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统计学》具有深入浅出系列的一贯特色,提供符合直觉的理解方式,让统计理论的学习既有趣又自然。从应对考试到解决实际问题,无论你是学生还是数据分析师,都能从中受益。本书涵盖的知识点包括:信息可视化、概率计算、几何分布、二项分布及泊松分布、正态分布、统计抽样、置信区间的构建、假设检验、卡方分布、相关与回归等等,完整涵盖AP考试范围。本书运用充满互动性的真实世界情节,教给你有关这门学科的所有基础,为这个枯燥的领域带来鲜活的乐趣,不仅让你充分掌握统计学的要义,更会告诉你如何将统计理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红利:转型路径与实现机制》从人口红利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出发,从人口转变的视角分析了人口红利转型是人口转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也是人口红利理论的继续和衍生,提出人口红利转型的概念。一是,通过对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预测,对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主要的人口年龄和结构特征进行判断,明确了人口红利转型所依据的人口基础。同时,本文回答了人口红利转型的理论渊源、概念、内涵和外延等内容。二是,通过从经验事实,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等视角,全面分析了后人口转变时期不同人口特征作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探讨了人口红利转型的具体路径。三是,通过对不同人口特征下人口红利转型的路径分析,结合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等视角,对未来我国人口红利转型的实现机制进行探讨。
人口条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基础性和战略性影响。本书分为四篇。第一篇运用联合国人口回测和预测等数据,对2020-205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人口条件进行分析和国际比较。第二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厘清人口条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影响。第三篇聚焦人口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人口现代化、人口红利等影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人口条件,深入探讨阐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人口条件、影响及对策建议。第四篇提出中国面向现代化的若干人口对策和人口发展战略。
丁瑜著的《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以珠三角地区性产业女性从业者对“小姐”及“性工作者”称谓的理解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她们的自我身份认同、自我实践和生活技巧来理解她们的欲望和自主性。研究指出,这些女性在日益复杂分化的性产业中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经验,作为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她们有着强烈的成为情色/性主体、都市主体与现代化主体的欲望。“性工作”这一概念并不能反映这种复杂性,因此娼妓合法化、性工作化的设想并不是政府干预的很好目标,也不是改善这些女J陛生活状况的很好行动策略。 本书可以为对性别研究、城市化、特殊就业、社会底层/边缘人口等议题感兴趣的学者、社会工作者、广大学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近年来,对宗族问题的研究颇受学界关注。作者选取了代表性的徽州宗族问题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他依据自己多年来对徽州宗族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较全面地阐述了徽州宗族的形成、宗族组织、宗族活动及族规家法等,论述了宗族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论证了徽州宗族的来源及其文化特质。本书作者系安徽大学著名教授,多年从事该问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宗族问题的研究居于学界前列。本书采用社会学的个案研究方法,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调查资料,尤其是对胡姓宗族的调查与分析更是颇具典型性。
徐州乡村正处在传统维系与探新求变交互并存的状态,传统的甄别与传承和适应新时代农村生活的秩序建构与品质提升正是当下迫切的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主题。《2012江苏乡村调查 徐州篇》从不同的认知视角对徐州市的乡村人居环境进行分析,依循层次的线索对徐州市的乡村人居环境特征进行总结,并最终提出针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策略和建议。
《不一样的童年 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的特色在于熟练地运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个案访谈为主,通过详细、生动的社会学语言描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农民工子女生活状态和教育状况的素描图。同时以儿童权利问题为切入点,以儿童的交往圈为主要分析工具,围绕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的转变,大到社会结构的变迁,小到父母、老师、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变化,通过建立儿童权利的“需求—满足”模式,并以这一模式来分析农民工子女在家庭、学校、社区、同辈群体中的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的获损情况,同时将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儿童放在同一个模式下进行分析,即作比较性研究,从而有利于对这一共同问题的全面分析。这是一幅珍贵的素描,按照社会学研究中“真实、全面、准确、深刻”的要求,留下了称得上是弥足珍贵
《地方志数字化加工规范应用指南》讲述了是方志数字化、知识化和可视化的基础。通过遵循同一数据加工规范,保证数据的形式统一,提高数据的通用性和可用性;保证软件系统处理数据的有效性,降低演示平台建设的难度。依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地方志的内容特性,本课题拟研制5类8个地方志数字化加工规范,包括:元数据规范2个:地方志专门元数据规范和地方志卷目数据标引规范;对象数据规范2个:地方志图像数据规范和地方志文本数据规范;文字处理规范2个:汉字集外字描述规范和文字认同描述规范;语料数据规范1个:地方志语料数据规范;知识库数据规范1个:古今地名数据描述规范。
