行校勘,择善而从。(5)评述。先用一句话对每章原文的主旨加以概括,然后以作者的领会与见解为主,在综合古今注疏家诠释的基础上,参以史实与世事,对《老子》每一章的旨意作深入的评述。 全书资料丰富,评述切理,文句流畅,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研读国学经典的推荐读物。
南怀瑾著述的《孟子旁通》是关于《孟子》的讲记。作者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史”,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孟子立身处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响,做了透彻的讲述。使读者能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轻松而又深刻地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增长文史知识,获取人生智慧。书末附有历代《孟子》研究书目。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在寰球的同一段时空中,各个国别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当前之社会命题有别、内部的派别分歧深刻,使得整体上步伐相同的观念革新面临理解要点之参差错落、逻辑理路之递演流变。恰恰是在这么一个复调喧哗的格局中,才能
《徐梵澄精神哲学入蹊》是作者(孙波)十余年间,研究和介绍徐梵澄先生(1909—2000)学术思想的初步成果,集论文和述评二十余篇。 徐先生为上世纪中国学人中兼及中、西、印三大文化圈之人文学术的大家。他一生的思想进路,端的是沿着鲁迅(“立人”、“改造国民性”)和印度圣哲室利·阿罗频多(“变化气质,并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的精神方向拓展与深化的,并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哲学形态。此学“实与各国家、民族之盛、衰、起、伏息息相关”(徐梵澄语),因其穿透制度设计与技术解决的重重扦格,直指人之“心体”,故而为人的“存在”之焦虑提出了根质性的解决“ 方案”——在人类不断冲突的现实与历史中,“诚” 是化解矛盾的途径。 《徐梵澄精神哲学入蹊》是国内本研究徐梵澄学术及其思想的专著。
《孟子》位列“四书”之一,长于论辩、文气磅礴,两千年来家传户诵,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更留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等名句,警醒、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有为之人。樊登博士反复钻研《孟子》多年,颇有心得,成功打造了现象级课程“樊登讲《孟子》”。《人生的底气》以课程为基础,选择与我们的日常最切近的内容,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阐释《孟子》中的经典篇章,从初心、人生节奏、选择、交友、反思、善念、成长方向这七个方面,为我们讲解修身、为人的智慧,让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获得心灵的安顿。
随着辛亥革命带来的帝制消失,与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反传统思潮,中国学术也卷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之中。这场革命的核心内容就是:经学的瓦解。 《经学的瓦解》展现了西学东渐中,中国学术研究的主流整体性从章太炎的“以史为本”转向胡适之的“以史料为本”,新文化运动、整理国故、古史辨相继兴起,全面移植西方学术分科,从而实现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基本历程。 《经学的瓦解》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分科之学赖以成立的一系列预设提出质疑。中国文明的核心即在经学,经学大义之相传,方能保礼乐文明之不坠。作者提出:重回经学!
《百年共和之义》初版于甲午战争百二十年之际(2015年),增订本对旧版文字进行了修订润色,另补充了晚近的三篇文章和一篇访谈。 增订本收录作者刘小枫晚近二十年来撰写的有关 共和 、 政治史学 等主题的文章共十三篇(十二篇文章和一篇访谈),按三个专题排列,分别是 引论五篇 、 新中国与政治史学 (含四篇文章)、 开放时代的政治德性 (含三篇文章和一篇访谈)。 这部短论集记录了刘小枫随学界晚近二十年的发展一同成长的文字经历。 增补的文章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中的隐情》,为刘小枫教授为《读书》创刊四十周年而作的专文;《走出伤痕思维》为三联生活周刊对刘小枫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 改革开放 历史背景下,刘小枫的学习和研究经历。
本书以讲义的形式,从体时位方法系统入德位法则来释易,立德学释《周易》七十五讲。本书围绕德性(十德系统)提出宗性说,形成了从道之体全德之性、从象之宗溯理之源、从法之序正易之用为特点的宗性易学流派。上卷以“从象数理归德位、从全大体言治理、从演法则定程式”为结构,从明易道法则和据法则言治理两大体系来解读《周易》达至理入大乘之思想;下卷以解读卦爻德学精义为重点,从“德”在本体、道性、法序、经世、证悟五位一体的本原性原理来解卦、爻之象数原理,并阐发德学义理。宗性易学,从小乘身德之成到大乘位德之全,再到大小乘贯通的性命双证之道,处处不离德性,爻爻不离法则。又以易会通释、道、儒、医诸家,形成了统纪诸家归德并总御群方宗性的显著特征。
儒家学说过时了吗?不,永远不会,这是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根。只要身处中国,学做人、学做事,就必须了解儒家文化。儒家学说的影响从古至今渗透千年,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要认识他人,必先认识自我。新儒学领军人物杜维明将儒学与当下中国的现实相结合,让儒学迈进了“自由之门”——儒学依然可以解决当下人们的心灵困惑。杜维明50年求学治学3部曲《龙鹰之旅》《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现龙在田》以充满才情的文字,向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学者游历世界名校,所感受的心灵震荡! 三部曲所收录文章多来源于美国、港台地区等颇有影响力的杂志,纽约《联合杂志》、香港《明报月刊》《人生》等,风靡一时。 《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简介 《迈进“自由之门”的儒家》本书是杜维明先生早期学术生涯中
