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儒家经典 四书 ,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 《孟子开讲》是鲍鹏山教授继《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导读》《道德经导读》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对传统经典做现代解读的新著。 开篇《导言》,论述孟子思想中的中国文化重大命题及其逻辑关联;全本十四卷,每卷由原文、今译、注释、开讲四个部分组成:原文精校,今译畅达,注释精审,开讲通透,一气贯注。篇后为读者列出成语及相关章节链接;卷后附录《孟子的编撰与成书》,为读者延伸专业知识点。 开讲部分是本书最大特色,明明是说古典文本,偏讲得明白如话;明明在讲古圣先贤,偏又说得他如活当下。对传统经典做现代价值的阐发,是本书的显著价值,也是作者阐释传统经典的出发点,更是一个学者价值的极大体现。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 ,与《诗》、《书》、《礼》、《易》、《春秋》等 五经 ,总称 四书五经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
本书为历目前有关孔子言行记录的文献总集,采自春秋至明代的约二百三十种典籍。根据史料性质,全书分为十二卷。其中,靠前至第五卷为《论语》类文献,即专门记录孔子言行的文献。历目前记载孔子言行的专书有三部,一是《论语》,二是《孝经》,三是《孔子家语》,列为前三卷。《孔丛子》记录了孔子以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等孔氏先祖的言行,属于孔氏家学,列为第四卷。至于保存在其他典籍中的《论语》类文献,列为第五卷。第六卷收录《春秋》三传中的有关记载,第七卷收录儒家子书中的有关记载,第八卷收录《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两篇文献,第九卷收录历代史书中的有关记载,第十卷收录历代传注中的有关记载,第十一卷收录历代子书中的有关记载,第十二卷收录谶纬书中的有关记载。
《论语》作为几千年来人类精神文明史上一部重要的现世人本主义方向的民族伦理信仰经典,因其内具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在全球化的今日显示出了一种与现代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充分一致的思想倾向。作者基于60余年来有关中西人文学术及理论研究的总结与体验,在历代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历史解释学和欧陆符号学等方法论,对《论语》的仁学思想的原始意义和现代意义做了全新的阐释,并特别指出《论语》仁学思想应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文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伦理认识论前提之一。 本书首先对相关研究的背景和原则提出了长篇的理论分析导论,而在其后的正文部分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逐章逐段地对《论语》大部分重要文句的原始义理及其当代意涵做了详细疏解。本书不仅揭示了《论语》具有的永恒民族性的伦理学价值,而且阐发了《论
《孟子正义》在汉代赵岐注的基础上,博采经史传注及清代经学家对《孟子》的解说,对于典章名物制度等详加考辨。本书的整理工作,以咸丰十年刊本为底本,参校了《焦氏遗书》本,对于书中的引文,逐一核查原书,纠正了讹误,并为全书加了标点。此次推出的简体横排本,是在《新编诸子集成》所收《孟子正义》的基础上改排而成,保留了书名线和专名线,重新做了编校加工,纠正了不少原书的讹误。
此书从戏曲的产生开始论述戏曲与儒学之缘,以宏观视角论述元明清三代戏曲与儒学的关系,并分别从戏曲编演、内容、人物、结构等方面作详细阐述。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观点:儒学基本上不是阻碍而是促进戏曲发展的因素。为儒学和戏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 “语录体” 。 丛书简介:由 文化研究中心冯国超注译的《国学经典规范读本》(彩图版),以历 的著作为底本,准确可靠;注释简明扼要,兼综百家之长,充分反映学界 成果;导读内容丰富,揭原著之精蕴,明古代智慧之实际应用;书中配上古代绘画,严谨、恰当,与文字一一对应。 学术顾问:方克立 研究生院教授李景源 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牟钟鉴 中央民族大学哲
