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释迦牟尼亲口所传的禅法,四念处以佛教特有的智慧观照身、受、心、法,使心住正住,并进而求证三乘诸圣果,是大小乘佛教都极为重视的一种修行方法,曾流行于印度、中亚、中国等广大地域,至今仍是南传佛教为重要的修行方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本书共三篇,九章,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依时代演进的次第,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上篇)、印度大乘佛教中观与唯识二系(中篇)以及中国早期佛教禅学至天台宗(下篇)等各时期四念处禅法的经典依据、修习方法、禅法传承及各自的特点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同时也对以身、受、心、法为核心的诸多佛教概念的演变、各宗派理论结构、经典要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作为释迦牟尼亲口所传的禅法,四念处以佛教特有的智慧观照身、受、心、法,使心住正住,并进而求证三乘诸圣果,是大小乘佛教都极为重视的一种修行方法,曾流行于印度、中亚、中国等广大地域,至今仍是南传佛教为重要的修行方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本书共三篇,九章,用文献学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依时代演进的次第,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上篇)、印度大乘佛教中观与唯识二系(中篇)以及中国早期佛教禅学至天台宗(下篇)等各时期四念处禅法的经典依据、修习方法、禅法传承及各自的特点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与研究。同时也对以身、受、心、法为核心的诸多佛教概念的演变、各宗派理论结构、经典要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无
《仪式、信仰与村落生活: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研究》作者黄彩文以云南省西南部一个布朗族村寨的民间信仰为个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在对民间信仰及其仪式活动如何在一个布朗族社区的反复操演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布朗族集体记忆中的民间信仰是如何影响其历史及当下的社会生活,以及面对社会变迁,社区民众是如何利用他们的民间仪式与地方政府发生互动,争取民间信仰的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作者指出,1950—1970年,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曾一度退出了社区民众的生活舞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环境的宽松、布朗族本土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布朗族族群意识的增强,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及其仪式不仅得到了复兴,而且逐渐成为布朗族争取社会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文化象征符号,开始参与到地方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
本书始终贯穿着四条线索,条:世界令人恐惧。第二条: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是我们的生物性需要,是控制基本焦虑的需要,是拒斥死亡恐惧的需要。第三条:既然死亡恐惧如此压倒一切,我们就图谋让它保持在无意识状态。第四条:以除以罪恶为矛盾的英雄事业导致悖谬的后果,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罪?恶。正是这四条向我们展示了精神与宗教的不同。
《仪式、信仰与村落生活: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研究》作者黄彩文以云南省西南部一个布朗族村寨的民间信仰为个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在对民间信仰及其仪式活动如何在一个布朗族社区的反复操演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布朗族集体记忆中的民间信仰是如何影响其历史及当下的社会生活,以及面对社会变迁,社区民众是如何利用他们的民间仪式与地方政府发生互动,争取民间信仰的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作者指出,1950—1970年,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曾一度退出了社区民众的生活舞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环境的宽松、布朗族本土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布朗族族群意识的增强,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及其仪式不仅得到了复兴,而且逐渐成为布朗族争取社会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文化象征符号,开始参与到地方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
本书始终贯穿着四条线索,条:世界令人恐惧。第二条: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是我们的生物性需要,是控制基本焦虑的需要,是拒斥死亡恐惧的需要。第三条:既然死亡恐惧如此压倒一切,我们就图谋让它保持在无意识状态。第四条:以除以罪恶为矛盾的英雄事业导致悖谬的后果,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罪?恶。正是这四条向我们展示了精神与宗教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