“生死问题是哲学优选的问题,而我又恰好处于这样的生命历程中。按照医生的判断,我随时都可能走人,所以时间很紧迫,也正是因为这种紧迫感,让我觉得我应该跟大家分享我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我以轻松的方式,谈大家一般不愿意谈,但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也算是我最后走之前对社会的关怀,还有我的爱。”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就收到了哲学家朱锐留给世界的爱与告别。被医学宣布仅剩数十天的生命,每天都在体验身体的疼痛与功能丧失,朱锐留下的文字直面每一步更接近死亡的进程。但他无所畏惧,并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带至人生最后时刻。他始终认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这本书正是源自作者朱锐在生命最后的十日对谈,以及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最后一门哲学课,汇集了他在哲学研究领域30余年的思考
中国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人突然面临着一个陌生、紧迫又亟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向何处去?朝贡和 天下 体系的瓦解、华夏中心主义的崩溃、向民族国家的转型、世界地理和国际竞争格局的浮出水面,再加上内外部的民族主义的压力,如是种种,逼迫中国人做出种种政治-制度-文化的设计,于是林林总总的社会思潮奔涌而出,交错迭代、争持消涨,各股思潮不管其终成败如何,内蕴的正确性程度如何,都从属于这一历史性的巨变,也构成了空前乃至绝后的文化景观。 本书由高瑞泉教授主编,集合了国内各领域的专家,每位专家各执笔撰写一章,考察了上述历史-社会背景下,中国近代出现的种种具有持续性影响的思潮,如人道主义、进化论、科学与实证主义、文化激进主义、民族主义等等。
理查德?费尔德曼的《知识论》以标准看法为核心,围绕六个紧密相连的问题展开:(1)在什么条件下一个人知道某事是真的?(2)在什么条件下一个信念是有证成的?(3)知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道德问题,如果会相互影响的话,那么它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相互影响的?(4)我们真的有任何知识吗?(5)自然科学的成果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知识论问题产生影响?(6)认知多样性的知识论后果是什么?这六个问题的答案构成了一个*解释论证,其结论为 标准看法还是正确的 ,即我们知道相当多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主要靠知觉、记忆、证词、内省、推理和理性洞察来知道它们。
本书是孔庆东教授”新论语”系列之二,包括蓝田问玉、乘舟问渡、沧海月明、一刀断舌、大雅若俗、金玉良言、百毒不侵、锦瑟年华8个篇章。内容精选孔庆东老师近些年在个人微博为广大网友解答的问题,在书中,孔老师或通过通达平和的娓娓道来答疑解惑,或施以犀利凌厉的当头棒喝,形式或严肃严谨,或幽默调侃,读者可在思想共鸣中获益良多,关于生活的,关于学习的,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 孔老师的回答是以中国传统国学智慧为基础,是将国学智慧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深受广大网友的喜欢。
本书即《王文成公全书》,明代理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的全部著作的结集。全书38卷,具体包括:首编语录三卷,为传习录,附以《朱子晚年定论》,乃守仁在时,其门人徐爱所辑,而钱德洪删订之者。次为文录五卷,皆杂文;次为别录十卷,乃奏疏公移之类。次外集七卷,为诗及杂文。次续编六卷,则文录所遗,搜辑续刊者。后附以年谱五卷,世德记二卷。其初本各自为卷,隆庆六年,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始合刻之。谢氏刻本影响深远,几为后出各本之祖。本次点校,即以《四部丛刊》影印之隆庆谢氏刻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本书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哲学和事功史迹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料。
中国生命的学问,从来就紧扣着体会与实践,务求当下之对应。《论语》之所以迷人,也正因那里头的生命对应,处处鲜活。薛仁明谈孔子,对应书名,讲的是个“喜”字,如实对应,又随缘欢喜。《孔子随喜》,谈的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门话语,对应的则是这个时代。《论语》是既往, 是当下。 《孔子随喜》力图将古往今来宏大的虚构的孔子转变为私人的情感和具体的民间解读,把早已概念化的孔子描述成如此有趣、清新、通达且生机活泼的寻常人物,通过薛仁明所看到的那个亲切的孔子,读来令人神清气爽、趣味盎然且气象万千。
本书精选《庄子》二十六篇原文进行注解和翻译,分为内篇和外篇两大部分,内篇为三字篇名的十二篇,外篇为两字篇名的十四篇。作者倾力于庄子研究三十多年,广泛吸收诸家研究成果,在考据、补佚、校正、断句、注解等方面多有自己的独特创见,尤其在译文的流畅、优美上颇见功力。 本书特色:一是厘正篇目,努力恢复崔譔、向秀所本的战国《庄子》原始本篇目结构;二是搜求佚文,努力恢复战国《庄子》原始本文本样貌;三是注解文句,通过细致的考据、补佚、校正、断句、注解,订正讹误,寻求对《庄子》文义准确无误的理解;四是翻译,期望为今天的读者提供忠实流畅、真切可读的《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