本书选取了关学创始人张载至清末关学殿军牛兆濂等关学史上十九位代表人物在治学、修行方面的至理名言,共计三百余条,以人生理想、人生修养、治国理政、读书学习、为人处世为主题分类编排,并以以书法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字体是从王羲之、颜真卿、于右任、等名家作品中集墨而成,同时提供准确生动的释文,形式新颖,别具特色。
《儒藏》(精华编二六四)收录有《周海门文录》《冯少墟集》《泾皋藏稿》。《周海门文录》,明代周汝登撰。全书十二卷,包括文十卷、诗二卷,内容涉及讲学语录、题词序跋、杂文、书信、诗作等,主旨阐发孔门大义、人伦教化、心学修养等。周汝登早年师从山阴王畿,为王阳明再传弟子,服膺阳明心学。其文集中关于阳明心学的发挥颇具个人特色,由此可窥阳明后学发展路径中姚江之学的理论面貌。此次整理校点者选择《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张元憬等刻本《文录》为底本,主要校以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十六卷本《证学录》,参校以浙江图书馆所藏十六卷本,同时参校了通行本《论语》《孟子》等相关文献。《冯少墟集》,明代冯少墟撰。冯少墟曾创办关中书院,弟子甚众,开启了晚明会讲风气,人称 关西夫子 。其学重工夫, 以求合其本体 , 始
《春秋經解》十五卷,北宋孫覺撰。孫覺平生著作甚豐,經學方面,在《春秋》上造詣尤深。覺自認《春秋》乃孔子"代天王行賞罰"之文,因此,其《春秋經解》一書極力推究聖人褒善貶惡的微言大義,宣揚尊王攘霸、中原正統思想,對三傳折衷取捨,多個人臆斷。此書为首次校点。《春秋传》,宋胡安国撰。胡安国,南宋入元著名经学家、理学家。《春秋传》一书为胡安国疏解《春秋》之书。胡认为六经之中唯《春秋》出自先圣孔子之手,天下事物无不备于《春秋》,但自从被王安石诋为断烂朝报,《春秋》久不列于学官,遂致学者不得相传习。故胡氏潜心《春秋》,博取诸家,苦心经营三十余年,终成《春秋传》三十卷,并于高宗绍兴六年进上,流传遂广。是书视《春秋》为"史外传心之要典",以"尊君父、讨乱贼、辟邪说、正人心、用夏变夷"为宗旨,借《春秋
《儒藏》(精华编)在中国古籍编纂史上首次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海外文献萃为一编,并全面整理。传世文献收录先秦至清末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儒家经典和反映儒家思想、体现儒家经世做人原则的典籍。出土文献主要收录近代以来出土的儒学典籍。海外文献则收录日、韩、越三国存世的重要儒学文献。采用最能代表儒家学术观的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按部、类、属进行分类(出土文献另列)。整理工作包括对收录的文献进行版本研究、校勘、标点及撰写校点说明等。《儒藏》精华编以标点加校勘记的形式进行整理,以繁体竖排排印本的形式出版,不仅收录历史上传世的儒家经典文献,也收录重要出土文献,并制成电子文本进行全文检索。同时,《儒藏》精华編还收录了域外的重要典籍,编为日本编、韩国编、越南编。《儒藏》精华編共2.3亿字,339
"北京大学儒藏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工程包括《儒藏》编纂和 儒家思想与儒家经典研究 。《儒藏》编纂分《儒藏》 精华编 的编纂和和《儒藏》大全的编纂两步走。现行编纂的《儒藏》 精华编 收录自先秦至清朝结束这一时段中,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儒家学者的著述和体现儒家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关文献,包括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尽量选用最好的底本,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 精华编 以标点加校勘记的形式进行整理,以繁体竖排排印本的形式出版。《儒藏》的编纂使人们可以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儒家思想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儒藏》精华编一九二册含括《性理大全书》卷一至卷三十,由明代胡广等采集宋元时期重要理学家的著作、言论而缀辑成书,内容涉及《通书》《正蒙》《易学启蒙》《皇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