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让人以为:每个人都有个心灵伴侣;成功婚姻中重要的部分是浪漫爱情;配偶是为了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婚姻不过是暂时的,而非一生一世的;离婚后重新开始才是解开婚姻难题的*途径。作者凯勒指出,这些现代假设完全是错误的。上帝创造婚姻的目的是使我们与上帝更加接近,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凯勒以圣经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婚姻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意义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径。本书既适合已婚和单身的信徒,也可帮助非信徒认识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 这是多年来我所看到的*婚姻图书。 卡森(D.A. Carson),美国三一神学院新约研究教授
本书是当今受青睐、权威的基督教史入门教材。全书包括上下两卷,上卷是 初期教会到宗教改革前夕 ,下卷是 宗教改革至今 。 本书是胡斯托 冈萨雷斯教授的代表之作,是作者三卷本《基督教思想史》的姊妹篇。作者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讲述了基督教两千多年的历史,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及宗教改革直到20世纪的基督教历史。 本书资料丰富,笔触生动,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可读性极强。作者摆脱了西方中心论倾向,站在普世的高度,对历史上的基督教做了整体的回顾。修订版中,作者在思想时代变化和参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将叙述时限延伸到 21 世纪初十年,增加了许多重要的内容和议题,如妇女在基督教会史上的重要作用、基督教在 第三世界 国家的*发展以及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对话等等。
基督教是世界上*大的宗教之一,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不仅描述了基督教历史上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宗教组织和灵性生活,而且描述了它如何改变政治和人类社会。 本书作者行文的足迹遍及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3世纪的印度、7世纪的大马士革以及20世纪的旧金山、韩国。他是 游历 最广的基督教历史学家之一,他所传达的地域感与他所传达的思想力量一样引人注目。他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介绍了基督教历史的发展。这是第一部真正的基督教全球史。
本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宗教史家恩斯特 特洛尔奇的代表作,是完整且深入地理解特洛尔奇思想的最佳导引性文本。在本书中,他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基督教学说传统及其内在的规范性意义,进而深刻地探讨了个体的心性伦理、历史主义的相对性与信仰的绝对性、社会的价值基础等现代性核心问题。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直接提出本书的基本问题,即现代历史学改变了欧洲传统神学确立社会统一价值基础的方式,神学需要向现代性开放,应当转向宗教史学,那么它如何确立新的标准意识;第二章考察了现代历史哲学的典范,即以施莱尔马赫与黑格尔为代表的演化论的历史哲学;第三章指明现代历史学在19世纪后半叶朝向相对主义和专业化的演变趋势,宗教史学面临着论证自我绝对性的危机;第四章和第五章则分别表明特洛尔
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贫穷的人,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1979年,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本书瑰集了德兰修女关于爱心与使命、贫穷与痛苦、怜悯与慈善、施舍与宽恕、上主与祷告、工作与社会、家庭与国家等方面的心灵感悟。一则则平实无华的语录,显示的是一颗伟大的心。
《道德 上帝与人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是作者试图将社会伦理、精神追求、基本规范与**信仰联系起来考察的一种尝试。这不单涉及如何认识中国以至世界在二十世纪的历史,更涉及如何看待 现代性 的诸多问题。作者选择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其思想都是作为问题而出现的,陀氏提出的不仅是他自身时代的问题,也是整个 现代性 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作者看来,主要是围绕着道德、上帝与人的范畴展开的。
斯宾诺莎著的《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为两卷和两个附录, 卷为“论上帝”,第二卷为“论人和属于人的东西”,附录一为“论实体、自然、上帝”,附录二为“论人的心灵。 卷有十章内容,对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什么、上帝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卷有二十六章内容,阐明了他关于人的境况的看法,对人如何受被动感情的影响、人的理性的御用以及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人的康乐和 完善的自由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此著延续解构“西学东渐”的思路,强调传播主体在一国学术,文化场域的重大势位差别,以德田资源为中心,突出强调三个特殊视角:一是对国别资源功用区分的重视,二是对传播主体迁变的突出,三是对学术/教育制度生成的探讨。 研究思路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突出比较型、群体性研究;往往通过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或是通过若干相互关联的个案为主体的群体性研究,同时呈现其活动场域的丰富场景,尽可能回到现场。 在空间维度上,选择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德文学科做研究场域;在时间维度上,既注意打点深入的可能,也考虑到历史屏幕的跨度性,尽可能从多场景、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历史的复杂图画。压在背后的,既有对个案人物的“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也不乏“审视之目光”、“拷问之思量”。