《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统计实践与研究(1921-1949)》是在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全书分成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和根据地统计三个模块,展开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统计史研究。三个模块均从统计组织、统计法规与制度、调查统计工作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调查统计工作是《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统计实践与研究(1921-1949)》研究的重点,从军事统计、政治统计、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四个方面展开。三个模块还收集完善了毛泽东、张闻天、徐特立、任弼时、陈云、林伯渠、朱德、习仲勋、邓小平等中共领导人的调查理论与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统计工作经过丰富的实践积累,新中国成立前已为新中国的统计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群体开始进入公众和政府视野的背景下,《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调查研究报告》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现状、问题与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一般中老年家庭对比发现,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更容易面临生理、心理、经济等多重脆弱,亟须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社会支持体系。本章包括两节,节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调查进行介绍并分析回收问卷的质量,简要概述本研究的背景、目标、意义;第二节主要梳理本报告的相关文献,建构理论分析框架以及确定研究方法,为下文分析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多维脆弱与需求,以及建立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统计表达与描述是统计学的基础,无论多么复杂的科研设计,数据结构,统计缝隙和结构解释,都需要运用的方法表达或报告,读者才能了解其内容,如何表达,描述和报告,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问题,在医学论文中,如何陈述统计数处理的内容,如何言简意赅地报告统计分析结构,是常被人们忽视且严重影响论文质量的问题。本书运用统计学三型理论,透过各种具体的统计表达和描述方面问题的“表现型”,揭示其“原型”进而将“原型”正确地转变为“标准型”是统计表达于描述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得到圆满解决,本书不仅适用于学习和使用统计学学生的工作人员,也是和撰写各种报告和文书的学者。
《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是一部全面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及农业生产发展历程的综合性统计资料工具书,收录了1949-2008年全国农业统计资料及1978-200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农业统计资料。综合篇、篇的农作物生产情况和畜牧业生产情况及地区篇的农村基本情况、农业生产条件、种植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情况数据均与国家统计局出版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核对一致(特殊标明的除外),相应指标统计口径及统计数据调整情况均与该书标注一致;各篇渔业、农机、农垦、乡企及农村能源数据来自农业部行业主管司局;国际比较篇数据主要来自于《国际统计年鉴》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统计机构。
《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发现钱庙》讲述千里淮河,流淌过河南、安徽、湖北,经江苏人海。安徽位于这条中国第河的中游。这条河的两岸曾是“走干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吃米有米,吃面有面”的美丽富饶的广阔平原。而钱庙村就坐落在淮河之畔。改革开放中,钱庙迎来了新的繁荣,它在安徽振兴皖北的大潮中迅速崛起,它还是深嵌在国家中原经济区内的一颗耀眼明珠。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钱庙实行“三化”统筹,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走出了一条新型的合作经济之路。在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上,钱庙在逢集、庙会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小街镇,不仅解决了本村人的就业,还吸引了广州等商人在这里办厂。钱庙理事会和钱庙村民悦农作物病虫害机防专业合作社使人情社会更加温暖平安,展现了一个村落的社会生态。
《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监测指数体系研究》研究主要遵循了以下四项原则: 全面性。对经济景气监测理论包括经济周期理论进行详尽介绍,对外经济景气监测发展历程进行完整的梳理,对具体的景气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的概括,对外众多研究机构开展的景气监测实践进行深入比较,成为目前一份全面反映外经济景气监测研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报告,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 系统性。遵循先理论、后方法、再实践的路径,分别对依据定量数据运用经济计量模型的合成指数方法、预警灯号系统方法和依据抽样调查收集定性数据而后进行定量化处理的景气调查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系统地构建我国经济景气监测的指数体系。 应用性。在全面系统地概括总结经济景气监测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详尽地介绍并比较分析外相关实践活动,具有很高的实践操作指导价值。
卫聚贤(1899-1989),字怀彬,山西万泉(今属万荣)北吴村人。民国时期学者。《历史统计学中国统计学史》为卫聚贤著《历史统计学史》《中国统计学史》之合集,为中国史学史上初创之作。194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历史统计学》与《中国统计学史》为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据其序及前言,统计为中外古已有之的方法,为实用的方法,而统计学则以西方为先。进人民国,接触西方学术的学者,始自觉关注统计及统计学,使之运用于文史研究,如梁启超、胡朴安等均有倡导之功。《中国统计学史》,则是卫聚贤先生在历史研究及教授中,对历史统计的梳理性成果,作者是将其作为《历史统计学》的录一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将中国的统计分为四期,即创始期、衰落期、兴盛期、使用期,并据以逐期研究,使中国历史统计的脉络大致清晰。至末尾二章
统计分布是数理统计的基础,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均离不开统计分布。《统计分布》重点介绍常见的统计分布(包括离散型变量的分布、连续型变量的分布、多元分布等),详细地介绍了它们的性质、计算方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大量的例子介绍这些分布的实际应用背景。《统计分布》可供数理统计工作者、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员、理工科师生阅读。