现代文化让人以为:每个人都有个灵魂伴侣;成功婚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浪漫爱情;配偶是为了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婚姻不过是暂时的,而非一生一世的;离婚后重新开始才是解开婚姻难题的很好途径。这些现代假设完全是错误的。凯勒指出,婚姻是一种荣耀的关系,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和最神秘的关系;上帝创造婚姻的目的是使我们与上帝更加接近,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欢乐。凯勒以圣经为基础,结合自己与妻子凯西三十六年的婚姻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意义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径。本书既适合已婚和单身的信徒,也可帮助非信徒认识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
英国伦敦有一个火车站名叫“十架君王”,它在罗琳的畅销系列《哈利波特》中已经享有不朽的声誉,本书书名即是取自于它。本书故事情节的展开是以马可福音的记载为基础,叙述了作为历史人物的十架君王的生平故事。已经民宗委审读,同意出版。文号为:沪民宗函[2016]49号。
本书是奥古斯丁圣经研究的重要成果。新约圣经中包括四部福音书,这四部福音书叙述的角度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时间顺序上的不同和历史细节上的差异。这些不同和差异是否表明四部福音书互相冲突?奥古斯丁对四部福音书的平行经文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和谐一致性。奥古斯丁是第一个认识到福音书在文本上相互依赖的学者,《论福音书的和谐》则是论述福音书叙事的和谐一致性的经典范例,该书对后来的福音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属灵操练礼赞,是一本灵修经典,书内探讨了十二种灵修操练:默想、祷告、禁食、研究、简朴、独处、顺服、认罪、敬拜、引导、庆祝,对每种操练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指导,章后附有思考和讨论的题目,以及相关经文和进深读物。作者深厚的生命素养,扎实的圣经和神学功底,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代灵修大师。《生命的洗练》是傅士德的处女作,英文原版首现于1978年,一举奠定了他在灵修学上的权威地位,2018年《生命的洗练》出版四十周年,销量已超过200万册;学者们赞叹其思想深度,高列于各大神学院教科书榜单。
葛伦斯与奥尔森的这本神学指南兼容并蓄,描绘出一幅20世纪神学花园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缤纷画面。书中不仅介绍、评估了20世纪重要的神学家与神学思潮,同时也按照上帝的超越性与临在性这两个主题,为各位神学家与各种神学思潮定位。作者以史诗体的叙述,讲述了20世纪曲曲折折的神学故事。本书荣获《今日基督教》杂志1993年很好神学书籍奖。
本书是奥古斯丁圣经研究的重要成果。新约圣经中包括四部福音书,这四部福音书叙述的角度不同,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时间顺序上的不同和历史细节上的差异。这些不同和差异是否表明四部福音书互相冲突?奥古斯丁对四部福音书的平行经文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和谐一致性。奥古斯丁是第一个认识到福音书在文本上相互依赖的学者,《论福音书的和谐》则是论述福音书叙事的和谐一致性的经典范例,该书对后来的福音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思想史多是由经典著作所构建的系谱,马丁·路德著作本身恰恰满足了这种思想史的需求,因此关于路德的研究多集中在路德的正式著作上。相比之下,路德学生记录的《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显得尤为特殊,路德在餐桌上以一种轻松的谈话姿态,阐述了他对神学和世俗生活各个方面的见解,坦率臧否同时代的人物,还谈及他幸福的婚姻生活,与“魔鬼”斗争的宗教体验,展现一个更为真实和生动的路德形象;谈话还记录了路德时代大量的趣闻趣事,从中可以了解16世纪德国的精神风貌,是不可多得的思想史研究资料。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界对影响欧陆现代国家形成的启蒙思想探讨很多,所受影响很多,所受影响也深,但对影响英美等国改良的加尔文主义却少有探讨。本书从历史性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一个加尔文王主义的研究思路。 本书探讨了16到18世纪加尔文主义关于自由的思想,以及其精神对五个现代国家(一个城邦和四个国家:加尔文的日内瓦、胡格诺教的法兰西、诺克斯的苏格兰、清教的英格兰、殖民地的美国)形成的深刻影响。首先,作者回顾16世纪中期约翰 加尔文的思想在日内瓦城邦的产生和发展;其次,追溯了16世纪70年代加尔文主义怎样影响人民的抗命权和宪法权利等方面的合理性、系统性和非宗教性;在第三章中,作者讨论了从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加尔文主义在教会和国家誓约中的发展;第四章,阐述了清教徒经历的斗争及其结果,这也是17世纪英格兰革命的
作者以深浸中国文化的知识分子身份,从《一代宗师》的故事契入,揭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 人道 纠结,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的大美与苍凉,抽丝剥茧,娓娓道出儒道文化的核心真相与千古困境;又以更正信仰的根基和以道观之的视角,用 道成肉身 的启示观照中国文化,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也在 听道更要行道 的实践层面带给信徒启示与更新的灵性释放。 *中国文化美在哪里又苍凉几何? *鲁迅为什么说中国人是做戏的虚无党? *中国文化能否在入世与出世的危机之争中自救? *中国为何只有 我控诉 ,而没有 我忏悔 ?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 人神情结 ? *圣洁为什么不能靠修炼? *耶稣真的能解决文化难题吗? *中国人为何很难走进信仰?
英国伦敦有一个火车站名叫“十架君王”,它在罗琳的畅销系列《哈利波特》中已经享有不朽的声誉,本书书名即是取自于它。本书故事情节的展开是以马可福音的记载为基础,叙述了作为历史人物的十架君王的生平故事。已经民宗委审读,同意出版。文号为:沪民宗函[2016]49号。
18世纪初期,欧美两洲处于信仰低潮,在一群布道家的带领下,掀起了一场名为“大觉醒”的宗教复兴运动。乔治·怀特菲尔德(1714-1770)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年轻时通过阅读亨利·马太的圣经注释打下了神学根基。他一生的事奉遍及欧美,13次横渡大西洋。他以讲道的大能著称,经常在对几万人讲道。在他34年的事奉生涯中,总共讲了30000多次道。 他不仅在有形的教堂建筑中,更走到露天旷野去大声疾呼,用纯正的福音把那个世代从信仰的沉睡中唤醒。他声音洪亮,口才极佳,走到哪里,哪里就燃起奋兴的烈火,不良风气一扫而光,属灵空气焕然一新。
《奔向日出》是考门夫人“荒漠甘泉”系列作品的第四本,也是她灵修精品的终篇。 此书是作者生命的讴歌,由一开始她便将自己与读者交付神,让主的手领我们奔向日出之处。信息中充满了力感,作者要与您一同向光明飞跃奔腾!每一篇见证都是生命的高潮,只要试读一页,便能感受到强烈的光与热。 全书共366篇,展读考门夫人的作品,心中便会感到安慰,仿佛黑暗中乍现曙光,如枯木逢春,在绝处逢生,使枯干忧伤的心灵得以苏醒,困倦疲乏的手足重新得力。 作者在中国多年,对中国文化有极深的体认与情感,笔触也极能感动国人的心灵。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由费尔巴哈编著的《 教的本质》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
本书终的目的乃是让我们不仅能够以客观的视角全面而宏观地了解东正教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在东西方更广泛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我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由其表面现象而切入其内在本质,就是那影响并决定一切的精神世界;从而也可让我们回观东方与西方世界之间真正相同、相近、相似与相异、相左之处,为东西方的对话提供一个可能的认知和接触的窗口。同时,做为笔者所关切的基督教(更正教)世界,更盼望此书能够成为“他山之石”,让我们从中发现和反省当今所流行的那些“灵修神学”,或许可以发现我们自己的长短与缺失。使我们的心灵世界与生活动作都不流于表面,并有深刻的追求和远景。面对开放的世界,各种思想、哲学、宗教越来越多的对话与交流,在这种新的气象中,回顾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心灵活动,必然会带来很多助益,又可让
本书是孙德生属灵系列三部曲之一 ( 另外两本是《真正的门徒》和《领袖》 ) 。 本书共二十一章,前七章主要讨论圣父的计划、管教、能力等;八到十四章讨论圣子的异象、价值、事工以及对他信徒的要求;十五到二十一章讨论圣灵的能力与说方言等。本书关于认识神完全的属性和能力有深入的论述,对信徒的生命成熟大有帮助。 在本书中,孙德生同时也引用历史上许多在追求属灵生命成熟上有显著成就 的人的经验,帮助读者明白如何把追求属灵生命成熟的理想化作实际,在生活中 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